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影艺术的道德教育力量

荒煤

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都应该注意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尤其要作这样的宣传。”

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要“站在革命的、社会主义的立场对真实的人性、人情、爱国心、正义感和普通人格的尊严作具体的生动的描写。”“如果那样去反对,那就不但是愚蠢,而且是反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本身,是摧残它们的生命,剥夺他们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文艺界强烈的反响。我作为一个电影评论工作者回顾新中国电影艺术所走过来的道路,也不免有许多深切的感受。我愿意联系这个问题,就电影艺术的道德教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长期以来,在电影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在怎样表现真实的人性、人情和革命人道主义问题方面,存在“左”的思想,不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不区别影片的主题、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也不考虑作者是否站在革命的立场去反映生活中各种矛盾和斗争;电影创作要去表现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要描写人情、人性,以至人道主义的影片,但往往被简单地批判为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情味、人性论、人道主义。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也有右的思想,由于十年内乱的各种后遗症,以及长期以来历次运动中一些“左”的影响和流毒尚未肃清,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的法制和民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等等复杂的原因,有些作品,特别是揭露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罪恶的作品,把“四人帮”灭绝人性、残酷迫害革命干部和人民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一律归结为是我们党和社会不尊重人的尊严、自由,不懂得人的价值,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不讲人道、扼杀人性的。于是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和理论文章中便呼唤人性的复归。影片《太阳和人》的出现,以及有个别同志认为电影艺术要把写社会主义的人的异化作为重要主题就是鲜明的例子。如果说电影理论与创作方面有左右摇摆的现象,无非是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忽视文艺的客观规律和特性,片面地要求文艺作品为政治服务,导致了简单地配合当前的各种运动,宣传各项具体政策,图解政策,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或者片面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不考虑作者对生活是否熟悉,而简单地提倡写所谓重大题材、战略思想和史诗的作品,导致了题材狭窄,样式单调的偏颇现象。

二、文艺反映生活的真实,必然要反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斗争,是始终存在的,是无法回避的,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不能不反映生活中的矛盾;而艺术反映,正是为了使人们正确地认识矛盾的性质,寻求正确地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增强人们的信心,站在矛盾的主导方面,去解决矛盾。但有的同志,片面地强调写真实,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只为了暴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这样,有时就把简单、片面、
消极的暴露黑暗与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混为一谈了。

三、片面强调表现工农兵中的新的英雄人物,不理解、不承认英雄人物也有思想发展的过程,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即使是党的领导干部,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实践中也有探索、认识的过程,也难免有失误;由于简单化和脱离实际生活与各种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把英雄人物写得完美无缺,缺乏个性,没有感情,没有人情、人性,也就产生了笼统地反对表现人情、人性和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等等问题。

