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彩色片
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剧:林杉
导演:林农
摄影:王启民
演员:田华(饰李玉梅)陈戈(饰王杰)李林(饰马家辉)
【故事梗概】
江西,中央苏区,长征的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开出桃花乡,红军指挥员王杰与妻子李玉梅珍重道别,要她照顾好女儿小妞,千万记住:一个党员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坚持革命斗争红军离开不久,李玉梅和村支书等八名战友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捕,村支书等英勇就义,李玉梅由死人堆里爬起,奄奄一息的村支书告诉她,到武阳镇找区委书记老马,转告他,党内有叛徒。
李玉梅将女儿寄放在二姐家,只身前往武阳镇找到了区委书记马家辉,向他汇报党内有叛徒。她正要汇报其他同志情况时,马家辉的妻子桂英揭穿了马家辉的叛徒嘴脸,李玉梅在她的协助下又一次死里逃生,桂英却被马家辉打死。没有被捕的同志不相信李玉梅死里逃生,为了将马家辉叛变的情况及时通知党,她冒死化妆上东山找游击队,途中遇到秀英、惠珍两人,由于敌人的封锁,她们的行动失败,决定返乡,成立党小组,坚持斗争。不久,游击队的交通员小程奉命找到李玉梅,他转达魏政委的指示,要她努力恢复各村党组织,并为东山游击队找到一点盐。李玉梅与小程约定第二天晚上再接头,她们为游击队弄到一点咸菜交给了小程,小程告辞后,她兴奋地通知秀英等人,党找到我们啦!她的行动被化妆成乞丐的马家辉发现。
第二天,小程如约前来取咸菜,马家辉带领白匪包围了村子。危急时刻李玉梅以党小组负责人身份叮嘱小程: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要把咸菜带走,这是她们三个党员的党费,她还求小程将女儿小妞带到东山去,将来红军打回来时交给她爹爹小程服从李玉梅的命令隐蔽在阁楼上。匪兵破门而入,为转移目标,掩护小程,李玉梅与匪兵展开殊死搏斗,敌人抓走了李玉梅。在一片火海中,小程将小妞放在竹筐里,一头挑着咸菜——李玉梅生前交来的最后一次党费,一头挑着小妞上山了。
后来,小程奉命将小妞送到新四军的文工团,他说,总有一天你爸爸会在台底下看到你的。小程则于皖南事变中不幸牺牲。
革命胜利后,已经升为将军的王杰在一次观看演出时,认出台上的女孩子是自己的女儿小妞,父女相认时,小妞交给爸爸一个小红包,那里面包着李玉梅的党证和他长征前留给她的两块银元。王杰抚摸着党证,告诉小妞:你妈妈是我们党的好女儿!
【评析与欣赏】
影片《党的女儿》改编自王愿坚的小说《党费》。由林农导演。
林农,1912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考入公费南充农村实验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终止学业,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到延安,曾于鲁艺文学院文工团当演员,参加过话剧、歌剧演出。1949年
曾于东北鲁艺学院任戏剧系讲师。1949年调东北电影制片厂,曾先后执导过《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甲午风云》、《兵临城下》等影片。
《党的女儿》公映时引起强烈反响,许多报刊曾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影片“调子低沉”有悲观主义情绪,情节有虚假之处。但更多的文章则对影片作了较高的评价。茅盾先生亦亲自撰文,称赞“《党的女儿》是一部好影片。”他认为:影片有力而鲜明地表现了党在群众中间的地位之高,也表现了群众如何忠心耿耿地拥护党;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党培养教育出来的坚强党员形象。这些形象又都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影片还出色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李玉梅的忠贞、勇敢和机智,给观众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影片还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白匪的疯狂残暴,表现了群众并没有被这种残暴所吓倒,而是锻炼得更坚强,更迫切地要求党的领导;影片中对叛徒阴谋的描写及白色恐怖的场面并不给人以阴森沮丧的感觉,而使观众情绪高昂,产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茅盾先生还认为影片的故事发展有旋律而自然,惊险而合乎逻辑,善于通过典型事件勾勒人物性格。
在《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晚报》联合组织的“1958年最受欢迎的国产片”评论中,《党的女儿》获选票11152张,名列榜首,当时茅盾曾为此专门题辞以示祝贺。
