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彩色片(宽银幕)
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剧:陈其通
导演:成荫华纯
摄影:高洪涛
改编:孙谦成荫
主要演员:蓝马(饰李有国)黄凯(饰赵志芳)梁玉儒(饰罗顺成)
李萌(饰李凤莲)白尔纯(饰小周)
【故事梗概】
漆黑的夜,大渡河岸边闪亮着望不到头的移动着的火把,宛若一条巨大的龙
这是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夜向泸定桥挺进。天亮时,红军赶到了桥头。铺在桥上的木板已被对岸的敌人抽掉,只剩下一条条光溜溜的铁索悬空摇荡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情势万分危急。红军要前进,只有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火力冲过铁索,才能为全军打开一条前进的道路。团长把“飞夺泸定桥”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营。
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一营营长赵志芳率领冲锋队的勇士们,在火力掩护下,在铁索上爬着向对岸冲去。有的战士被敌人射来的子弹击中,从铁索上跌落到滚滚的大渡河水里。副营长罗顺成跟在冲锋队后面,和战士们边铺设桥板边前进;教导员李有国在阵地上一面指挥机枪压制敌人火力,一面呼叫着鼓舞战友们的斗志。在红军神勇无畏的攻击下,敌人设在对岸桥头的据点被摧毁了,大部队胜利地通过泸定桥。李有国在战斗中不幸负伤,他没声张,谁也不知道。
红军渡过大渡河以后,来到了空气稀薄、杳无人迹的大雪山。战士们忍受着寒冷,在冰雪间艰难地攀登着,呼吸越来越困难。雪山上天气变化无常,突袭而来的暴风雪卷走炊事员老周。在这异常艰难的行军行列里,李有国以超乎常人的惊人毅力,带着伤痛默默地跟着队伍走。红军终于越过了连飞禽都难飞过的大雪山,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他们到达了藏族地区毛儿盖。连续的艰苦行军,使教导员李有国的伤口严重恶化并患上了重感冒。他发起高烧,支持不住而病倒了。
这时,一、四方面军会合了,部队决定立即过草地北上抗日。李有国说服战友们,坚持和大家一起过草地。草地的险恶和困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时而雨雪交加,时而狂风大作,到处布满溢着毒水的污黑的泥潭。更为严重的是,部队断粮了。为了生存,只好吃草根、煮皮带。李有国伤口溃烂、体质极度虚弱,但他仍以乐观坚毅的精神鼓舞战士,和大家一起在泥泞中跋涉。当将要走出草地的时候,红军碰上了一股敌人的骑兵,李有国指挥同志们击溃了敌人。当部下向他请示如何处理所缴获的马匹时,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大声命令道:“死马分给全军,活马送给党中央,让革命骑着马前进!”
李有国牺牲了。走出草地的红军像下山的猛虎,突破了长征路上的最后一道关隘——天险腊子口。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到达陕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斗争。
【评析与欣赏】
这部电影是根据著名的同名话剧改编摄制的,是一部表现革命斗争历史的昂扬而壮丽的电影史诗。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撼世界的伟大革命史实。影片对这一史实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塑造了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取得的军事斗争的胜利,表现了指战员的团结友爱、坚韧顽强的革命毅力和不畏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建军原则,深刻地提示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影片的突出成就是以火样的激情塑造了李有国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凝聚着长征中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战斗风貌和崇高品德。
影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对李有国的描绘。
一、勇敢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
这首先表现在“飞夺泸定桥”的段落中。在这场战斗里,李有国担负着指挥我军火力压制敌军火力以掩护冲锋队攻击的任务。表面看来他似乎没有处在铁索攻击的“第一线”,然而镜头反复强调的河两岸敌我双方阵地上喷吐的火舌,强烈地表现出他所担负的战斗任务的重要性。没有我军火力的掩护,冲锋队便会遭到重大伤亡,无法向河对岸攻击。李有国的战斗位置在相当程度上把敌人的火力吸引到他自己的身上。果然,他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他用鲜血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一场戏是在草地打敌人的骑兵。当时,由于伤病,他已处在极度衰弱之中,而且曾经昏倒过,然而当他听到敌情后,顿时一跃而起异常振奋起来,他精神抖擞地来回奔跑,部署作战,指挥战士们奋勇杀敌。直到战斗胜利结束时,他才由于拼尽了最后的力气而永远地倒下。
二、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茫茫雪山上,天寒地冻,空气稀薄。在这样的恶劣环境里,健康的人都难以忍受,而李有国却是带着伤痛坚持行军的。在这场戏里,李有国没有多少语言,但影片通过一系列表现险恶的自然环境的镜头,那呼啸的朔风,那轰鸣着的雪崩,那被暴风雪永远卷走的炊事员老周,还有那战士们在雪窝里艰难跋涉的裹着破布的脚,都在画面上强烈地反衬着指导员李有国和大自然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力量。同时,这又为李有国紧接着将在更加艰难的穿越大草地中作出的表现进行了铺垫。疲累、饥饿、伤病,已经把李有国折磨得几乎要倒下了。但他坚强地挺着,还强打精神说笑话,鼓舞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对于李有国来说,恶劣的大自然并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敌人。要战胜它,李有国须付出更大的牺牲。
三、对同志的一片爱心。
副营长罗顺成是一位有着农民意识的红军干部,他朴素忠诚,但又易于急躁莽撞。李有国对这位老战友的缺点是决不放过的。他以坦荡的胸怀批评罗,帮助罗,表现出作为一名政工干部的良好素质。营长赵志芳是李有国的妹妹——宣传员李凤莲的未婚夫,李有国对这两个亲人既怀有充满人情味的爱,但又要求很严。当部队即将过草地时,赵志芳和罗顺成发现了李有国负着重伤,决定用担架抬着他过草地,李有国坚决拒绝了。他恼怒地说:“每一个人在草地上都有陷进泥潭的危险,我怎么能让大伙抬着我呢?每一个战
士都是革命的种子!”这话生动地表现了李有国对同志深沉的爱。
四、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优秀品德。
如上所述,李有国坚决拒绝战士们用担架抬自己过草地固然是出于对战士的爱心,但这也是由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影片开始时“飞夺沪定桥”那场戏里,李有国的这种品德已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了。他在战斗中负了重伤,没有声张,他不愿同志们为自己担心。在过草地时,由于饥饿严重地威胁着部队的情绪和生存,他带头建议煮皮带吃,当他挣扎着站起来要解皮带的时候,伤病和饥饿使他差一点摔倒,通讯员小周忙扶他,他却幽默地笑着说:“看看,我多像个小孩儿,站都站不住了,连解裤腰带都不会了”更为感人的是,为了激发战友们的信心,李有国在草地上和大伙一起深情地向往着未来,向往着当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建设这片大草地。这都充分地表现了李有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影片的编剧是长征的亲历者,他把长征中红军战士最本质的东西凝聚起来捧给人们看,真实的艺术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非英雄们”所无法理解的。
(张春如、彭加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