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当然应该去表现我们时代的先进人物,或叫做新的英雄人物。但是,由于理论上的偏颇,以及“左”的思想的影响,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到了十年内乱时期,不顾历史真实,不分主题和题材,要求文艺作品只能写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写阶级斗争中,直至斗走资派的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致使千人一面。这完全是歪曲、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科学定义,造成了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公式:似乎先进人物的典型,就是完美无缺的典型,否认无论在阶级斗争中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先进人物,甚至领导人物,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也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思想发展的过程,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也难免产生失误和挫折,都有各自不同的认识过程和个性。任何一个先进人物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他们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多样化。一个作家创造典型,对典型的评价,实际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人物。否认典型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否认生活的复杂性,反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四、片面强调政治标准第一,把强调文艺的特性当作修正主义的观点,致使创作人员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使得作品苍白无力,缺乏生动、鲜明的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或者又片面强调艺术的特性,导致了脱离生活的真实。有的作品,技巧运用得的确不错,也似有新意,但是,由于内容缺乏真实感,人物、环境不具典型性,因此,作品缺乏生命力,也就无从感人、动人、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综合以上所说的各种现象,归根结蒂,实质上,都是没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一些科学原理,没有真正遵循文学艺术的规律,没有真正懂得文学是人学的这个简单的真理,因而在文艺工作中间,在表现真实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系方面,造成了种种的思想混乱。无论是电影创作人员或理论人员,我们现在必须深刻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电影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的水平。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我们作品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尊重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的客观规律,并牢固地树立一个观点,电影艺术的创作必须写人,创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形象,他们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是生活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从事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有鲜明个性的人,也就是毛主席讲的,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反复强调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许多感触,愿意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近几年来,文艺理论方面,注意到在创作中的感情作用,承认了做为文学艺术作品,就应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果写人而不感人,就是缺乏艺术的感染力,也就是缺乏艺术的生命力,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作品;我们过去
有不少影片在主题、题材、思想内容方面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确实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我们电影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明确这一点:要写人,就要感人,这是关键。但是,拿什么东西去感人?有些内容不健康、情调低沉、悲伤的作品也会产生某些感人作用,这种感人,就牵涉到社会效果问题了。我认为社会主义文学要感人,要以情感人,必须考虑到情感教育的问题。我认为情中要有德,德又是以情感人的关键。我们提倡文艺作品以情动人,无庸讳言是有倾向性的,是有目的性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情感教育,通过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真实可信的形象,以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去感染人、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也就是说,感人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德道、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我们的影片要感人,以情动人,这也是电影艺术需要提高质量的关键。我们的影片、作品,是要给人以教育的,特别是要给青年以教育。当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通过生动感人的典型的形象,通过人物各自的遭遇和命运、他们各自走过来的道路,按照各自的个性去行动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通过真实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去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染观众,也就是必须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与现实,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与现实,才能正确的掌握未来。这几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写什么人,怎样才能达到感人的目的,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影片在新的一代中起作用?总起来说,也就是我们要通过电影艺术正确地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又要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帮助人们采取正确的态度,认识、理解我们的现实,然后,给人民以鼓舞,使其放下包袱,克服各种困难,充满信心继续前进。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改革。这场改革是一场革命。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生活在一个新的革命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时期。正因此,在我们生活中,矛盾是到处存在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也就没有生活,生活也不能前进与发展。揭示矛盾,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目的正是为了解决矛盾,包括引起人们认真思考,认识这些矛盾的性质和产生这种矛盾的各种因素,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种种原因,从而提醒人们注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当然,这绝不是说,每一部影片反映的矛盾,都要在这部影片中全部加以解决。但是,作家反映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反映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变化时期,总是通过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及总结,以及立足于今天正在发展的现实来说明他们对历史的看法。而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与转折时期,一个民族及广大的人民,在大河奔流,泥沙俱下的情况下,绝非每个人都能够清醒、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地处理现实生活和斗争中的各种矛盾。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人民的艺术家,在反映伟大的历史转折、变化和曲折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在进行历史的叙述、评价,甚至总结。因此,一部作品,在反映重大历史转折和曲折的时刻,实际上都是作者在通过他的作品表现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对当前的现实和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的评价,表现他的历史观,表现他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认识的纵深感和时代感。

某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总结了一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凡是真实地概括了历史和现实的面貌,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就能帮助群众认识这段历史,寻求历史发展的
必然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再背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推动历史前进。这几年中,我们有些影片还存在不少的缺点,例如有些过于悲观者沉溺于伤痕,也有些由于消极的思想情绪而对某些历史现象做了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有所歪曲。因为总结历史经验是一种很复杂、很艰巨的工作。而有些“伤痕文学”,对“四人帮”的揭露,还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现象,没有把“四人帮”一伙历史的、社会的根源真正地揭露出来,更没有创造出比较深刻的、真实的种种典型。对于十年内乱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无论是打、砸、抢起家的三种人,卖身投靠的老干部,“四人帮”的骨干分子或者犯了严重错误的干部,还是敢于和“四人帮”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例如张志新式的英雄人物,我们都还没有创造出令人难忘的各种典型形象。

我觉得,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她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力图尽可能按照中国的国情,寻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不断的实践中,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和损失,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这是任何历史前进中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正确的对待,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应欢迎和鼓励作者正视这个现实,正视这个历史,而不应要求作者回避这个现实和历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历史的烙印,都有时代的烙印。关键在于我们的作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能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我们时代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性质,加深人们对矛盾的认识,去思考、寻求解决的途径。目的是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而真正地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前进的动力始终是人民。