《党的女儿》在新中国电影创作中,和此前的同类作品相比,的确摆脱了从概念出发,描写人物,反映事件的模式,而显示出一定的深度,这主要体现在影片注意通过特定的情节揭示人物的心理动作,塑造出相对复杂丰满的艺术形象。
例如:影片既写了李玉梅的亲子之爱,也写了她为了同志,为了党的事业毅然牺牲自己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境界。当敌人将要发现交通员小程,而小程要和敌人拼命的千钧一发之际,她为了掩护小程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并冷静地对哭着的女儿小妞说:“小妞,别哭,要听妈妈的话,听见了没有!”在敌人严密监视下暗示小程不要硬拼,以完成党交给他们的任务。
影片在反映李玉梅为了党的事业坚贞不屈,誓死如归的同时也表现了几个普通党员在白色恐怖下与党失去联系后一时的迷惑;也写了叛徒马家辉的妻子随丈夫叛变后良心上的不安,并因而发展到最后挺身救李玉梅,这样的描写都使人物性格具有立体感,真实感人。由于创作者注意描写人物内心活动,也就揭示出了人物性格的多层次、多侧面,使艺术形象显得十分丰满。
这部影片开始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林农后来逐渐发展丰富的独特风格。影片的镜头,场景组接自然、精练。李玉梅在不了解马家辉已经叛变的情况下,向他汇报工作,险遭到不测,幸得马的老婆相助才逃离虎口的一场戏;交通员小程为山上游击队取咸菜,敌人突然包围了村子,李玉梅为救小程而被捕的几个段落都通过富于个性的动作,层次分明地塑造了人物,有效地控制了节奏,使作品始终具有“惊险”的氛围。
此外,创作者对影片中的几个次要人物的处理也简繁得体,错落有致,能够寥寥数笔即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特有的风貌。例如:将军王杰、二姐、秀英、惠珍等形象虽然戏都不多,但由于处理得当,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和正面人物的丰满相比,影片对叛徒马家辉的塑造就略嫌简单了一些,影片没有揭示出他为什么会那样自觉地、穷凶极恶地协助敌人破坏我地下组织,疯狂追捕地下党员、过去的战友?既没有揭示出他的心理原因,也没有揭示出他的外在必然。这就使得这个性格的发展缺少一个层次,而近于固定
的“类型”。
此外,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也使得作品颇具历史感,显得悲壮、凝重。同时解放、胜利与挫折和牺牲的对比,转换也使得作品具有较大的情感张力,震撼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创作者在音乐元素的运用上也颇具光彩。
本片作曲张棣昌1918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幼时曾于印度尼西亚读书,1932年回国。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秋从南京出发,1938年3月到达延安,先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队教员,鲁艺音乐部研究生。1948年秋,张棣昌随东北文工一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
他先后曾为《赵一曼》、《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红孩子》等影片作曲。他在创作中很善于将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与作品巧妙结合。在影片《党的女儿》音乐创作中,他注意表现江西地方特有的音乐旋律,送葬的音乐悲壮感人,《兴国山歌》哀婉凄切,又豪放激昂,影片公映后在广大观众中传唱一时。而本片导演林农也较好地使用了音乐元素,影片以将军王杰在音乐会上听女儿唱《兴国山歌》,将人们带入过去的年代。又以李玉梅在山歌声中被捕,毅然走向刑场做结,不但在叙事上首尾贯通,而且使观众在情绪上也前后呼应,沉浸于影片所营造的特定的悲剧氛围之中。
《党的女儿》无论结构、节奏还是视、听觉诸元素的运用都达到相当水准,使作品具有摄人心魄的效果。
本片的叙事也较有特色,先是以将军王杰和女儿的相认为线索,提起故事。而过去时的故事则按“顺时针”方向发展。一条线以李玉梅找党找游击队为主,她在找党过程中联络起失散的党员,组成党小组,后来与下山和地方党组织联系的游击队交通员小程取得联系,另一条线以白军和叛徒马家辉破坏地下党组织为主线。马家辉先是出卖了桃花乡的党组织,之后又在暗中监视李玉梅,当他发现李玉梅与东山游击队取得联系后,他和白匪军妄图通过李玉梅,找到游击队地点,一举消灭游击队和桃花乡恢复起来的党小组。
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结构上有条不紊,情节上则紧张惊险,最后结尾、戏剧冲突达到高潮,人物性格放出夺目的异彩。
影片结构的严谨、精炼,显示出创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党的女儿》说到底是歌颂了一种“殉道”精神,因此,它的意蕴具有普遍性。
(春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