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与金鸡奖

少舟

中国电影金鸡奖自1981年诞生以来,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几大片种都涌现出了各自的“金鸡”片,而唯独戏曲电影这一片种四年来却一直哑然无声,没有出现一部“金鸡”戏曲片,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是一大缺憾!

戏曲电影是我国优美的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形式合谐地结合产生的一种独特片种。在长期发展中,使它由舞台纪录片,实现了戏曲与电影情投意合的完美结合,成为既有戏曲审美情趣,又有电影审美特征的艺术片种,并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期,曾一度出现过一个戏曲电影的黄金时期。年产量上升到9—13部之间,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一些戏曲片的艺术魅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优秀故事片。如,1962年荣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的《杨门女将》、1968年荣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红楼梦》、《天仙配》等一批优美的戏曲片,当年在国内广大观众及海外侨胞中所引起的轰动是令人记忆犹新的。近几年来,戏曲电影的创作生产,在产量上已恢复并超过了五、六十年代;1980年9部,1981年10部,1982年11部,1983年达到15部,成为戏曲电影史上之最高年产量。而且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戏曲片,如:依次荣获第3届至第6届电影百花奖的《铁弓缘》、《七品芝麻官》、《白蛇传》、《升官记》;依次荣获文化部1979—1983年优秀戏曲片奖的《铁弓缘》、《白蛇传》、《李慧娘》、《升官记》、《火焰山》等。其中有几部同时荣获了百花奖与政府奖,但却并未获得当年的金鸡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有研究的必要。

政府奖是电影主管部门对上一年生产的所有影片,予以比较,择其优秀者给予奖励;百花奖是广大观众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投票选出的他们最喜爱的影片;而金鸡奖则是由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电影专门家进行评选的。完全是从影片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完美性、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其在电影艺术史上的地位来进行审度和评价的。因此,这个电影奖学术性极强,要求标准极高、极严,如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这项奖宁肯空缺,决不“矮子中拔将军”!这种原则性,正是金鸡奖的权威性之所在。由于三种电影奖在性质上如此大的区别,因此,有几部戏曲片即使同时荣获了政府奖与百花奖,而未荣膺金鸡奖,就不足为怪了。说明这些戏曲片与当年生产的其它戏曲片相比较,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而与金鸡奖要求的艺术水准还有一定距离,故,不能获奖。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金鸡奖诞生以来,戏曲电影一连四届均未获奖,这不能不引起重视。是金鸡奖要求的标准太高了,戏曲电影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还是戏曲电影创作生产中本身存在问题?

据笔者了解,金鸡奖对戏曲电影的艺术要求,并未不切实际地超越了这一片种发展的艺术水平,而恰恰是以戏曲电影曾经达到过的,如:《杨门女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等戏曲片的艺术水平作为衡量之标准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进步,对戏曲电影,用二十多年前已为崔嵬、陈怀皑、杨小仲、俞仲英、岑范等达到的艺术水平为基准,来衡量和要求电影语言大大丰富、摄影艺术、技术大大前进了的八十年代戏曲电影的艺术水
平,能说标准太高了吗?我认为评选金鸡奖,这种既从当年创作的实际出发,又从号个项目的历史发展来考虑,如果没有达到或超过以前的水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是很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艺术的发展。戏曲电影在金鸡奖评选中一连四年空缺,不是偶然的,它正暴露了戏曲电影创作中的问题。

本来,建国以后,的我们的许多戏曲片导演、摄影、美工、技等创作人员,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如果能认真总结、分析、研究这些经验教训,就会探索出一套拍摄戏曲电影的艺术规律,就会指导戏曲电影在这几十年中得到较大发展。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正如有同志指出的那样:多年来,戏曲片一直很少得到评论界富有指导意义的评论,更没有展开戏曲片艺术规律的探索。评论界的冷漠同戏曲电影观众的热烈反映形成了鲜明对照。戏曲片的生产基本上是在一种导演、摄影、美工等艺术创作人员“自行其是”的状况下进行的。因此,戏曲片艺术水平很不平衡,即使有少数较优秀者,也并未突破过去已达到的水平。而多数影片艺术上很一般,有的甚至走上违背这个片种基本艺术规律的歧路。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所述外,有些制片厂把拍戏曲片作为青年导演练兵的一种方式;有些刚成立的制片厂,把拍戏曲片作为新厂拍片的试验品;有些老厂又把拍戏曲片作为完成年产量任务指标的一种捷径。这样,戏曲片年产量虽然在逐年增长,甚至超过了以前的最高年产量,但许多戏曲片却是粗制滥造的,直接影响到戏曲电影过去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所留下的优美印象。所有这些现象,难道不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倾向吗?