时代在前进。尤其是在伟大的变革时期,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勇于改革,敢于闯新,能够带领群众前进的先进分子,英雄人物,也就是这一代的新人,他们必将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流和力量,反映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总之,我强调更好地尊重文学艺术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性,创造各种各样的典型,并且努力做到以情动人,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其目的正是为了树人,树立一代新人的典范。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为了树立一代新人,我们的电影艺术必须及时地、正确地、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积极反映生活中现实斗争中的种种矛盾,帮助群众正确理解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如果结合得好,有正确的认识,这就会使我们社会主义的电影艺术和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共命运,更能反映我们沸腾的生活,反映我们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激励人们奋勇前进。这就是进一步提高质量的重要关键。



但是写人,感人,树人,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规律来讲,关键还在于感人。电影艺术的教育作用,在于各种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在于这些人物所进行的斗争并由此产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能否为观众所理解,激起人们的同情,爱憎,打动他们的心弦。简而言之,就是能否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学艺术是一种情感的教育。高尔基在一九○○年就讲过这样的话:“富有情感是最好的写作手段”。这句话说明了作家没有鲜明的爱憎,对所描写的人民的痛苦,人民
的生活,人民的斗争无动于衷,没有激情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当然,不是说作家自己动了情,有了感情就一定能写好人物,创造典型,一定能反映出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这还要看作者是否真正站在革命的、社会主义的立场,是否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了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文艺创作,是形象思维,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一些具体的人的行为和活动,一些事件,一些社会现象,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是非常生动、复杂的,但作家并不一定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它们。要真正理解它们,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只有作家真正准确地理解了各种典型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或者说作家能够真正掌握了人物的命运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才能准确地去表现它,总之,我们的作家毕生的工作,就是要对历史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总结。但是,这个总结,是要通过无数的、鲜明的、典型的真实人物的历史画卷,历史的群像以及伟大的先进人物的画廊来表现出来的。

当然,我们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否真正的认识,主要还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熟悉、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即这种认识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否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去观察现实。

在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时,我认为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电影艺术的道德教育力量。我们的作家,如果不是到生活中首先去做熟悉人的工作,把熟悉人做为第一位任务,我们就不能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内心世界有深刻的理解,当然也就无法深刻地表现他们。但由于我们过去笼统地去反对文学艺术描写革命的、真实的人情、人性、人道主义,不能不影响到电影艺术这样一个有着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忽视了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这样一种力量。

前面提到,我们必须以情动人,重视情感教育,重视艺术的感染力,但问题在于要表现什么情?站在什么立场上歌颂什么情?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进行深刻的探索,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文学艺术能否感人,能否以情动人,这是关键。感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新的人,新的性格,也就是为了树人。对此,我们过去也是认识不足。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提到了我们面前。那么,究竟如何树人?我认为,首先是要树人以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这样的新人。高尔基也曾讲过:“一般地说来,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最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最宝贵的东西,用颜色、言语、声音表现出来,难道不是这样吗?例如我们的任务,就是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就是告诉他,在生活中间,他是最优秀、最有意义、最宝贵、最神圣,除此而外,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了。”(《高尔基论文学》)高尔基的一生中,尤其在十月革命以后,曾反复强调:文学艺术要写大写的人。这是他一贯的主张。

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无非包括三个方面:智育、德育和美育。这是一个有如下辩证统一的整体,是相互联系,互为作用,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通过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一代新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四化建设,为两个文明的建设,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归根结底,是应以共产主义思想去教育人,我们要努力去建设的社会的高度精神文明,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这就是说,要帮助年轻一代——社会主义的新人,建立坚定的、牢固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以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
诚与信念。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电影艺术家终身奋斗的目标。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讲话中反复强调:青年团的任务,就是要培养苏联青年一代,成为共产主义者。他甚至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他驳斥了攻击共产主义抛弃一切道德的谬论说:“这是偷换概念,蒙蔽工农耳目的手段。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我们抛弃道德,否认品德呢?我们摈弃从超人类和超阶级的概念中引出来的一切道德,”和“从往往同上帝的旨意很相似的唯心主义或半唯心主义论调中引伸出来的这种道德。”他反复强调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这是一种欺骗。他指出:“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权益。”又说:“共产主义全部道德就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我们不相信有永恒的道德,并且要揭穿一切关于道德的骗人的鬼话。道德,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而服务的。”“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也就是共产主义教育、训练和学习的基础。也就是对应该怎样学习共产主义的回答。”

