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53年黑白片

摄制: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骏祥

导演:石挥

摄影:罗从周

演员:蔡元元(饰海娃)舒适(饰老赵)蒋锐(饰连长)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有个12岁的放羊娃,名叫海娃,他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机智勇敢,每天在山上边放羊边站岗放哨。

海娃的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他得到日本鬼子进山抢粮食的消息,于是给八路军写了一封信,告知信息,还附了一张攻打山下鬼子住的炮楼的路线图。老赵把这个紧急任务交给儿子海娃来完成。海娃看到这封信插上鸡毛,知道十万火急,就以羊群为掩护,去三王村给八路军张连长送信。

海娃刚走到一个山沟里,却迎面碰上了日本鬼子,他为那封鸡毛信急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他急中生智,把鸡毛信迅速藏在那头老头羊的大尾巴下。但鬼子小胡子队长却看中了这羊群,要海娃赶着羊群带鬼子到龙门村去。

鬼子和伪军在路上千方百计地折磨海娃,他们既要煮吃小羔羊,又要严密监视海娃。深夜,海娃从屋角里轻轻地爬出来,跨过堵住门口的鬼子身体,这些睡得像死猪似的鬼子全然没有察觉,海娃悄悄地走进了羊群,把藏在老头羊尾巴中的鸡毛信取了下来,放进衣袋里就跑。当他坐下来歇口气时,发现衣袋里的鸡毛信不见了,急忙又往回跑,鸡毛信终于找到了,但这时伪军追上来,又把他抓了回去。

鬼子小胡子强迫海娃带领他们去龙门村。海娃带着一群鬼子和伪军边走边动脑筋,他想方设法不带敌人走大路,骗他们大路上埋有地雷,于是敌人乖乖地跟他走山路。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就乘机拼命往山上爬。一会儿,他离鬼子越来越远,急得鬼子慌了手脚。鬼子急忙开枪,海娃的手不幸被打中。海娃忍着剧痛,还是使劲地往山上爬。海娃顾不得手上巨痛,张开嗓子大喊:“八路军叔叔!八路军叔叔!”正在这一危急关头,山顶上的八路军发现了这批上山来的鬼子和伪军,连忙开枪射击。经过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鬼子和伪军们终于被全部歼灭了,海娃也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海娃在八路军张连长面前,激动地掏出那封鸡毛信,说:“张连长,信,鸡毛信!”话刚说完,海娃便昏过去了。

张连长带领全连战士迅速跑步下山,炸掉了鬼子的炮楼,活捉了鬼子“猫眼司令”。

海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八路军的表扬。他成了一个出名的小英雄。一天,张连长又来到龙门村,送给海娃一根小皮带,勉励他继续为八路军站岗放哨,盯住鬼子的一切动静。海娃又在山顶上站岗放哨了,他比以前锻炼得更勇敢更坚强了。

【评析与欣赏】

《鸡毛信》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我根据地儿童团员奉命通过日寇封锁线,
机智完成传递重要军事情报任务的故事。

影片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可敬可爱可信的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对海娃的性格描写是真实生动的。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两只眼睛又大又圆的海娃,手拿红缨枪,威风凛凛地站在山头上监视着敌人的行动。当海娃的父亲把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信交给海娃,叫他送给八路军张连长时,海娃马上悟到这是一封极其重要的信,并为接到这样的重要任务而感到十分光荣。当海娃在送信的路上,突然发现了鬼子队伍时,虽然不免有一阵惊慌,但他很快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羊群中的一只老羊尾巴里,然后从容不迫地迎着鬼子走去。把信藏在羊尾巴下,这个妙计说明了只有聪明又顽皮,热爱和熟悉羊的放羊娃才想得出来,从而更说明了海娃既勇敢又机智,一定能战胜日本鬼子。因此他一路上被迫跟着鬼子走时,不断地和敌人斗智,胆大心细,不露丝毫破绽;鬼子要抢老绵羊去杀,他想到那封绑在羊尾巴上的鸡毛信,一面急得额上直冒汗,一面想了个主意:“老羊肉又老又瘦,可有啥吃头啊!”虽然失去了心痛的小羊羔,却保护了鸡毛信,晚上疲倦了,海娃连眼皮都睁不开,可是想到那封鸡毛信,他又一骨碌地站起来,冒着险溜了出去。但在奔跑的路上,偏偏又把最重要的鸡毛信丢了,回头去找,虽然找到了,却又给鬼子逮住了,他就想出种种办法哄骗鬼子,使鬼子信以为真,放松了对他的监视。当最后海娃逃离爬山时,被敌人发现,他受了伤,但他忍住疼痛往上爬,直到亲手把鸡毛信交给了八路军张连长。海娃之所以这样可敬可爱,是因为他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和对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侵略祖国的日本鬼子的无比痛恨。影片很细致地描绘了海娃这一段经历,很生动地介绍了他对付鬼子的每一个办法,小英雄的形象就特别地清晰起来。

