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改编:杨沫
导演:崔嵬
摄影:聂晶
陈怀皑
演员:谢芳(饰林道静)康泰(饰卢嘉川)秦怡(饰林红)于是之(饰余永泽)
【故事梗概】
乌云在天空翻滚,海浪冲击着礁石,林道静绝望地站在礁石上,她思如潮涌,终于跳进了大海,后面礁石上的青年余永泽也跳下大海,把她救了上来。原来她母亲是佃户的女儿,被地主霸占作了姨太太,生下她以后母亲就被赶出门,回到老家跳河自尽了,后母把她当成摇钱树,硬要把她嫁给党部委员胡梦安,她逃到这儿,校长余敬唐对她居心不良,所以她才被逼跳海。从此林道静和余永泽经常一起在海边漫步,余永泽为她朗诵雪莱的诗篇,他们相恋了。不久余永泽回北平上学,她就留在当地教书。一天,一些东北军涌进学校和群众发生争执,年轻的大学生卢嘉川站起来揭露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林道静的兴趣,他们认识了。受卢嘉川的影响,她在课堂向学生们宣传抗日,惹恼了校长,她愤然离去,来到了北平。在北平站林道静正赶上学生南下示威,学生英勇的斗争使她激动不已。在皇城河沿,余永泽急不可耐地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林道静说她先要找个工作。但一次次的碰壁使她很痛苫,她终于答应了余永泽的求婚,他们结婚了。
旧历年夜,余永泽正忙着迎接胡适的秘书,左等右等不来,突然老佃户魏老三因走投无路跑来借钱,余永泽给了他一元钱把他支走,林道静追上去给了他十元钱,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吵。林道静来到白莉萍公寓,一群青年学生痛感民族危亡,悲愤地唱起了《松花江上》,这时卢嘉川推门进来,他告诉同学们红军已经粉碎围剿,北上抗日,一席话使大家深受鼓舞。卢嘉川热情鼓励林道静,借给她许多革命书籍,她像从梦中醒来一样,和余永泽的市侩哲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突,她不顾余的坚决反对,参加了3·18纪念大会。大会受到军警的镇压,卢嘉川甩掉尾巴来到小林家,把一个小包存放在她这儿,林道静又出去给他送信。余永泽归来见到卢嘉川在家,嘎声嘎气地把他逼走,林道静回来同他大吵一架。卢嘉川被捕了,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道静把小包打开发现是一些宣传品,她在夜里把这些标语贴遍了北京城,回家时余永泽暴跳如雷,他们只好分手了。
由于叛徒的出卖,林道静被捕了,陷入了胡梦安的魔掌,在郑瑾的帮助下,她逃到了定县,继续教书。江华的来访使她又恢复了和党的联系,农民的苦难使她迅速觉醒,她参加了江华领导的秋收斗争,由于暴露,她又回到了北平,不幸又一次被捕。在狱中郑瑾对她的帮助和其壮烈的牺牲,使她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受住了酷刑的考验。后来她被王教授保释,识破了戴瑜的叛徒面目。林道静政治上成熟了,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12·9”运动中,她和江华一道站在斗争的第一线,领着学生队伍,冲破军警的封锁,在红旗下胜利前进
【评析与欣赏】
《青春之歌》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在1957年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杨沫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青春之歌》的摄制成功,丰富了建国以来的电影文库。
195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80部影片中有
30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
50年代的一部经典影片。它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受到了许多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日本青年看了后纷纷表示向林道静学习。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引起人们如此浓厚的兴趣呢?这是因为林道静的道路概括了30年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程。林道静从个人奋斗到献身革命,从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的爱国心转变为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投入革命的洪流,正是同时代千千万万革命知识分子的道路的真实写照。同时,影片反映了1931年到1935年国破家亡的黑暗历史,也反映了“12·9”前后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革命永远是历史的火车头,《青春之歌》所反映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和高昂的革命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实现四化的征途上义无反顾地为崇高的理想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们在影片开头所看到的林道静,她从黑暗的家庭牢笼里逃脱,可在人世间没有立锥之地,她感到唯一的出路就是跳海;可是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的林道静已经是革命的大海上的一只矫健的海燕了,她大无畏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为了民族的解放不屈不挠地战斗着,这种命运的巨大变化反映了影片的主人公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人们常常把这段历程称之为“林道静的道路”。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改造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这个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她投海自杀遇救与余永泽同居;第二阶段是她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和余永泽从思想分歧发展到政治分歧而终于决裂;第三阶段是她找到革命道路后,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严酷的考验,开始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影片对这三个阶段的表现是十分清晰、令人信服的。