通过这段话来看,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激励青年一代为巩固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要培养我们青年一代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换句话说,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不可分的。

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共青团员以及在受到我们党的影响和团结的广大爱国的进步人士,从大革命时期起,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为建立一个新中国,都曾作过重大贡献。特别是打倒“四人帮”以后这短短几年中,正是由于党中央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和激励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对我们国家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的形势加以改革并开创出新的局面,取得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社会主义新一代中有许多先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迎着困难上,把十年动乱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无论是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十年内乱中遭受种种迫害重返工作岗位的老干部和饱经沧桑的各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知识分子,都有这样一种精神,它鼓舞我们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激情,为着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两个高度文明的建设,敢于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难道这不正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忠诚的一种具体表现,不正是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发扬,不正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么?我们的作品,表现这类先进人物处境困难,障碍重重,但是发扬我党优良作风,无私无畏地继续前进。这些行动就是一种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拿去年这类影片来看,反映我们工业建设方面的题材有着极大的突破。1983年生产的影片,无论是《在被告后面》或《血,总是热的》,或是《最后的选择》,主人公们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以实际行动进行改革,立志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建设一个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而改革是一场革命,他们面临着十年内乱的种种后遗症以及长期“左”的思想影响而带来的重重障碍,如党风不正,思想僵化,官僚主义等等,要进行改革,不能不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现实。无论是在上述影片中的李厂长还是罗厂长,都是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要同各种不正之风进行斗争,他们处境是相当
困难的。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雄心壮志,然而,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限制,甚至控告。有时他们也违背共产党员的良心,去迁就一些落后现象,甚至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反党性的和违心的事情。他们一方面奋发努力,雄心勃勃要进行改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党内的责任,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另一方面在党风、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他们又不能不痛苦地对落后现象有所妥协。正是这些人,他们处在矛盾的尖端,能够不顾个人安危,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主义翁地位,自觉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贡献;他们始终站在我们时代的前列——他们意识到自己要象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样子站起来去斗争,从我做起,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艰苦奋斗,开拓前进。他们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先进的社会力量。

《不该发生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在广大群众中间引起了很大的激动和强烈的反响,许多党员看到后,感到惊心动魄,同时又十分感动。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群众密切联系、血肉相关。然而,以前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群众,因此,在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变化时,党员没人要了,这种现象确是值得深思的。但是,党员终于还是站起来了,以实际行动恢复了党员的光荣称号,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同人民站在一起为新的建设做出贡献。

《最后的选择》着重表现了一个领导人怎样选择接班人的问题,怎样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观点而选择了一个真正合格的接班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不是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的崇高道德品质。

《道是无情胜有情》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平时训练而不是战时的条件下,为部队进行训练,为提高部队战斗素质的需要,个人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孩子病了不能回去,从个人对家庭来讲这似乎是无情的;然而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人民战士,为了加强战备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保卫祖国而克尽职守这是大情。两者都是革命战士的真情实感,又有一定的矛盾,但个人服从集体,小局服从大局,结果只能以小情服从大情。所以它教育观众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同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利益的关系,这就叫做道是无情却有情。

《大桥下面》所揭示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实质上也是新旧道德观念的冲

突。

《咱们的牛百岁》这样的影片揭示了共产党员应该用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情、情感去真正地关心那些还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事业的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往往会有些被人认为是落后的、无法教育和无法改造的人们。怀着真诚而坦率的热情,去正确对待这些普通劳动人民中暂时失去信心者,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重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这正是一个优秀党员的品德。牛百岁把那几个让生产队用抓阄的办法来决定他们命运的社员全收到自己组里,相信自己有力量帮助他们,使他们自己真正站起来成为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共产党员的生动形象,也真实地树立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有的道德规范。

