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扮演刘春桦的体会

宋晓英

影片《十六号病房》上映后,先后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二等奖,大众电影评选的“百花奖”。我为影片获得荣誉感到十分高兴!而我因为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一个配角——刘春桦,居然能够获得第四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配角奖,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在激动和喜悦的同时,我深深地意识到,这是评委会老前辈们,也是广大观众朋友们对我的鼓励与鞭策。我由衷地谢谢同志们!

做为一名演员,我还要感谢编剧乔雪竹同志,是她写出了刘春桦这一人物,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天地;还要感谢导演对我的信任,为我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创作机会。所以,这次荣誉不仅是属于我自己的,而且应该属于培养我的党组织,属于厂、摄制组以及所有曾经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同志们。

刘春桦这一角色之所以受到社会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是因为她代表了我们这一代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说明大家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比关怀和重视。

《十六号病房》上映后,我有机会和观众一起看这部影片,听到了观众的直接反应,普遍认为是很感人的,刘春桦这个人物很有典型意义。她在平凡的工作中,把自己的有限生命贡献给了社会。她的精神是伟大的,是值得青年们学习的。

我和观众一起看了好几遍,在放映中听到旁边的小声议论,听到观众的抽泣声,我的泪水也和大家一起流了出来。说真的,我看了几遍都很感动,一方面是戏的情景激动了我,另一方面是,我被观众受感动而感动着。我体会到,一部影片的完成,不是在镜头前和录音棚里,而是在观众席中间,只有在这时候才能说,真正地理解了我演这个角色的意义。这时才感到创作的愉快。

每当我看到银幕上放映着春桦病危,仲男把她从病床上抱起来,她吃力的悄悄对丈夫说“我想妞妞”的时候;

每当我看到春桦嘱咐孩子,孩子重复着,三口人紧紧抱在一起的时候,我好象依然还在摄影机前拍摄着

我从事电影工作十几年了,也演了不少主角和重要角色。但是我从来没有象参加这部戏工作这样,久久不能从刘春桦这个角色的感觉中走出来。

有的同志说,我有演员的悟性,出戏快;还有的同志说我有激情,会演激情戏,可能这是夸我做演员有一定的条件罢!但是,如何把这种激情、条件,变成是角色的,是刘春桦的,我感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把角色的一切思想,言论行为都成为此时此刻“我的”,这要花费相当大的劳动,这中间需要克服许多困难、障碍,有时是苦恼的。

拍摄的镜头数是有限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为拍摄这些镜头,所付出的劳动,所作的准备,确是大量的。这次我创作的最大收获就是更加明白了做大量案头工作,准备工作,事先的排练工作的重要性。

我认为演员的真正创作,不仅是在拍摄中,更重要的是在拍摄前。只有在拍摄前寻找到准确的角色的自我感觉,才能谈得上创作。
以前我只凭剧本和导演的安排,有准备,但很不充分,许多时候是凭了悟性或小聪明。严格地说起来,还谈不上真正的创作。换句话来说,我所走的路,是适合自己的自然条件的近路。而这次就不同了。

剧本提供的春桦,是个满怀理想,自愿投身到农村去安家,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青年。她心灵美好,乐于助人,对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她爱周围的人们,爱丈夫,爱自己的孩子。角色有十年的跨度,从一个中学生,演到一个农村大嫂;从一个健康人,演到病危死去。

导演根据演员的条件和剧本提供的形象,选定了我来演这个角色。我想一定是我有有利的条件,比如我人瘦了,有生病的体验,创作起来可能方便些,但仅这点条件,我能够完全创作这个角色的任务吗?

1981年以来,我因为身体情况不好,就没怎么演戏了。许多同志和观众朋友很关心我。有人甚至问:宋晓英到哪去了?也有的人问:宋晓英在干什么哪?什么时候能在银幕上再见面等等。我自己很想在身体好的时候就拍戏。做为一个演员,再没有比不能演戏更痛苦的了。所以,在养病之中,我欣然接受了北影拍摄《夕照街》的任务。我的形象变化了,人消瘦了好多,《夕照街》上映后,我仍然在养病的时候,张导演给我寄来剧本,约我演刘春桦这个角色。看了剧本我很高兴,这是个很有戏的角色,动作性很强,我很有创作欲望,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准备了。

但第一次夏季外景都要开拍了,我心里却象长了草,准备了一个阶段,反而越来越不能理解春桦了,越来越感到信心不足,担起心来。不是别的,而是我的想象和剧本提示发生了矛盾,我怎么也合理不了。这个中学生,这个城市姑娘,她怎么会是个农村老大嫂的打扮?她的语言行为怎么会是那个样的呢?如穿着偏襟衣服,帮助青青找体温计的姿态等等。虽然是几个镜头,但她表现的姿态,举手投足,没有一个准确的分寸,同样会使人物失败,破坏了我想要建立的人物信念。我理解不了。我有个毛病,如果思想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简直就没有一点自信,干脆进不了戏。