当然不可否认,这几年也出现了少数比较优秀的戏曲片,如前面已列举了的获得百花奖与政府奖的戏曲片即是。但这些戏曲片在电影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而未达到金鸡奖的艺术水平。如第一届金鸡奖评选中,戏曲片连提名也没有。《白蛇传》仅仅获得特技奖的提名,而并未选上。

在当年生产的戏曲片中,《白蛇传》是比较突出的一部神话戏曲片,比较充分地发挥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创造性的大量采用特技手段,为这个传奇故事创造了极其生动、奇妙的仙山神道,腾云驾雾的意境。倒海翻江、水漫金山、天兵神将与虾兵蟹卒水下激战的场面都很精彩,是戏曲舞台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但这部戏曲片在电影化方面违反了艺术美的禁忌,使这部影片受到一定损害。《白蛇传》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一部优美的神话故事,电影的视觉形象性极强,只有把握好虚实分寸,才能使白素贞这个由蛇变幻的妇女形象更美好、更感人,而在戏曲片中,让蛇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于银幕,这种艺术处理有损于神话传说的优美性,对白素贞这一美好形象有极大的伤害。蛇仙心灵如何善良美好,而真实的蛇的形象是不会给人任何美感的。因此,导演在影片开头让两条巨蛇飞腾而起,端午节白蛇现形等艺术处理都太实了,无疑是个不小的失误,对整部影片造成了很大损害,这一教训是值得记取的。

在第二届金鸡奖评选中,《李慧娘》评委会作为提名表彰,而未得奖。这部影片的特技却获得最佳特技奖。因为这部影片中的特技设计有效地增强了环境气氛和银幕形象的表现力,特技与影片特定风格较为协调。导演在整个电影化方面有一定的新的探索,但这部影片在风格上前后不够统一,影响到这部戏曲片的艺术完整性。

在第三届金鸡奖评选中,最佳戏曲片奖又是空缺。有些厂推荐了《升官记》、《西施泪》。这两部影片在当年的一批戏曲片中,是比较好的,但在
艺术上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与以前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也难纳入提名考虑的范围。

在第四届金鸡奖评选中,曾有人将希望寄托在《火焰山》这部戏曲片上。因为这部影片在电影化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地运用电影特技手段,在银幕上展现了一个奇异多姿的神话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孙悟空神通广大的性格特征,较好地体现了影片的内容。特别是影片特技紧紧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首要任务,通过特技使神奇多变的人物形象与奇异壮观的场面气氛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特有的艺术境界,使影片的神话色彩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是戏剧舞台很难达到的。因此该片获金鸡奖最佳特技奖,但影片未能获奖。原因就在于这部戏曲片的艺术处理上,向故事片靠拢,电影特技很突出,而戏曲被淹没了,失去了戏曲电影的应有审美特征。一些导演开宗明义宣称自己拍的就是戏曲故事片。我是不同意这种倾向的,如果要故事片化,何不干脆借戏曲题材而拍故事片呢,为什么要搞成一种既不是故事片,又不象戏曲片的一种似是而非的片种呢?我国的戏曲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与广大观众,特别与广大农民观众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即使现代化的新型电影艺术多么奇妙无穷,终不能代替我国人民对戏曲艺术千百年来建立的感情,因此才在我国产生了戏曲电影这一唯我国所独有的片种。它在发展中经历了很长的探索过程。解放前,基本上都是舞台纪录片,那样的戏曲片,按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会有人看的,但我们这个民族的广大观众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它不仅存在着,而且在缓慢的发展着。由舞台纪录片,逐渐发展到舞台的表演程式配以电影的背景布景及道具,于是往往出现了一些不伦不类的矛盾和漏洞。即使这样,广大观众需要它,才使它得以存在。在对戏曲艺术有相当素养的电影导演、摄影、美工等创作人员与戏曲表演艺术家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期的探索,才使戏曲与电影这两种艺术比较合谐完美的融于一炉。从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我国广大观众对戏曲的热爱及其欣赏的需要才是这一片种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条件。如果电影创作者不顾观众对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厚感情,也不考虑戏曲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艺术特色,采取粗暴态度,用电影表现手段任意侵犯戏曲艺术特性,那么,这个片种也就不一定能够存在下来。即使存在,也不一定称谓之曰“戏曲电影”了。正如现在这种戏曲故事片化的片种,有人就认为此类影片已失去了戏曲的审美特性,已不属于戏曲片,而应另归一类新的片种了。这类影片故事片化愈强,离戏曲本性就愈远,愈脱开了戏曲电影的艺术规律,当然就不应该称为戏曲片了。那么,这样的影片,在金鸡奖评奖中,也就无从按优秀戏曲片的艺术标准去比较和衡量了,更谈不到去得戏曲片之奖了。