《女大学生宿舍》中的匡亚兰不认自己的母亲,也似乎是无情,但当你认真思考之后,你就会感到不但有情,而且有深厚的情感。即,对自己的父亲,在患难中共命运的父亲怀着难忘的深情。尽管这个形象的出现是痛苦的,
但却引人深思。匡亚兰终于也还是站起来了;她并没有因为父亲的死,母亲的出走而成为无人关心和照顾的孤儿,也并没有因为心灵的创伤而悲观失望,她不能原谅她的母亲,似乎无情,但也正是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而且在经济条件很困难和还没有完全摆脱心灵的创伤的情况下,能奋发学习。这正表现了有为的青年为振兴中华的献身精神和宝贵的情感。这一笔母女关系的动人的描写,也可说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也表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

随便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凡是能够以情动人的作品,以情感人的作品,都正是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一代以及优秀的共产党员、先进人物的思想、情感、理想。他们的所作所为,包括如何对待祖国、民族、社会主义事业,又如何对待家庭、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不能不和我们共产主义的道德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千丝万缕的道德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无论在工作中、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都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的行动、思想、感情是否正确,符合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需要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和准则。

道德观念包含有极为广泛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经济道德,文化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道德等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共产主义思想建设的核心是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创造各种先进人物生动、具体、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实际上就是具体树立社会主义新人的道德典范。

文学艺术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电影艺术,往往更多地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动、行为和动作,很难象文学作品那样展开细致的心理描写。也可以说,电影艺术描绘人物的思想,主要依靠观众的眼睛亲眼看到的人物感情的变化发展来理解的。在银幕上,所谓人的思想,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无法表现的,主要得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人物的动作表情,表现人物情感的变化以及为情感激发的语言——性格的语言,而不应象某些影片借助旁白和大段的内心独白来表现。

当然,人的情感的基础是思想。但无论是共产主义的思想或理想都必然具体地表现在道德的各方面,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都是受思想的指导,以思想为根据的,也就是有一个道德的准则。任何一个人,他的行为、行动都必然地为一定的道德观念所制约。一个共产主义者,能够在任何岗位上,在必要时都有勇于献身的精神,这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和道德。所以我认为文艺对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从实际效果和作用来看,主要是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树立共产主义者的道德典范。在今天,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站在革命的立场,社会主义的立场,去表现真实的人情、人性,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最近几年来,我们的电影艺术,已经摆脱了伤痕文学的框框。更多地出现了一些表现社会主义伦理道德题材的作品,这样的探索和对题材的开拓,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注意。为什么《喜盈门》在短短二年多放映期间,据统计已经有五亿几千万的观众,受到广大农村、城市的普遍欢迎?因为在我们国家,在经过十年动乱造成的社会风尚不正、道德
败坏的情况下,造成家庭不够和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年轻一代不够尊重和关心老人的生活,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使年轻一代懂得尊重老人是属于社会主义应有的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这样的作品当然就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也正因此,这部影片激起了几亿观众的热爱。这部影片在美国观众中间也引起了注目,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老人感到孤独,没有人关心照顾,没有家庭乐趣的现象普遍。不少美国朋友说:老年人的问题是国际性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解决的。他们很高兴看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提倡这种传统的美德,实际又加以继承、提高、发扬了一种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我国宪法上就是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的。

《人到中年》表现了已到中年的知识分子家庭、工作、孩子等等问题。由于他们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必然出现种种困难。陆文婷有崇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有社会主义的医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她能鞠躬尽瘁奋不顾身地为人民解除病痛。这样,她的遭遇、处境与她的这种精神面貌当然就强烈地感染广大的观众,激起广大观众的同情和共鸣,也激起党和国家各级许多领导人更加关注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改善陆文婷这类优秀知识分子的待遇。

《牧马人》取材于特定历史时期,在“左”的政策影响下许灵均被划为右派。但由于人民的关心,主人公在生活中与人民同甘共苦,亲密相处,使他感到人民对他的爱护,和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由于他对祖国的热爱‘使他又终于站了起来,要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颗赤诚的心,而宁愿放弃到美国享受富裕生活的机会,回到牧区去参加建设。

