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黑白片粤语
摄制:中联影业公司
编剧:司马才华
导演:秦剑
摄影:孙伦
演员:马师曾(饰生鬼利)黄曼梨(饰利妻)林家声(饰大儿子)
阮兆辉(饰小儿子)
【故事梗概】
50年代初,香港不景气,娱乐事业受到严重打击。粤剧丑生生鬼利才华横溢,但他所在戏班仍因观众寥寥而散伙。影片开头是利最后一场演出,他那精彩的演技及激情投入的表演,令观众开怀,同戏班的演员站在边幕议论:“演完这场戏就散班了,他还这么搏命!”“唉,他就这脾气!”
拿了遣散费,利与好友一同走出戏院,在小摊吃宵夜,二人诉说生计艰难,利却仍乐观,说到他那在澳门念中学,且成绩好,得到奖学金的大儿子阿权,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表示再苦也要供儿子读到毕业,这是他的希望所在。
利回到家把遣散费交给妻,妻知他又失业,发脾气道:“这点钱用来买米还是交租?”
小儿子阿威醒来,高兴地接过爸爸给他买的面包就啃,并说大哥来信了。大儿子阿权来信讲暑假要回家。
利为了供儿子上学及养家,去求正组织巨型班的师弟陈厚,陈勉强收留他在班中演被人拳打脚踢的老虎(称为“拉扯”),每日只得10元。
利把大儿子接回家,一家人欢喜地吃团聚饭,阿权问及戏班,利支吾过去。饭后,他向妻取钱,带两个儿子上街。父子三人在茶楼饮茶,利问阿权下学年书簿费要多少,儿子说要200元。
儿子打算回校了,生鬼利为筹书簿费去向陈厚借钱,陈给他40元,声明散班前他都无工资了。
阿权在同学家说起父亲是丑生。同学全家遂去戏院看戏。阿权发现父亲在舞台上被人拳打脚踢,累得喘气,痛苦地回家,母亲才向他透露家中真情。
阿权向父提出不再读书,出去打工。利气极,严辞令其继续读书。
为了筹够书簿费,利忍痛拿自己谋生用的戏服去典当,被妻撞见,她拦阻并诉说苦衷:“你已有年纪,越来越瘦,何苦再供儿子读书?”利坚持不惜代价,定要儿子完成学业,妻知道拗不过他,只好让他把戏服拿走。但当铺只给60元,仍不够数,友得知,拿出自己戏服凑上,并邀他参加街头演出。
阿权奔走求职,因无文凭及人情,处处碰壁,只好听同学劝,先回澳门再说。
利在街头顶着烈日演出,异常辛苦,且晚上仍要演,累得半死。
利送儿子上船后,妻才拿出200元及儿子留下的信给他,当他知道儿子是去澳门求职,很失望。转而将希望放在小儿子身上,送阿成去上小学。
妻瞒着他去邻居处接活计,累至病倒,临死前才讲儿子有信回,讲在澳门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做事。
妻死后,利意志消沉,一日在街头演戏,突然失声晕倒。医生讲他以后不能再唱戏,利失去谋生手段,无法供阿威上学,只好送他去陈厚处学戏。不料阿威挂念父亲,无法专心,首次登台,即多次失手,被戏班赶回。
利病危,阿权赶回见父,告诉说自己已毕业,且能独立谋生,并可供弟弟读书,利大慰说:“我太累了,要好好休息!”言罢即逝。这位一生逗人开心的丑生,确实太累了!他终于含笑长眠。
【评析与欣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粤语片一度成为最能反映现实,尤其是普通大众生活的电影,建立了很值得珍视的现实主义传统。《父母心》的导演秦剑正是这一传统的发扬者,成为香港粤语片的杰出代表。他43岁时因事业、经济、家庭等问题困扰而自杀。一生曾拍60部影片,《父母心》一片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香港粤语家庭伦理片的经典作品,曾先后于1982年及1986年两次被香港国际电影节选作佳片公映。
本片剧本(编剧司马才华是秦剑的化名)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影片开头,即以一个戏中戏——粤语《审死官》的精彩演出,暗喻当时的黑暗乱世,及国家的危难;而在表现主人公生鬼利一家的困境时,利用比兴场面的穿插剪接,表现出大的经济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艺术被糜烂的艳舞取代,艺术则沦落为街头卖艺;然而老艺人在困境中,却仍坚持“戏以载道”的传统,在街头演出中,猛烈抨击贪官污吏、军阀卖国贼,令银幕画面的张力,升华到一般粤语伦理片罕见的文化层次。
