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黑白片
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剧:林金
导演:王苹
摄影:薛伯青
演员:孙道临(饰李侠)袁霞(饰何兰芬)王心刚(饰姚苇)王孝忠(饰中村)陆丽珠(饰柳尼娜)
【故事梗概】
1939年,解放区电台政委、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李侠奉命由延安打入沦陷区上海,任务是调查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寇罪恶活动,并通过秘密电台报告党中央。李侠到达上海之后以“阔老板”的身份出现,为了便于展开斗争,组织上又派绸厂女工、地下党员何兰芬和李侠扮作一对夫妻,以此掩护李侠的工作。何兰芬很不习惯这种“阔太太”的生活,李侠耐心地教育诱导她,二人在共同的战斗中萌发了爱情,经报告,终于结成革命的伴侣。
阴险狡诈的日本特务头子中村、女汉奸柳尼娜侦察到了李侠的秘密电台,逮捕了李侠和何兰芬。李侠面对敌人的酷刑逼讯,坚贞不屈,始终未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上海的地下党巧妙地迷惑了敌人,使敌人错误地判断李侠是所谓的“重庆分子”,李侠被营救了出来。
李侠出狱后,组织上决定他撤回根据地,但他不想放过利用替敌人发机密电报可以获取情报的好机会,毅然要求冒着危险留下来。他在敌人严密监视和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的情况下,以忘我的精神利用敌人的电台继续为党工作。当时蒋介石政府与日寇、汪精卫之流秘密勾结,偷偷地谈判投降条件,企图出卖国家和民族。李侠不断搜集这方面的情报,通过电台拍发到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敌人对此恨之入骨,通过叛徒姚苇发现了李侠的活动,然而在地下党的援助下,李侠与何兰芬及时摆脱了敌人的魔爪。这之后,敌人千方百计地搜捕李侠达6年之久,但地下党重建的电台发出的红色电波依然存在,李侠始终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从未停止。
1949年春天,当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敌人垂死挣扎,实行了残酷的白色恐怖。敌人利用先进的侦破手段再次发现了李侠的电台。一个深夜里,李侠在一间小阁楼上向党中央拍发对渡江战役具有重要意义的情报。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缩小了,敌人破门而入登上楼梯的脚步声响起来了面对即将被捕的生死关头,李侠从容镇定地坚持拍完全部情报之后,又满怀深情地按着电键,用密码向党和同志们发出最后的心声:“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评析与欣赏】
这是一部优秀的惊险样式的革命斗争题材故事片。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此类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不可低估的经验。
影片脱出了同类题材影片的通病,没有过于渲染地下工作者的神出鬼没,而是用十分朴素的笔触,着力塑造了一个忠心耿耿、临危不惧的共产党员形象。“金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李侠的信念,也
正是影片所要告诉我们的主旨。
既是惊险样式的故事片,虽然不能为了惊险而惊险,但惊与险毕竟又是此类影片的艺术特点。对此,影片在分寸把握中颇具匠心。首先,将李侠置于沦陷区的上海——这个险象环生的大背景之中,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悬念。在这样的环境里,李侠不断变换着身份,时而老板,时而小店主,时而工人,然而始终处于与敌人的搜捕和反搜捕的尖锐矛盾中。其间,又两次被捕。一次遭酷刑后脱险,并导致一段时间处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之下,且险些再次落入魔爪;第二次被捕,最终献出了生命。如此结构严密,加之情节跌宕起伏,是十分扣人心弦的,符合惊险样式影片的要素。另外,影片也展现了一部分地下工作的方式方法,如在蛋糕里夹电报底稿,在《红楼梦》里夹新华社消息,在火柴盒里藏电报密码等等,这些既是人物在特殊环境里不可缺少的活动特点,但又具有神秘性。
影片在定下惊险基调的同时,把笔触着力在人物的刻划上。李侠当初看到战友从延安奔赴抗日前线,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来,而组织上却决定派他到上海。当他得知到上海去同样是前线而且是一场更加严酷的斗争时,他便毫不迟疑地接受了任务。李侠初到上海,对新的斗争环境相当陌生。影片没有把他描写得处处料事如神,相反却写了他在经验上的缺欠,如对着地图像军事指挥员般地去熟悉地形。经地下党的同志严肃地指出后,他才认识到了自己举动的危险性。这一笔对人物的刻划是非常真实可信的,怎么可以设想一个红军干部初到五光十色的大上海便立即会真的成为一个“阔老板”的模样呢?
在李侠和何兰芬的关系上,如果不慎,很可能会在“假夫妻”上大作文章,以此来“出戏”。影片对这种关系的表现不但分寸适度,更利用这一人物关系为李侠的精神世界着上了闪光的一笔。他纯洁、善良,对何兰芬满怀同志式的真情。当何兰芬不喜欢过这种“阔太太”的生活时,他问何兰芬那个揭露敌人阴谋的消息是怎么发出去的,何说不知道。此时,他深情地注视着她,轻声说:“就是通过你的手把情报送来的啊!”这样的启发诱导,不但使何兰芬备感惊喜和温暖,也使得观众感受到一种激人心怀的温馨之情。何兰芬由李侠的助手、战友到成为他的伴侣,实际上形象地体现着李侠帮助她不断进步成长的过程。
影片在描写李侠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时,一是突出他的“智”,再是突出他的“勇”。
比如,当李侠在叛徒姚苇的监视下发报时,表面是“自己人”,实际上却在利用敌人的电台向党传送情报。姚苇不懂密码和电台收发报技术,煞有介事地看着,做梦也没想到那红色的电波正是在自己眼前飞出去的。观众看到这里,既感到惊险,又不禁发出会心的笑。
又如,李侠被捕后,身受酷刑,却坚贞不屈,始终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然而,影片对李侠的“勇”的刻划又不是表面化的。面对敌人,他不是怒目而视,更没有愤怒地高呼口号。他只是顽强地忍受着,那神情仿佛是木然的,又透出些许无辜者的不平。于是,他的这种“勇”便显得愈发具有力度和分量。不形于外而深蕴其内,一个经历过长期艰苦斗争考验的成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极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李侠的“智”和“勇”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最为动人心魄的是影片结尾时的那场高潮戏,突出地表现了李侠的大智大勇:当敌人已经向地下
秘密电台包抄过来时,李侠仿佛旁若无人地坚持向党中央发出了全部重要情报。此时,他异常平静和安详,脸上似乎没有什么表情,而他的眸子里闪烁着的却是对党的忠诚。敌人破门而入了,黑洞洞的枪口已经对准了他,他依然仿佛什么表情也没有,只是从容地把揉成一团的电报稿吞进嘴里咽下,冷眼一瞥敌特,然后向党发出了诀别之词。
这部影片是黑白片,但影片的光调和影调非常细腻且富有层次,特别是夜景拍得真实而具特色。在画面造型上,也很有时代特点。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影片的片名出现在片尾:在李侠从容而坚毅的脸部近景画面上,随着滴滴达达的发报声,出现一圈圈无线电波,同时出现“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个大字。这一写意性的镜头构思既独到新颖,又和影片的内容十分贴切,令人回味不已。
该片女主角袁霞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7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张春如、彭加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