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黑白片
摄制:中国联华影业公司
编导:蔡楚生
摄影:周克
主要演员:王人美(饰小猫)韩兰根(饰小猴)罗朋(饰子英)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旧中国东海渔村一个贫苦善良的渔民家里。
他叫徐福,被渔霸欺压剥削得一贫如洗。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他的妻子生下了双胞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男孩先出生,取名小猴,女孩取名小猫。孩子们的出生,给小屋里带来了些许欢乐,可是徐福心里像压了块铅快活不起来,渔霸何老爷三天两头逼租,如今又增加了两个张口吃饭的孩子,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下去?他偷偷叹了口气,决心到海上去冒险打渔。老母和妻子为他烧香求神保佑,但海上风浪铺天,黑云滚滚,徐福终因疲困不堪,葬身在大海里。徐福的妻子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只得把自己的孩子甩在家里让奶奶照料,去渔霸何仁斋家当他儿子子英的奶妈。
10年过去了,三个孩子都长大了。何家少年子英结实,小猫聪明泼野,小猴痴呆消瘦。三个孩子常在一起玩耍,子英老要小猫唱歌,小猫则用唱歌换子英读书的课本看,便常唱渔光曲:“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晒渔网,迎面吹来大海风。”不久,小猫和小猴的奶奶去世了,母亲也被何家借故辞退了,一家人生活更加凄苦难熬。
又过去了8年,孩子们都已长大了,何少爷决心去外国学渔业,回来帮助两个小伙伴。小猫和小猴继承父业,干着繁重危险的捕渔劳动。他们的母亲受土匪惊吓而双目失明。何老爷在儿子出国后,跑到上海和日本汉奸勾结在一起办渔业公司,还娶了个交际花萨绮云作姨太太,过着荒淫享乐的生活。渔村日益破败,小猫小猴难以支撑,领着母亲也来到上海投奔舅舅家。舅舅独身一人,以唱滑稽戏卖艺为生,见小猴痴呆,使教他学艺谋生。小猫找不到工做,只好捡破烂度日。
何子英从国外回来,在父亲的渔业公司上班不久,便发现帐目上有不少漏洞,他提醒父亲注意,可父亲不置可否。一天,子英乘车在街上,听到儿时熟悉的渔光曲,终于寻声见到小猫和小猴,并留给他们一笔钱。
真是飞来横祸,街上一家银行被抢,警察怀疑他们是嫌疑犯,把小猫和小猴关进狱中。舅舅和母亲又惊又怕、又气又恨,不小心夜里碰翻了油灯,引起大火,两人都死在了火中。
何子英查出了绮云勾结汉奸舞弊的行为,消息传出,一对狗男女携款逃之夭夭。何家渔业公司宣布破产,子英的计划也落了空。何仁斋一气身亡。
为了谋生,小猴只得去当船工。但不久,他就受伤病倒了。他长期受苦受累,身心早已严重受到摧残,一病终于不起。小猫痛不欲生,扶着小猴,送到医院。可医生说他哥哥已没救了。小猴望着泪流满面的妹妹,望着苦难的船工伙伴,已知生命即将结束,请求妹妹给他唱《渔光曲》。
小猫唱了,唱出了渔工的呐喊,唱出了旧社会穷苦人民不平的心声:“渔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小猴在渔光曲中静静地闭上了双眼。小猫呢?她将怎么活下去呢?!
