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为您推荐

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

..

元杂剧形式的特点

1、折与场: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每折分为若干场。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这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一场则是从演员上场至全..

元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元明杂剧创作的影响

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着很大的差异。元杂剧作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等;二是隐逸之士,如白朴、王实甫等。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