这时我找到了导演,她的几句话把我说通了。张导演说:比如我们在北京的司机徐师傅,我们在一起工作,她工作很负责任,我们都很喜欢她,我怎么称呼她好呢,我们都是半百的人了,我就叫她徐大姐,这个称呼是很亲切,她会很喜欢的。这无形中又把我们拉得更近了。而这种称呼放在我们同志之间就不见得合适了。通过导演的启发,使我联想到我周围的一些人,我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他们大多插过队下过乡,几年的农村生活,确实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习惯,改变着他们的气质。从中我发现,我身上和他们有了不同的东西,他们从农村回来的时候,都带着很浓的泥土味,语言行为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正是我和角色的距离。

春桦是追求上进的青年,她一定会更自觉地适应农村的一切,更会主动地去接触那里的人们。思想感情会发生变化。这时我理解了剧本的提示。我应该注意对春桦内心世界的挖掘,寻找她变化的依据,寻找她的感觉。

我们这一代人是比较苦的,正在学习上进的大好时光,来了个“停课闹革命”,荒废了学业,丧失了自己追求的理想,跟着闹了一场,后来又大部分下乡插队,走的道路是很不平坦的,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机会,也在心灵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

刘春桦代表了这一代人的奋斗精神,她把青春献给了农村大地,献给了教育事业,她过早的去世更加激发了人们对这一代人的同情,起到了激励这
代青年人的作用。能演这个角色是很幸运的。通过准备我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比如:她为什么能留在城里?后来为什么又能自愿留在农村?为什么被仲男用独特的骗婚方式和她结合?为什么住院以后没家人来看望?我尽可能地把这些问题合理起来。

我设想:她的爸爸妈妈原来都是教员,他们十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对春桦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所以,春桦从小就立志做个象爸爸妈妈那样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又设想他们都因重病去世了,留下春桦一个人受到街道的抚养;赶上“停课闹革命”的时候,蹲在家里无所事事;设想与仲男从小是同学,虽然他比自己高两班,但都是班委,关系很好;仲男带头下了乡,我们一直通信,后来发展了爱情关系。

我想这一切都是春桦热爱教育事业,自愿下乡的思想和感情基础,与仲男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所以我想骗婚是一种对仲男爱的描述。

再有:她在农村的风风雨雨教学生活中,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家长们有着密切地交往。我把这些设想,都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小故事小片段。

这样就逐渐出现了人物的活的影子。当经过几天排练以后,刘春桦的形象更具体了,我可以按春桦的思想逻辑去思考去行动了。春桦的感受和感觉,好象是我的切身感受和感觉。我获得了创作上的自由,完成了角色的准备阶段。

我认为,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进入了角色的规定情景了。这些紧张与压力似乎都不存在,创作上的竞技状态非常好,带着强烈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欲望投入了重场戏的拍摄。同志们曾多次问起我,是怎样处理仲男把春桦从床上抱起那段戏的?坦率地讲,我当时心里并没有许多复杂的潜台词,因为,在准备这段戏的时候,我已经从联想自己的丈夫,可爱的小儿子和妞妞,以及仲男的为人等等,统统浓缩和溶解进母爱这一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中。“我想妞妞”这句话,就能够激发起春桦内心深处最丰富的内涵,然后,让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做为演员,重要的是感觉,牢牢地把握住此时此刻人物心理上的感觉,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它,你就不觉得空虚、肤浅,而是充满着人物的自信。

春桦临终嘱托的那场戏,是在紫竹院拍摄的。拍摄时已进入秋末,清晨空气较凉,在说话时曾从嘴里吐出团团的哈气。刚巧,那两天吃的不合适,嘴上长了泡,无形中又真的增加了几分病色,所有这些外在因素,我尽可能地都把它们溶进春桦已临垂危的自我感觉当中。同时我用“爱生活”、“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这样一种内心感觉来充实自己,想象自己眼前存在的一切,那树,那花,那草,那鸟,甚至那略带潮湿气味的空气,都引起我的眷恋。内心中充满着“舍不得离开”的爱,这时,我一坐进轮椅就进戏了。唯一的愿望是好好地看一眼这美好的世界,最后看一眼,再看一眼我那舍不得离开的孩子

孩子伸着小手跑过来,我们最后一次拥抱在一起了,当时我想着,这是“最后一次了”,于是眼泪就自然地流了出来!