总之,事实证明,凡是涉及到当前带普遍社会性问题的影片,莫不是以宣传革命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作品的内容的核心的。换句话说都是动人以情,树人以德,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和教育观众的。去年,《中国青年报》举办了“我最喜爱的银幕青年形象”的活动,得票最多的就是李秀芝、水莲、沙鸥、解静等,这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要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发挥电影巨大的道德教育作用,我们必须首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意义。这是由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着,它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中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

我们习惯说文学艺术要表现心灵美。心灵是指内心世界或思想感情,或称作灵魂深处的东西。《不该发生的故事》在短短的放映期间里,竟有这么多的观众,引起广大党员的思考和震动,也证明了影片成功地触动了共产党员的心灵,敲响了警钟:如果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者的品德,就会遭到群众的撇弃。也正由于有了这种觉悟,恢复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和道德品质,党员才又回到人民中去,重新获得群众的拥护,继续和群众一起并领导群众前进。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影响了广大的观众,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力量。

一个人的世界观、品德、情操和思想情感与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对于我们来说,共产主义的道德是最崇高、最伟大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反复教导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刘少奇同志在《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一文中也讲:“我们最大多数的党员,他们那种为公共事业而牺牲奋斗的精神,那种为民族独立与社会解放而艰苦工作的精神,那种既不想升官发财,又不为名为利,而
一心为了劳苦大众与人类解放事业而不疲倦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有人类中最崇高的道德。”还有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除了专门提到有道德之外,又提到守纪律的问题,我认为,守纪律就是一个道德观念,因为共产党人在一切工作与行动中都必须自觉的遵守党的纪律,这是无产阶级团结一致,战胜敌人的必要条件。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进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是个长时间的事情,也正如乔木同志所讲的,共产主义道德是现代人类的最高道德,属于这个总体中的最高层次、最高要求。不是一天就能达到的,这要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中,几十年来都在对人民、对干部进行着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可惜的是“四人帮”在十年内乱中严重地破坏了践踏了各种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这也是现在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觉得,今天提倡文艺要宣传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时候,强调一下电影艺术的道德教育的力量,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理想,不是听凭他口头上讲的,是看他的行动。而行动要有行动的准则,那就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当然,共产主义道德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间升华而形成的。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的革命中,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建设中,已经有许多先烈、英雄人物、无产阶级的革命家,以及在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或正在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许许多多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已经有了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已经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榜样。无论是在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蒋筑英、罗健夫、张华、周超等同志,他们是具备共产主义道德、思想、作风、风格及行动准则的杰出代表,这样的先进人物有成千上万。因此说,共产主义道德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也不能说表现共产主义道德是脱离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而且,表现这种共产主义道德也已成为我们电影创作的优良传统。反映过去革命战争和斗争题材的作品中,象《钢铁战士》、《中华儿女》、《翠岗红旗》、《党的女儿》、《老兵新传》、《聂耳》、《万水千山》、《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以至《天云山传奇》、《吉鸿昌》等一批非常感人的优秀影片,都是成功的作品。他们以事实驳斥了这种说法:好像我们社会主义电影从来不主张描写人性、人情。恰恰相反,我们过去许多优秀影片之所以感人,之所以至今还留下了不少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正是因为他们表现了共产党员,革命战士,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具体人性、人情,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的道德。

胡耀邦曾经在剧本座谈会指出:

“我们的作家应该把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发掘出来,赞美它,歌颂它,

使更多的人在这种榜样的面前感奋起来,仿效它,学习它。”

我认为,电影艺术若能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么,不断地提高质量,创造有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各种典型人物的生动感人的形象,树立新时代的共产主义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力量,这将是一个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攀登艺术高峰的壮
举。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即将到来的前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真诚地希望电影艺术家随着时代的步伐和需要,不断地创造更多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典型——这是有中国革命特色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是一群优秀的有崇高共产主义道德的典范,他们光辉的形象将永远地载入史册,成为一代新人仿效和学习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他们是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永久的动力。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