【评析与欣赏】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使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1934年9月16日出版的《联华画报》报导:“因为这部片子有了这惊人的收获,于是引起欧美人士之极大注意。最近,已为法国文学家法国作家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德化勒氏以重金购去全欧放映权不久的将来,在欧洲的名城大埠可以看见《渔光曲》的灿烂夺目的广告灯牌。”数十年前拍摄的这部黑白故事片,居然令中外电影观众如此陶醉,并至今魅力不减,时间证明,《渔光曲》确实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颇有建树的影片。
首先,《渔光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的人生,得益于编导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蔡楚生从小生长在海边,对渔民的生活比较熟悉,从小就对渔民的悲惨遭遇寄于同情。他1933年加入左翼组织“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并被选为执委会委员。他的力作《都会的早晨》,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并以阶级观点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分析人生。他在国民党加紧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中,坚定地站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前列,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要继续实践“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痛苦”的诺言,于是编导了《渔光曲》,“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为了表现出影片的真实人生,蔡楚生亲率摄制组去浙东象山县一个渔村石浦体验生活、拍摄外景。当时的石浦,环境十分恶劣,海盗时常出没,生活条件极差,天热、水土不服,许多演职员病倒了。但蔡楚生知难而进,带病坚持拍摄,为了影片的真实,一直拍完全部拍摄计划。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蔡楚生艺术创作取得成功的保证。《渔光曲》通过徐福、徐妈及其儿女小猴、小猫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20年代我国劳动人民在三座大山压榨下的痛苦命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十分关心现实生活的全局、总体,注意把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渔光曲》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不仅写了徐福一家的个人命运,而且还写了徐福一家受封建渔霸盘剥、反动当局压迫(小猫小猴蒙冤坐牢),表现了渔民和渔霸的斗争,中国人民与买办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斗争。《渔光曲》通过何子英形象的塑造,批判了改良主义。由于帝国主义的侵蚀,封建式的渔村逐渐衰落。何子英的工业救国也只是一种梦想,民族工业的渔业公司必然破产。这些描写,都体现了作者的意图,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中国的社会面貌。
其次,这部传世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之所以被观众倾倒,与其说是它的思想意义,倒不如说是它的艺术魅力。即使以今日观众的眼光来看,《渔光曲》仍能给大家带来各种审美情趣的满足。
蔡楚生编导《渔光曲》时,正处在由默片向有声片过渡的转型期。中国电影在由无声转向有声的初期,也产生过乱用声音的毛病,使声音泛滥成灾。从30年代初至1936年真正实现默片全面向有声片过渡的5年探索中,《渔光曲》无疑是最成功的一部了。它成功的主要标志,则是歌曲被录入影片声带,使歌曲有机地融入故事画面中,成为表现主题、刻划人物的一个电影元
素,产生出撼人心魄的震动力。有声片初期,中国电影就开始运用歌曲和主题歌,但很不理想,声画不对位,歌曲或独立于画面内容之外,或淹没了画面形象,不是融合,而是杂凑。《渔光曲》则是个例外。影片主题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剧。在影片序幕部分,“渔光曲”渲染了环境气氛、点出了主题;随着剧情的发展,“渔光曲”多次出现,或推动剧情发展,如小猫为了借子英的课本学习,答应子英的条件而唱歌;又如小猫与小猴随舅舅在街头卖艺唱歌,引来从国外回来的何子英等等,歌曲起到了串联情节、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它与那些“无病呻吟”的歌曲是不能等同相视的。尤其是剧情结尾,小猴受伤病危,小猫为满足哥哥的心愿唱起“渔光曲”,充分调动了歌曲的作用,表达了小猫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渔光曲”主题歌运用的成功,不仅为30年代的电影歌曲创作开创了一代新风,而且为中国电影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0年来,中国电影歌曲创作,经历30年代、40年代、50年代至今,电影歌曲一直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审美构成因素之一,也是许多优秀影片成功的有机元素之一。
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长期受戏曲影响,喜欢传统的情节结构。《渔光曲》则是按这一模式编导的。有人说这种模式的电影,陈旧、过时、毫无新意。我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电影应该创新,陈旧、模式化的语言的确没有生命力。但电影又是大众化的艺术,创新脱离了还有几亿文盲的中国电影观众也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更何况30年代,中国电影还处在初创阶段,从当时的观众出发,以传统情节结构电影,仍是大众化的需要。《渔光曲》表现渔民和渔霸的矛盾斗争,以渔民徐福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小猫和小猴)20年间的命运为主线,写他们的悲苦不幸,写他们的酸甜苦辣,写他们的生离死别,这很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情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蔡楚生师承中国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而郑正秋善长的就是编情节剧。《渔光曲》青出于蓝胜于蓝,它既吸收了郑正秋情节剧的优点,又超越了郑正秋,把人物命运与社会命运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充分显示了情节剧的艺术魅力。《渔光曲》之所以连映3个月,长映不衰,其原因正在这里。
《渔光曲》的不足之处,以今日审慎的眼光来看,主要是思想深度挖掘不够,特别是批判改良主义不彻底。这也是时代所局限了的,不能对编导求全责备。其艺术上的不足,则是不能谅解的,表现在片中有些人物脸谱化、简单化,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有些情节依靠巧合、偶然性结构、推进,给人以虚假的感觉。虽然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影片,但作为一个大导演,应该说可以避免。
(江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