影片塑造的海娃,是抗战时期儿童团中一个典型的小英雄形象。12岁的海娃手拿红缨枪,站在“消息树”下,担负着监视平川地里敌人行动的重要任务。正是在这些小战士的警戒下,老乡们才能抢种抢收。在抗战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各个解放区,有成千上万的和海娃一样的儿童团员,积极热情地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开展的革命斗争。战争生活把他们锻炼成为机智勇敢、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小战士,使他们成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大战士、乡村的中坚干部和各种生产建设的骨干。海娃正是千万个在解放区长大的孩子们中的一个。他集中了这一类孩子们的各种优秀品质,影片编导把海娃放到某解放区三王村指挥部,给八路军张连长送一封信这样的重要任务中,从各个细节的描写上刻划这个孩子的可爱的性格,从而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海娃作为一个解放区的小英雄,也有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影片编导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比较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海娃的天真、单纯和粗心。当海娃的父亲把鸡毛信交给海娃并问他怎么走时,海娃便不假思索地说:“走龙王汊呗!”海娃父亲忙接着说:“不行,你走青龙背,下老猴腰,打象子沟那儿转过去。”但海娃仍不明白父亲的话的意思,便又问:“干吗绕那么大弯呀?”海娃父亲答道:“鬼子进山了,这么走稳当”。海娃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海娃接过父亲的白薯,吹了声口哨,就跑下去了,父亲又叫住了他:“海娃,就这么走了啊?”海娃又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等父亲说:“帽子还不摘下来呀!”海娃才“啊”了一声把军帽摘了下来。这个细节的描写,正是说明了小海娃多么慌里慌张,带着那顶帽子,人家一看就是个小八路,海娃这种粗心大意的弱点后来果然吃了大亏。当他好容易从敌人眼皮底下溜了出
来,在路上因为他把小褂摇得太厉害,竟把鸡毛信摇飞了,他急得再回去找,给自己增加了困难。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海娃终于了克服了自身的弱点、缺点,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战斗小英雄。

《鸡毛信》刻划的海娃这个小英雄艺术形象,使广大小观众久久难忘。影片编导努力摸索儿童片的特点,掌握儿童片的规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影片故事虽然单纯,但饶有趣味。情节按着一根直线发展,而且紧紧衔接,不拖泥带水。影片还运用了讲故事的口吻旁白,听来亲切明晓。在一些引起重要的斗争的关键时刻,插上几句画外音的旁白,更能使小观众理解剧情。如影片中当黑狗伪军们拿枪逼住海娃赶着羊跟他们走时,海娃不怕枪,可是他看看老绵羊,想了想,就跟着走了,旁白就这样说:为了鸡毛信,海娃只好跟着敌人去了,可是小海娃他不怕,下了决心,只要一有机会摘下信就逃看你这么完成任务,海娃呀,你误了大事啦!粗心大意,慌手慌脚,爸爸说过你多少回,看你以后改不改。海娃恨不得打自己一顿

影片不仅成功地刻划了可敬可爱可信的小海娃,也逼真地刻划了反面人物猫眼司令、小胡子和歪嘴黑狗等丑恶可憎的嘴脸,编导从形象上用简单的夸大的手法来描写敌人是比较得体的。影片结尾的处理也体现了编导别具匠心:美丽的太阳从山头升起,海娃在山上迎风而立,眺望着山下的平川,英雄的小哨兵正在机警地监视着敌人。这组镜头告诉人们,如果敌人胆敢再侵犯,海娃将再次参加战斗,而且比送鸡毛信还要干得更出色。

《鸡毛信》在创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抗战时期人民的生活斗争上是相当成功的,有着亲切的、真实的生活感。小演员蔡元元的演技,被当时影评界誉为“证明他是个懂得如何掌握和表现人物性格有前途的小演员”。

《鸡毛信》荣获了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三等奖,又荣获了英国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影片奖”。

(凌振元)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作为故事本事参与叙事

作为故事本事参与叙事   电影叙事即是用电影语言讲故事,叙事即讲故事,而故事需要“故事本事”,所谓本事即本文故事材料对象的原始事件,可以使现实中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推论出的作为本文故事的背景和依托的虚..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