陈垣编。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重印。为一部专门讲述我国历代帝王庙、谥、年号的避讳以及避讳史例的着作。避讳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制度,辛亥革命以前,凡着书立说都不得触犯当代帝王所尊者之名,必须回避。由于各朝代所讳不同,避讳的方法也不一致。故史书和古籍中有不少因避讳而将文字改易的地方,甚至改变前人姓名、官名、书名以及前代年号和地名等。例如西汉文帝叫刘恒,避“恒”讳,把“恒山”改为“常山”;汉武帝刘彻,避“彻”讳,把“蒯彻”改为“蒯通”;作家庄助,避汉明帝刘庄的讳,把“庄助”改为“严助”;避唐太宗李世明的讳,把“世系”改为“代系”,“生民”改为“生人”;甚至因避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讳,而把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改为“不入兽穴,焉得兽子”。此外,因避宋代皇帝始祖赵玄朗和清代康熙玄烨的讳,自宋以后,凡“玄”字多改为“元”字。不仅如此,历史上因文字犯讳而致罪的事也很多,如清乾隆时,江西人王锡侯着了一部《字贯》,对《康熙字典》中的错误有所纠正,因在凡例中开列了清代皇帝的“庙讳”和乾隆的名字,乾隆知道后,赫然震怒,把王锡侯及其子孙处以极刑,凡给《字贯》题诗、作序以及原来负责处理这一案件的官员都给予不同惩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