戏曲电影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要拍出优美的戏曲片,使观众既能得到民族戏曲艺术欣赏的满足,又能得到电影艺术欣赏的需要,导演首先对这个戏曲剧种有相当的修养,对主要演员的表演风格、流派有一定的研究,并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运用适当的电影表现手段,将戏曲最优美的精华及演员最独特的演技都充分反映到影片中。这个电影化的过程,必须要摆正戏曲与电影表现手段的位置。必须明确,戏曲本身是红花,而电影表现手段是绿叶。既是绿叶,只能起衬托的作用,绿叶衬托红花更好看。而不能颠倒这个位置,让电影表现手段变成红花,而让戏曲变成绿叶。那么这种首末倒置的结果,就必然要走上戏曲故事片化的道路,或者拍摄的影片不伦不类,既不象戏曲片、又不象故事片。这种违犯戏曲电影基本艺术规律的
作法,是不足取的。正因为近年来这种倾向比较严重,便直接影响到戏曲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不仅没有继承发扬过去已经取得的经验,而且有的重走弯路,或走上歧途。所有这些倾向,都是这几年来戏曲电影未能获得金鸡奖的重要原因。以上讲这些,是指这几年拍戏曲片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而言,而不是指的《火焰山》一片。这部戏曲片是当年比较优秀的一部,在戏曲电影化上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不过还未达到金鸡奖的水准。这是应该说明的。

另外,我认为优秀的戏曲片,不仅在电影化的艺术处理上要达到合谐统一完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材要严。我国的戏曲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不是什么剧目都可以搬上银幕的,应严格选择。有些不需要拍成戏曲片,拍成舞台纪录片就可以了。而拍真正戏曲电影的剧目应是百里选一的精华作品。演出的剧团,主演的演员等都应是有特色、有影响者,拍出的影片应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艺术佳品。这样的剧目首先应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例如,最优秀的戏曲片《杨门女将》,其爱国主义思想之强烈;在艺术上,人物形象之鲜明;演员唱腔、做工之优美,电影化虚实处理之适度;艺术上感染力之强,生命力之长,真可谓戏曲电影发展中的一块里程碑。再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虽是一部神话戏曲片,在当年却古为今用,发挥了很大的战斗作用,毛主席亲自为其写诗。《红楼梦》则是将我国最伟大的古典名著通过戏曲形式搬上银幕,具有重要的意义。1984年新摄制的《五女拜寿》则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教育意义的伦理戏曲片,艺术性也很高,这些都是广大观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戏曲片。因此,我认为,拍摄戏曲片不仅要考虑艺术性,同时要重视其思想价值及美学价值。这是优秀戏曲片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总之,我国戏曲艺术遗产极其丰富,戏曲电影的艺术特性逐渐被认识、被重视,大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出现荣膺金鸡奖的最佳戏曲片。戏曲电影的产量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艺术质量也定会达到黄金时代的水平的。随着整个电影黄金时代的到来,戏曲电影的再一次黄金时期也必然会到来的。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