我觉得这场戏总的感觉把握住了,遗憾的是没能处理得更富有层次一些,节奏上也欠变化,假如能从更细腻地审视孩子的鼻子、眼睛、嘴巴、头发等等,体现出诀别前更深刻的微妙情绪,其感情冲击力,其感人程度会比现在更有力。
我这次角色创作的最大收获是:

一,要特别重视读剧本的第一次感觉,这个第一次感觉,有时是支配演员产生激情的原动力。

二,要多给自己提出问题,特别是剧本中没有写出来的(一部电影最长不过两个小时左右,篇幅有限,剧作者不能面面都写到,更多的是要靠演员用想象去补充),甚至是导演没有说到的,做为具体担任角色的演员,你应该问一个为什么?我应该怎样?要把准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矛盾,不仅逐一地使理性上的逻辑合理,也要使感性上的形象合理起来。使形象的事例、故事,成为活的、具体的、有视象的东西,这样才能在拍摄中起作用。我的理解,这才叫真正做好表演案头准备工作。这样准备的结果,自然会把角色的行为连贯起来,从读剧本的第一次感觉——最初的创作感受,升华到人物的完整的自我感觉的阶段。这样就把剧本中提示的,导演阐述的角色的一切,都成为我的一切,从而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

第三,一般地说,在拍摄时获得了这个角色的自我感觉,又能找到准确的内心动作,激情戏是容易演好的。反之,假如内心动作不准确,就不会达得准确的表演分寸和艺术效果。

我就有这样的教训:春桦昏倒的那场戏,是春桦在情感上的一次大的跌宕,我有想法和设计,但第一次拍了几条都不理想,后来这场戏又重新补拍了一次,当时拍摄现场有好多观看的人。我理应把这些人的眼睛,想象成是对我生命的支持。但是我却把它当成是对我的同情、可怜。由于内心动作不准确,结果几次都没有拍好。当时我心里想:完了,一切都完了,我活不多久了。其实应该是“别垮下来”,“别叫大家为我担心”。这样内心动作就会积极起来,就会达到春桦在弥留之际不同于一般人的境界。

《十六号病房》完成后,我还愿意推敲和琢磨,我想从中找到更多的经验教训。即便是好的地方,也要找到好的原因,更要找到它的不足。

比如那个很长的大特写镜头,春桦说:“其实我早就预感到了,看来是耽误了,我总希望不是这种病,可是我也知道仲男怕我受不了,整天在骗我,让我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可是苦了他了。”春桦向常琳倾吐着自己心中的痛苦,泪水渐渐地涌了上来,止不住了。

这个镜头,我认为不足的是,我的对象是常琳,是走了弯路而明白了人生意义的常琳。如果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这个对手,控制住自己,不要把泪水流出来,别叫常琳为自己难过那就好了。

人们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次我真是深深地体会到了。

这次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给了我,我将以这次奖励为起点,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角色,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艺术老前辈和观众同志们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谢谢。

为您推荐

时代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

时代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   女性角色在三十年代电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独特的身份地位使其更易表现出时代特色和电影主题,电影女性的独特性是时代特征的具体化“放映”。   (一)历史背..

表现的反思:3D电影感觉美学的感受

表现的反思:3D电影感觉美学的感受    纵观3D电影,像《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等影片,都获得了较高的票房,但其背后强大的制作团队与技术手段也更让我们慨叹不已。电影《泰坦尼克号》借助2D转成3D的过程中,利用300名工作..

消失的边界:3D电影中幻象互动的感觉

消失的边界:3D电影中幻象互动的感觉    拉特利尔认为:“技术的进化是树状的,每个新步骤都像一个树节,上面长着许多分枝,引向其他树节,上面又产生出新的分枝,如此等等。”[2] 从利用一台摄影机拍摄到两台摄影机同时按一定..

角色分析

动作发生的载体――动画角色

动作发生的载体――动画角色    在分析角色的细节动作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细节动作的产生主体,即做出这些动作的动画角色。动画中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多是人物、动物或者其他生物体,也有在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只出..

电影体制外的角色

电影体制外的角色   导演在回忆最开始将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原因时,想起了另一部影视作品,该作品由导演的领路人执导,这部影片描述了一所侏儒教养院因为一个处罚事件引发的公众斗殴,延续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的一贯作风、..

《中国合伙人》中的主要角色塑造

《中国合伙人》中的主要角色塑造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1世纪的三十年中大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年轻的知识分子为改变自身的命运、实现中国式梦想的励志故事。陈可辛精选了土鳖成冬青、愤青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