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宋始用渔鼓和简板伴奏,故又称“渔鼓”。元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有穿插演唱。明清以来,题材有所开拓,流传很广,且与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许多种新的曲艺。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湖北渔鼓”、“山东渔鼓”、四川“竹琴”等。都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亦有只唱不说的。
为您推荐
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原来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现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代普明和尚..
简称“变”。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叉组成。变是奇异之意。盛行于唐代。其内容可分两类:一类多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一类则讲唱佛经故事,宣扬教义。后则为变文..
唐代杂曲(即词)的四种体制。慢,即慢曲,每片八拍,也可用“艳拍”。令为令曲,即小令,每片四拍。“引”和“近”每片六拍,如有需要可增辅拍,辅拍一般称作“艳拍”和“花拍”..
(1)又叫“令曲”。词的短小者之称。唐宋文人于酒宴上即席填词,利用短篇小调,当作酒令,遂称“小令”。《草堂诗余》曾据字数多少为标准,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实则并无根..
也叫“露板”。(1)文书不加封检、公开宣布之意。如蔡邕《独断》说:“制书皆玺封。唯赦令、赎令,露布下州郡。”曹操《述志令》说:“人有劝(袁)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又叫“楹帖”、“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壁间、柱上的联语。据北宋张唐英撰《蜀祷杌》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