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黑白故事片
摄制:中国电影制片厂
编剧:阳翰笙
导演:应云卫
摄影:王士珍
主要演员:袁牧之(饰团长谢晋元)陈波儿(饰杨惠敏)张树藩(饰营长杨瑞符)
【故事梗概】
1937年10月下旬,上海被攻陷。侵华日军大举向前推进,滚滚而来势如潮涌。团长谢晋元率领一个营,为掩护国民党几十个师、数十万军队撤退,在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固守。侵华日军对四行仓库包围,第一次进攻,受到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的一个营的八百名官兵的顽强抵抗,日军损失了几十人,吓得不敢轻举妄动。这时,《八百壮士》的歌声在上海沦陷区以及租界内响起,市民们兴奋地倾听、鼓掌。广大的人民为他们所表现的英勇不屈的爱国行动而激励。
在市区,到处是隆隆的炮声和轰轰的炸弹声。民舍在大火中燃烧,难民们四散逃奔,侵华日军在追杀,在闸北,一部分我军扼守阵地与日军激战,和日军肉搏。在四周的烽火中,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在谢晋元的指挥下,作好了迎战日军反扑的各项准备,果然第二天,侵华日军又向四行仓库逼近,日军先派两名士兵沿墙壁向仓库楼顶爬来,准备偷袭。适被谢晋元发现并一个箭步,抓住日军的枪将其卡死,接着转身又将另一名日军打倒。苏州河南岸的上海市民目睹此状,欢呼不已。日军接连几次进攻都被八百壮士打退。又一日,侵华日军以坦克领先,向四行仓库猛攻,谢部一全身系满手榴弹的士兵,从仓库屋顶跳入敌阵,与日军同归于尽,侵华日军的进攻又被打退了。难民们和一些租界里的英国人对八百壮士的勇敢表示称赞,但见国民党全军已撤退完毕,八百壮士成为孤军奋战,英国军官劝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退入租界,免作无谓牺牲,但谢晋元及士兵们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表示拒绝,谢晋元对英国军官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们是坚守这个地方的。”英国军官表示钦佩,相互敬礼。
卖报的小贩边走边叫:“看晚报,看晚报,八百壮士死守闸北的新闻。”市民争相购买。广播里也在播送:“我军谢团杨营的八百壮士,扼守四行仓库,打退了敌人十余次冲锋,坚守着上海的最后一寸土地。”
难民们为八百壮士的英勇而敬佩,纷纷募捐,童子军队长拿来一个纸包说:“这件东西,希望有一个机警的同志,设法送到四行仓库去,谁愿意自告奋勇?”杨惠敏从队中走出:“我愿意去。”接过纸包。杨来到河边,找到一只小船,向四行仓库前进,枪弹、炸弹向小船袭来,船翻杨惠敏泅水前进,终于爬上河岸,守卫四行仓库的官兵们把杨惠敏迎了进来。杨惠敏说:“我是代表上海三百万民众,给你们送一份贵重礼物来的。”谢晋元打开一看,一面国旗,全体敬礼。士兵们把国旗升到仓库楼顶,士兵们、谢、杨以及童子军们、民众仰视。
【评析与欣赏】
《八百壮士》是中国电影制片厂(武汉)成立后拍摄的第三部影片,它表现了1937年8月13日后发生在上海的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军队中下层军官和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影片上映后,在国内和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对抗战现实的迅速反映
《八百壮士》所反映的国民党19路军蔡廷锴部谢晋元团长率领的八百位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抗击日寇的事件发生在1937年10月25—31日,而影片《八百壮士》在1938年7月上映,它开始创作和拍摄离事件发生不过三四个月。剧作者出于对抗日战争这一民族解放圣战的责任感,出于对抗日英雄谢晋元的景仰,出于抗日战争发展的形势在宣传上的要求,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歌颂八百壮士的电影剧本,热情地歌颂了以谢晋元为首的八百壮士为了掩护几十个师、数十万中国军队的撤退,在内缺弹药,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
影片在表演谢晋元团长、杨瑞符营长以及参战官兵抗战事迹的同时,还表现了上海各界人民广泛发动起来,募集大批物资热情支持八百壮士的情景。特别是爱国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人民群众、冒着危险泅渡苏州河为八百壮士送国旗,以及唱大鼓书的女艺人演唱歌颂八百壮士的节目等情节,既表现了军队抗日的英雄事迹,还表现了广大上海人民对军队的支持和蓬勃的抗日热情,以及在上海的英美人士对抗日的态度,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了全民抗战的现实。
二、粗砺激情的导演风格
作为一部迅速反映抗战现实的影片,导演应云卫体现出粗砺激情的风格。在影片中众多的战斗场面里,导演尽量采用类似纪录影片的拍法,在粗砺的镜头画面中洋溢着豪壮的激情,以真实朴素的感情打动观众的心,在表现八百壮士爱国事迹的同时,导演还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人民群众支援八百壮士的行动,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都能选出最具典型。对杨惠敏送国旗的段落,尤其显示出细腻的感情。
影片开头处用较长的篇幅表现了女鼓书艺人的演唱,在演唱过程中插入了各类身份的人物的反应,使影片紧紧贴近时代,并且用鼓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观众。
《八百壮士》由于迅速地反映了抗战现实,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抗战心声,在大后方上映后受到热烈欢迎,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的教育作用。影片在香港和南洋各地上映也引起轰动,在法国和瑞士举行的反侵略大会上放映,也得到了好评。
(汪海明、朱天纬)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