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彩色故事片
摄制: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编剧:叶元
导演:郑君理岑范
摄影:黄绍芬曹威业
主要演员:林则徐(赵丹饰)邓廷桢(李镛饰)关天培(邓楠饰)
穆彰阿(夏天饰)琦善(韩非饰)邝东山(高博饰)
【故事梗概】
清朝道光年间,英帝国主义将鸦片输入中国,每天换走白银三千多万两,中国经济濒于破产境地。八旗绿营士兵抽大烟,连枪都扛不动。对此,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十分忧虑,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禁烟不力的情况下,重新委派禁烟派首领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而从贩卖鸦片中获得好处的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早已秘密通知广州粤海关总督豫堃,指使其早想对策,破坏禁烟。接到飞函的豫堃指派爪牙伍绍荣向英商密报了林则徐将来广州禁烟之事,让他们策划对策。
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便微服私访、察访民情;同时与主张禁烟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整饬海防,准备抗击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时,爱国志士渔民头领邝东山捕获被伍绍荣及其包庇护送的英商颠地,送交到钦差府。林则徐克制下自己的愤怒,以护持鸦片、卖放洋人的罪名迫使豫堃拿出银两重铸虎门炮台大炮;同时扣押英商鸦片船只多艘,义正辞严地向英国领事义律申明禁烟之国意,要他督促英国商人交出鸦片。义律阳奉阴违,林则徐下命包围商馆,断粮断水,限期三天缴出全部鸦片。义律无奈,只得督促英商缴出全部鸦片,同时向英国政府报告,及早采取侵略中国的行动。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焚毁收缴来的全部鸦片,万民一片欢呼,放鞭舞狮、敲锣打鼓庆贺禁烟的成功。林则徐很冷静地估计形势,与邓廷桢认真操练水师,提防着英帝的反扑。在穆彰阿的谗议下,道光皇帝顿生疑心,调走林则徐禁烟的得力助手邓廷桢,改派邓廷桢任福建总督。
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首先进攻广州,英舰被邝东山等渔民引导撞上了礁石,又在虎门遭到炮击,进攻受挫。英国侵略者攻不进广州,于是移兵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分兵直逼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道光皇帝十分恐慌,听信谗言,革去林则徐的钦差大臣之职,重派琦善到广州处理投降议和事宜。琦善应允了义律提出的销毁虎门炮台大炮、解散民兵团勇等无理要求。英国侵略者趁机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孤军迎敌,在英军压境之际,他义不受辱,拔剑自尽,壮烈殉国。林则徐获悉,怒斥琦善按兵不动,坐视不救。琦善却按道光皇帝的旨意发配林则徐去新疆伊犁。
英国侵略者进而把战火烧往内地,进攻广州,广州三元里人民在邝东山的率领下,组织起“平英团”,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评析与欣赏】
历史人物传记片《林则徐》是新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性作品,也是我国在美国上映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编剧叶元和吕宕创作的剧本曾获中国作协和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评奖”活动的三等奖。导演郑君理和岑范又着力追求和表现鲜明的民族气派;并将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使得全片具有一种雄伟壮阔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民沾其惠”“夷畏其成”的封建时代政治家林则徐的银幕形象。在禁烟问题上,林则徐从爱国主义立场上指出:鸦片泛滥,“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就任钦差大臣后,林则徐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更添禁烟之胆气。在擒获颠地、知悉豫堃卖放洋人的内情后,他压抑住自己满腔怒气,机巧地从豫堃那里弄出一大笔钱来铸造大炮,这既显示出林则徐的机敏韬略,又显出他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及未雨绸缪。