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彩色片
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剧:陆柱国张逸民王军闻达
导演:严寄洲摄影:蔡继渭
主要演员:王心刚(饰张敏)王晓棠(饰玉芬)王毅(饰刘涛)张勇手(饰李雄)刘江(饰李舰长)
【故事梗概】
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鱼雷快艇部队中队长兼“909”号艇长张敏,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作战任务:率快艇中队进驻远离大陆的一个险恶的小岛“鬼屿”去设伏,待机打击在美国护航之下于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的蒋军舰队。
“鬼屿”是个风浪大、旋涡急、暗礁多的险岛,就连渔船也不敢靠近它。如能在此埋伏,敌人是万万意料不到的,但如何顺利安全地进去却是一个大难题。张敏和他的妻子——勇敢而多情的女民兵连长玉芬说服了她的父亲吴大伯共同去探险。吴大伯是一位有海上经验的、性格倔强的老渔民,年轻时曾经跟父辈去过“鬼屿”。他们历尽艰难,终于探出了一条航线,快艇埋伏进了“鬼屿”。
两天后,当蒋军舰队又在台湾海峡兴风作浪的时候,张敏指挥快艇部队从“鬼屿”突然冲了出来。敌人大惊失色,慌乱中仓皇开枪射击。激战中,美军上校甩开蒋军运输舰队,掉头窜到公海去了。神勇的鱼雷快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向蒋军运输舰队和炮艇,立即发射鱼雷,将敌人的两艘庞大的中字号运输舰和一艘炮舰击沉。敌人剩下的残舰撤回台湾。
在这次海战中,“909”号快艇被敌炮击中,张敏负轻伤,轮机长刘涛负了重伤。他们坚持着施放烟幕掩护其它5条快艇返航,自己的艇却因轮机失灵和进水过多而开始下沉。全艇的9名指战员含着热泪降下国旗,和“909”号艇进行了庄严的告别仪式。战士们在张敏和水手长李雄的带领下,开始在茫茫的大海上向着大陆的方向漂游。他们忍受着饥饿和伤痛,顽强地和惊涛骇浪进行了两天两夜的搏斗。第三天,他们遇到一块突出在海面上的小礁石,便鼓足最后的一点力气爬了上去。就在这时,从敌舰上逃脱的一艘小舢舨载着敌李舰长等一伙,也朝小礁石划来,双方又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们终于全歼了残敌,击毙了敌李舰长、孙舰长,轮机长刘涛由于伤重牺牲了。
张敏和他的战友们乘着缴获的舢舨,充满信心地重又向大陆方向划去。不久,遇到了我军炮艇队和玉芬、吴大伯带领的帆船队。张敏掏出从“909”号艇上降下来的国旗高举起来
【评析与欣赏】
《海鹰》是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又像是一首动人的抒请诗。影片的结构大抵由“设伏”“海战”和“归来”三个部分组成。前半部主要以粗犷的笔调描写了敌我冲突,特别是人民海军与美国护航舰队的冲突。后半部虽然敌我冲突在延续,但又是通过和大自然的冲突结合在一起来描写的,进一步细腻地塑造了快艇中队长张敏以及其他几个海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这三大部分的内容相辅相成,前半部为后半部作了充分的铺垫,后半部是前半部
的升华,从而形成了高潮,更加激动人心。
影片一开始,先以轻松、活泼的笔触描绘出海防前沿阵地上军民生活的图景,紧接着笔锋一转,强烈的戏剧性情节一幕幕展开了。而最动人心魄的则是“归来”,张敏等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戏剧性的情节得到了酣畅的发展,格外扣人心弦。
人民海军部队击沉了两艘“中字号”运输舰之后,张敏直接指挥的“909”号艇也中弹负伤。敌孙舰长的炮艇逼近张敏,妄想威逼他们投降,而张敏却出乎意外地发射出一支刚修复好的鱼雷击沉了孙舰长的炮艇。“909”号下沉了,敌我双方都有不少人员落入海里。这时敌我虽然没有直接交锋,但影片却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有力地揭示双方不同的阶级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不同的关系。在敌舰中弹起火时,甲板上一片混乱,李舰长抢夺水兵的救生圈,乘上救生船,不顾一切地狼狈逃命。而张敏的“909”号艇却在下沉时又庄严地降下国旗与快艇告别。双方的人员在海里都在挣扎,孙舰长为了夺取一名负伤水兵的救生圈,竟伪装着要“护送”他回台湾,乘其不备开枪打死了伤兵,张敏和战士们也在惊涛骇浪的险境中,然而他脱下自己的救生衣送给水性不好的新兵小马,负重伤的轮机长刘涛被海水泡得胃病复发,张敏紧紧地拥抱他,用自己的身体温暖战友。而刘涛自知伤重,为了不连累大家,固执地要求把他留下,可贵的是,影片此时描绘的这群“海鹰”虽然都具有共同的品格和信念,但又展示出由于每个人各不相同的情况而产生的矛盾,这种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的心理描写是非常动人的。最后在祖国的召唤下,这个坚强的战斗集体统一了意志,又继续向自然、向敌人展开顽强的搏斗,向着大陆“开航”了。英雄是平凡的,但又确有其不平凡之处。影片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凡的事件令我们触摸到了英雄们的崇高心灵。我们的影片可以有“小桥流水”,更需要“大江东去”。
这部影片的摄影具有内在含蓄、意境隽永的艺术特色。蔚蓝色的大海,快艇劈波飞驰划出的雪白的浪,还有银灰色的舰艇,这一切在画面里仿佛都有了灵性。而最终,这一切又都体现着人民海军的性格。司令、艇长、水兵,这三者在影片里似乎已融为一体。尤其是快艇飞驰的镜头,不用特技而拍得惊心动魄,极有力度。因此,不论是静止的、优美的画面,还是运动性强的镜头,都能给人以审美享受。
在这部影片中,有不少海上的场景需要特殊的气氛效果,如傍晚、黄昏、夜幕等,无法完全到大海实景去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便在电影厂里修建了一个规模相当于游泳池大小的“人造海”,而且在“海”的一端还要扯起一片“天”,绘出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气氛。这就是“场地外景”。从银幕效果来看,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的,具有一定的逼真性。
(张春如、彭加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