影片着重表现一个粤剧艺人的家庭成员,在困境中所表现的浓厚亲情;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由每个成员都想为家庭、为亲人做一些事,减轻对方的负担造成的。而父亲一角则被塑造成在严酷的经济压迫下,拼死捍卫家庭的英雄,他对儿子期望深切,关怀备至;自己则不惜牺牲,卖命拼搏,直到倒在战场上。难得的是,影片别具匠心地赋予这个悲剧英雄一个性格特点:乐观。他本身的职业是丑生,他正是靠给予在苦难中挣扎的大众以欢笑来谋生的;最后,他在弥留之际,见到大儿子归来告诉他,自己已毕业,可以独立谋生,并供弟弟读书了,他才含笑瞑目,与粤语伦理片常见的大团圆结局相比,这个结局却是笑中带泪的。秦剑在处理这场悲剧高潮戏时,立刻把镜头跳出窗外,镜位与其妻去世时相同,自窗外拍室内临终场面,同时接上旁白。旁白是秦剑爱用的手法,在这里运用,有不煽情而启人思索的效果。
秦剑对场面调度的处理非常精确流畅,如本片前段表现生鬼利一家三口的一场戏:生鬼利失业回家后,想尽办法令家人快乐,他在斗室中转来转去,既要安慰妻子,又教小儿子唱戏,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各人的心境、性格,乃致天真可爱的小儿子的艺术天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男主角生鬼利的扮演者马师曾,是粤剧名演员,尤擅演丑生,唱腔自成一派(称为“马腔”),因其戏路广(又可演文武生及反串花旦),演技杰出,被称为“粤剧泰斗”。在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师曾在舞台上演出他的戏宝《审死官》的精彩场面。但最难得的是,作为一位舞台戏曲演员,他在影片中的表演,却没有夸张、程式化的舞台表演痕迹,他在银幕上的表演充满真情实感,非常生活化,能很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把生鬼利演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影片中,每到激情处,导演便给马师曾特写镜头,如:戏班解散,利拿
了遣散费回家交给妻子,她见只有40元,便发牢骚,诉苦说:“这点钱,不知是用来交租,还是买米好?!”利安慰她,她又抢白说:“我没有你这样大快活,没饭吃了,你还笑得出!”此言一出,接着便是马师曾的特写,他悲痛地凝视着背朝着自己的妻子,百感交集,眼神里那份沉重,令观众揪心。
而最撼人心的,是马师曾表演人物痛苦绝望到顶点时刻,爆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惨笑。如当医生告诉他,他已不可能再唱戏时,他爆发出一阵惨笑,吓得小儿子躲到身旁的叔叔怀里。他这一阵狂笑,却又有几层情绪的转换:先是震惊,继而绝望,最后转为伤心欲绝,他一边笑一边对小儿子说:“我不能供你读书了哈哈!你去学戏吧!”这两件事恰恰是生鬼利宁愿吃尽千辛万苦都不肯做的。
马师曾善于掌握表演的分寸,情绪的转换非常自然,如他为了筹儿子的书簿费去当戏服,仍不够,便苦闷地去寻老友,老友慷慨地拿出自己的戏服支援他,他接后,转身便走,这时导演让他回身望着老友,特写。马师曾在镜头里表现人物转愁为喜,带着对老友的感激,又恢复了他平日的乐观,笑得那么真挚、可爱,把人物的乐观性格表现得十分惊人。
特写,是电影艺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手段,但对于演员来说,又是很严峻的考验,所以有人称特写镜头为“照妖镜”。马师曾在本片相当多的特写镜头前的表演,却都是饱满充实的人。人物的命运虽然一直悲惨,且每况愈下,但他的表演,却能因规定情境及对手的不同,每个特写镜头都不重复,都能以其内在的激情感染观众,这实在不容易。
(李以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