影片的编导始终让主人公在尖锐的矛盾中逐步展现她的全部性格,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后妈的残忍把她逼上了绝路;余校长以打破饭碗威胁她不准宣传抗日救国;她与余永泽结婚及她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进步思想与余格格不入;佃农魏老三的来访更加加剧了他们的矛盾。余永泽的冷酷和林道静的热情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有关“3·18”的争论使他们又引发了一场新的危机,余永泽赶走了暂时在他家里避难的卢嘉川,卢嘉川的英勇就义和林道静的满街贴标语使他们终于最后破裂了。影片后半部,从农民运动到学生运动,从监狱斗争到街头示威,相当生动地反映了30年代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由于这一系列冲突的设置,再加上演员谢芳同志纯朴、自然的表演(特别是她那双极为传神的眼睛所展示的视觉语言),使林道静这个形象在观众中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当然,林道静的形象的成功也离不开周围人物的塑造。围绕着林道静,她有三个正面教员(卢嘉川、林红、江华)和四个反面教员(余永泽、胡梦安、戴瑜、白莉萍),这些人物中,康泰所扮演的卢嘉川,秦怡扮演的林红,于是之扮演的余永泽,赵联扮演的戴瑜都很有特色,他们的出色表演对于推动林道静性格的发展和演化影片的主旨起了极大的作用。
影片《青春之歌》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在这儿,雄浑与细腻,叙事与写意,战斗与抒情,严酷与乐观融合得极其和谐。我们从“南下示威请愿”的卧轨、“3·18”纪念大会和军警的冲突,“12·9”大游行的殊死搏斗,在这些气势恢宏的群众场面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崔嵬导演的巨大气魄,然而影片开头那海滨的景色,除夕晚上白莉萍公寓里那如歌如泣的悲壮场面,林道静和王晓燕在北海两段浓郁的抒情,还有监狱窗外盛开的桃花,林红就义前那催人泪下的告别,又显示出影片导演在抒情与写意上的巨大功力。紧张的冲突中穿插一些抒情的场面,可以使影片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和富于节奏变化,既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又衬托出那些重场戏的紧张热烈,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片的摄影也很有特色,这得力于聂晶同志高超的艺术构思。他非常注意景物的选择为主题服务,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浓云低压,波浪滔天,夕阳在云缝里吐露着光辉的景色,在青灰的色调上有着橙红的阳光,这种情调是和林道静跳海的行动相配合的。而道静求职的几个镜头,摄影师用雨、雪、落叶很好地表现了三个不同的季节。林道静从卢嘉川那里借来革命书籍读书一场,摄影师把林道静的肖像拍得很美,她那双明净的眼睛吐露的青春的光辉,形象地表现了革命的种子在她心里已经生根发芽,接下去的洁白盛开的玉兰花的大特写和桃花千万朵的镜头,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影片的用光也很讲究,在白莉萍公寓除夕聚会一场,开始安排了较沉闷的色调,用了不同的光影,并在不同的距离拍摄各种慷慨悲歌的姿态,镜头节奏随着歌声缓缓移动,当卢嘉川出现和谈到红军取得很大胜利时,红红的蜡烛闪耀着发出更大的光辉,室内开始弥漫着一种欢欣鼓舞的明快气氛。再如林红在狱中讲故事那场戏,随着林红那富有热情的声音,我们看到窗口现出曙光,大地渐渐明亮,当她说到那些最感人的辞句时,转换成映着红光的大特写,这是光的成功的运用。《青春之歌》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颇有创新,它一反50年代我国银幕镜头运用比较静止的习惯,大胆而恰当地运用了许多推拉摇移和变焦镜头,使影片增色不少,特别是除夕晚上白莉萍家运用的那个很长的横移镜头,和悲愤的救亡歌曲与年青人的沉痛心情相呼应,给观众情绪上带来强烈的感染。瞿希贤的音乐也很成功,表现林道静的主题音乐带有向上的、热烈追求真理的意味,也有坚强不屈、顽强的一面,具有林道静的气质。党的领导的主题音乐形象严肃有力,带有号召和鼓舞的性质,壮阔、宏伟有力。为了强调时代气氛,这部片子用了不少深入人心的革命歌曲,如《松花江上》、《救国军歌》、《五月的鲜花》等,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情绪冲击力,特别是除夕之夜青年学生唱起的《松花江上》,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充分体现了音乐语言的无比魅力。
影片《青春之歌》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它的整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中国青年》1959年第2期上郭开曾写文章大肆指责林道静“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作者如果不是有意歪曲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那也是不自觉地对共产党员作了歪曲的描写。”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出一场大争论,《青春之歌》的创作集体及正直的评论家、艺术家们对此进行了严正的批驳,广大观众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部影片比较真实地描
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曲折、复杂和痛苦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命运只有与革命大众相结合才有出路的主题,共产党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可敬可亲,而没有陷入高大全的泥坑,这些在当时来说,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邓烛非)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