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夫难妻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13年黑白无声片

摄制:亚细亚影片公司

编剧:郑正秋

导演:郑正秋张石川

主要演员:丁楚鹤(饰王小姐)王病僧(饰刘公子)

【故事梗概】

一户姓刘的小康之家要娶媳妇,请来了媒婆,媒婆是个大忙人,她的成人之美,使她在这城镇上很出名。黄花闺女出嫁要找她;富裕人家娶童养媳要找她;达官绅士娶小妾也要找她。尽管她在做媒时有言过其实的现象,请她做媒的人家还是很多。按老历上讲,这一年是个吉祥之年,这一年完成的婚嫁喜事将是大吉大利,多子多福。媒婆虽然很忙,但刘家是大户,家财殷实,刘老爷生意做得很兴隆,刘家少爷又是相貌堂堂的读书人。媒婆决意在百忙之中为这位少爷挑选一位知书达理、恪守妇道的姣美小姐。

王府一家从京城北平回乡不久。王府老爷在京城做官时,与一同僚关系甚好,两家夫人同时怀孕,互相指腹为婚。果然一家生男,一家生女。故王家千金从小订婚。长大以后,对方少爷是个纨绔子弟,结伙嫖赌,不思上进。王府闻风,后悔莫及。王小姐死也不肯下嫁如此郎君。此时适逢满清皇帝退位,不少官员辞职返乡,王府乘机返回原籍,小姐也退了这桩婚事。

回乡后,王小姐已过佳龄,急于找婆家。听说刘家是大户,也急找媒婆。媒婆收了王家厚礼,虽然小姐年龄大些,隐瞒几岁,刘家也不知情。媒婆陪伴王家众人去刘家“相亲”,双方对彼此的门户都很满意,不久成婚。婚礼之日,十分隆重,王府的“十里红妆”,使多少年轻姑娘傻了眼。热闹而又繁琐的结婚仪式,使新郎新娘晕头转向,王小姐在蒙头的红巾里看不见场面,但从听到的热闹的喧笑声中知道排场很大,但也隐隐感到身旁的新郎脚步不稳,有点忐忑不安。好不容易进入新房,遵照母亲的教导,做好亲朋闹新房的思想准备。好奇怪,新房里很宁静。等了不知多长时间,新郎才掀了新娘的红面巾。新娘见到了新郎,只见新郎面目清秀,但无血色,骨瘦如柴。新娘这才知道,自己的夫君已经病入膏肓,悲哀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评析与欣赏】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所谓第一部故事片,是因为从1905年起,中国所拍摄的影片都是纪录片,而1913年拍成的《难夫难妻》有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能称为故事片了,只是情节比较简单。影片很短,只拍了四本,能放映40多分钟。故事的主要情节靠字幕来说明。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欣赏《难夫难妻》,观众也许会嗤之以鼻,因为电影太粗糙,没有音响,没有对话,更谈不上电影蒙太奇。众所周知,电影技术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现在的电影,不但有了声音,还发展到立体声。电影还有了色彩,有了宽银幕,并且已有了立体电影,环幕电影。但是《难夫难妻》摄制在1913年,是在推翻满清王朝后的第三年,刚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没有完整的工业,也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当时少数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无声电影大量倾销中国市
场,也想有中国人自己的电影,才开始了电影在国内的拓荒。

中国最早的电影是在1905年,诞生在北京一家名叫“丰泰”的照相馆中,全部制作设备只有一架手摇的木壳制的摄影机,把当时的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舞蹈、武功场面的片断拍录下来,构成一部活动的照相本,三本短片。这就是我国最早被称作“电影”的片子。没有剧本,没有导演,也没有美工等其他电影工作者。摄影师是照相馆里的一名照相技师,利用白天的阳光,在丰泰照相馆后院的院子内,与普通拍照一样把演员表演拍录下来。所以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艺术的纪录片。

《难夫难妻》与《定军山》相比较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这时在上海出现了由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片公司”。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难夫难妻》就是这家公司摄制的。

《难夫难妻》有了编剧。中国电影的元勋郑正秋为亚细亚公司编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剧本《难夫难妻》,虽然这个剧本很简短,只有3000来字,所叙述的故事也很简单,但是,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电影文学。

在《难夫难妻》的拍摄过程中也产生了“导演”这一“角色”。郑正秋和张石川联手合作:由郑正秋指挥演员的表演动作,由张石川指挥摄影机地位的变动。当然拍片的情形仍是很呆板,没有镜头运用技巧,只是把摄影机摆好位置,演员在摄影机前演戏,连续不断地演下去,直到200尺一盒的胶卷拍完。镜头和演员的距离是不变的,都是远镜。但是中国电影的导演制度是从电影《难夫难妻》开始的。郑正秋、张石川也开始了他们的编、导生涯。中国早期电影中不少作品出自他俩之手,人们把这二位中国电影艺术的先驱称作“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对他俩一生中名垂影史的艺术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也必须看到,正因为有了郑正秋这位电影创作的奠基者,中国电影与中国戏剧有了密不分隔的血缘关系。中国早期电影大多出于郑正秋之手,而郑正秋(1888—1935年)早年从事戏剧改革和新剧创作,他身体力行,自己导戏、演戏,还写剧评。但对于电影创作没有现成经验,也无处可学,他用戏剧创作的经验来创作电影,所以《难夫难妻》是郑正秋的文明戏向电影的移植,连《难夫难妻》的演员都是文明戏演员。在20世纪初,封建思想桎梏下的戏剧舞台是男演员的天下,女人是无法上台的,女角色均由男演员反串,电影《难夫难妻》中的角色也是清一色的男演员。在亚细亚公司中,除了老板兼摄影依什尔是美国人外,编、导、演、职员都是中国人,都是文明戏演员转业过来的,他们熟悉演戏而没有搞电影的经验,也无处可学电影理论,所以对这些演员来说,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没有根本区别。只是电影是对着摄影机表演,戏剧是对着观众表演,表演的背景都是舞台上的布景,电影没有场景,更没有外景。可见中国早期的电影是从中国戏剧中派生出来的,因此,戏剧对电影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戏剧对电影的束缚一直难以解脱。

郑正秋生活在清末民初,是一位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对清王朝和反动军阀的不满,对社会腐朽的揭露,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在从事戏剧改革时,他用文明戏(即后来的话剧)来批判封建主义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他认为:“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也”;“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导师也;可以左右风俗,可以左右民情。”同样,在电影创作中,郑正秋也
实行他的宗旨,电影《难夫难妻》的主题正是郑正秋“教化社会”的创作思想的具体实践,电影联系当时普通民众的切身问题——终身幸福,锋芒直指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采用社会讽刺剧的艺术风格,批判旧式封建婚姻带给青年男女的悲剧。这种注意关联社会现实生活,利用民众生活中最熟悉的事件,达到抨击封建社会昏聩黑暗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是郑正秋毕生遵奉的主要电影创作方法。所以《难夫难妻》在上海上映后,受到观众的欢迎,接着到全国有电影放映设施的大城市放映,为亚细亚公司争得了声誉。

在拍摄《难夫难妻》的同时,亚细亚公司还拍摄了表现上海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的新闻纪录片《上海战争》,当时上海的一批京剧演员也积极参与。由于影片反映了人民群众强烈的革命要求,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电影《难夫难妻》的主题思想,扩大了人们对电影功能的认识。在它之前的风景纪录片也好,京剧艺术纪录片也好,电影制片商把电影看作纯粹盈利的工具,观众把它看作是供消遣的玩意。《难夫难妻》启发人们去了解电影和社会的关系,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教化社会”的宗旨使电影有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达洋)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