而在查禁洋人的鸦片时,林则徐则与阴险狡诈的义律针锋相对,果断决策、包围商会、新水断粮,终于能一举在虎门销烟,显示出他不畏强敌的斗争决心在全部影片的情节发展中,编导以“林则徐的一天”的重场戏集中突现他的性格特征:林则徐清晨获悉有人卖放洋人,召集司道州府官员议事时豫堃又拒令不到,激怒他在花厅里愤摔茶杯,继而见墙上的“制怒”条幅,即强压火气,再持证据迫使豫堃筹款铸炮,然后通宵审阅文件,到次日清晨打太极拳这一天从早到夜,从夜又到早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生活,集中刻划出林则徐变化巨大的内心世界,也刻划出他“刚中求柔,柔里透刚”的性格特征。
林则徐银幕形象的成功,当然是与表演艺术家赵丹的努力分不开的。赵丹在表演中吸取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境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如林则徐到达广州,身穿金光耀眼的黄马褂,头戴鲜红珊瑚顶子的红缨帽,一派八面威风的钦差气派,但“清圣安”的典礼刚行过,赵丹就处理成快一拍的动作,立即赶上去两手平伸,而不是温文尔雅地见老朋友邓廷桢和关天培,把手叙旧,表现出林则徐的热情、开豁和真诚的一面,创造出一个光彩夺目的民族英雄形象。
为使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编导在人物刻划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传统,力求做到情景交融,从意境的营构中烘托出人物的情感。如送别邓廷桢的那场戏,调走邓廷桢既是朝廷对林则徐不信任的表现,又削弱了林则徐的禁烟力量,因此林则徐心情格外惆怅,为不落俗套,导演郑君理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中获取灵感,在影片中具体处理成这样的电影语言:
第406镜远景蜿蜒登山的城垣有百把级台阶,像天梯似的直上崖顶,俯瞰着大江。林则徐沿着台阶,一口气往上奔,奔
第407镜大远景山上是古堡、白云、秋风,天显得特别宽阔。林则徐的渺小身影(因为从远处摄)沿着山脊往上奔、奔,他奔到古堡旁停步,眺望江上——
第408镜大远景江上是黄沙、逝水、白帆渐远——
第409镜大远景林则徐的渺小的身影又往上奔,奔奔上更高更高的山巅——
第410镜中近景林则徐奔到古松白云间,眺望江山——
第411镜大远景在曲折如带的江上,白帆没入弯处,渐渐不见—-
第412镜近景林则徐怅望着,涌上眼泪。山下传来了战士操练的金鼓号角声,林则徐回头一望——他的怅惘情绪一扫而光,又精力充沛地奔下去。
这一组镜头把林则徐那壮志未酬,前程茫茫的爱国情怀,借着流逝的江水和远去的白帆抒发得酣畅淋漓。
还如林则徐被革职后的一场戏,也体现了编导对民族风格的追求,林则徐被革去顶戴花翎时,先用几个短促跳动的画面,表现出各种人物的神情和气氛的紧张,然后是长时间停顿的场面,在寂静中林则徐用微颤的双手,徐缓地除下红缨帽。这强烈震动后的几乎凝固的寂静,反衬出林则徐内心极度的悲愤。这种动与静的艺术辩证法的处理,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富有艺术辩证法的例子是,罢官后的林则徐开门与求见的老百姓相见的情景,编导也采用了欲擒先纵的办法,把感情逐层推向更高潮,激发起更强烈的波澜。在影片创作的其他环节中,也同样追求中国面的写意风格,在上述林则徐革职后的林家的美工设计上,为衬托这个正直善良的爱国儒将的悲愤和抑郁,室内道具十分简略:窗外有疏落的竹影摇曳,室内香烟袅袅,空气沉寂,一支残烛,一盘残棋,几卷书画,一杯清茶这种空灵沉寂的环境,回荡着无限压抑的气氛。既发挥了“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中国绘画传统的优势,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总之,影片《林则徐》在表现林则徐这位爱国主义者在反帝禁烟的艰巨斗争的同时,又表现出他在这一点上与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立场。由于整个清王朝的腐败,所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能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然而,影片在叙述林则徐的失败时,也同时表现出,人民的抗英运动却正在蓬勃地展开:被谪贬的林则徐正看到三元里人民的“平英团”消灭英国侵略军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影片《林则徐》正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斗争的形象史中的光辉一页。
(徐志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