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原著:茅盾
改编:夏衍
导演:水华
摄影:钱江
演员:谢添(饰林老板)韩涛(饰余会长)张亮(饰寿生)马薇(饰林明秀)于篮(饰张寡妇)
【故事梗概】
1931年的冬天,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的一所中学里,一群男女学生稀稀落落地放学出来,有的在议论抵制日货的问题。林明秀平时穿着一身东洋货的旗袍,收到了中学抗日会“不准上学”的信,回家后她烦躁地把它脱下和妈闹气,她的父亲正在为不准卖东洋货而愤愤不平,因为他卖的大都是东洋货,最后他只得咬牙拿出四百块钱去县商会找于会长,请他向上面通融,于是林老板的买卖又可以照样做下去了。
快到年关了,林老板的货架上琳琅满目,林老板站在柜台前迎候上市的乡下客人,但是乡下人手头没钱,再便宜也只是看看,好容易有一个老主顾准备买顶帽子,又被他父亲赶来硬把帽子退了,他们得先填饱肚子啊!裕昌祥卖八五折,林老板便忍痛八折,一天下来林老板翻阅账簿发现手头越来越紧。上海“—·二八”战争爆发,市面上很不平静,店里来了一位收账款的上海客人,林老板说要等寿生收账回来,上海客人步步紧逼,林老板只好又去恒源钱庄,钱猢狲不仅一口拒绝,还要他年关前还清所欠六百银元,林老板心烦意乱地回到家,上海客人早已板着面孔坐在那里听回话了。好容易把寿生盼回来了,他差点被抓去当兵,林老板把寿生收来的钱和盘托出,上海客人收下四百二的现钞后,要林老板把两张庄票兑成现钱,结果庄票给恒源钱庄扣下了,只好拉开抽屉凑成四百五,才把上海客人打发走。
小镇上来了不少从上海逃出来的难民,林老板听从寿生的主意,把脸盆、毛巾之类的小百货配成一套“一元货”来卖,货不足又把陈老七批去的那批货强搬回来,一时间生意很火,林老板也居然露出了笑容。由于裕昌祥的老板捣鬼,张寡妇和朱三太找上门来要本钱,她们听说林老板想捞完了便要走,林老板好说歹说总算把她们稳住了。林老板为了此事去找余会长,余会长答应帮忙,同时又跟林老板提亲,卜局长看上了他的女儿,要他早点给回信,林老板心情极为沮丧地回到家,林太太听说要女儿去当小老婆,抱住女儿凄惨地哭着,说拼了老命也不给。第二天生意虽好但气味不对,突然党部来了两个人把林老板抓走了,寿生去找余会长,余会长说想出来总得花点钱,这时裕昌祥的管账先生跑过来要划走一批紧俏商品,为了救人只得答应换了一百多元现洋,再加上店里的五六十,好容易才把林老板赎出来了。此时林家铺子的钱用完了,货也挖空了,债又逼得紧,他们只好一走了之。林太太作主把明秀配给寿生,两人顺从地对林家夫妇拜了一拜,第二天一早林老板和明秀乘船远走了。林家铺子终于倒闭了,债权人蜂拥而来,张寡妇、朱三太发了疯一样,林老板两手抱头,在船舱里沉思。
【评析与欣赏】
影片《林家铺子》是夏衍根据茅盾先生193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他在改编茅盾先生的这部小说时,一方面忠实于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原著进行了大胆的再创造。夏衍同志在剧作中突出了林老板的两面性,即“对豺狼他是绵羊,对绵羊他是野狗”的特性,在卜局长、余会长、上海商人以及同行的倾轧面前,他唯唯诺诺,陪尽小心,安分而驯良,但他为自己的利益,又强行夺回陈老板赖以为生的小百货,昧着良心卷走朱三太和张寡妇的血汗钱,这一改动使得林老板的形象更加立体更为丰满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剧本是在反右斗争以后写就的,在“大跃进”期间就已进行筹备,像这样一部描写小商人破产的题材,在当时尊崇大写工农兵英雄的极左思潮盛行之时,这是需要相当大的艺术勇气的。
影片《林家铺子》的编导非常注意时代气氛和政治脉搏。影片的开头是一条小船穿行在江南的古老小镇之间,小船划进狭窄的河道,岸边算命的瞎子凄凉地敲着盲盘,一桶污水倒在河内,污水上迭印出“1931”的字幕,它向我们叙述了故事的年代和时代气氛,这是多么富于时代感的艺术语言。而片中蜂拥而至的难民,萧条的市场,年关的凄清景色则把民族存亡之秋的小镇的风雨欲来的阴沉气氛作了浓烈的渲染。影片《林家铺子》不仅给人以鲜明的时代色彩,而且它在结构上表现出了高度的完整性和有机性。在这部影片中,影片编导以林老板与国民党官府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其他多方面的情节为副线展开,它的主要人物极其突出,它的主要场景也高度集中,它们紧紧围绕着林家铺子的命运,针线极为紧密,充分展现了影片创作者在结构上的高度功力。
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它在造型方面的追求,《林家铺子》的主要场景都在一条古镇小街上展开,池宁同志为影片设计了一座极富江南特色的古镇,从铺面板壁到陈设道具无不精心布置,而水乡拱形环桥的几次重复出现(中学生在此宣传抵制日货,明秀在此不安地远望,林老板在此情绪上的大起大落),达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这座桥既是水乡的特征,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为了在这些小街景和狭小的铺子里既体现时代气息和古镇特色,又避免静止未变的“话剧味”,影片的导演精心安排场面的各种摄影调度,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对林家铺子进行多方面的表现,使得影片的场景参差变化而富有活力。导演水华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极为精彩的片断,如脍炙人口的林老板为上海客人所逼去恒源钱庄借款不成归家一段:
林老板失神地在雪中走着,脸上出现困惑焦急的心情。
迭印:上海客人,声色俱厉地:“林老板,我不愿伤和气,今天晚上你要不把这笔账结清,那我只好坐等了。”
迭印:上海客人:“那好,明天早上我就来拿钱。”林老板走上望仙桥。
迭印:钱猢狲:“林老板,宝号所欠的六百元钱,年前一定要全部还清。”迭印:上海客人:“你自己说的,早上八点钟。”迭印:“你为什么不守信用?”
迭印:“八点钟到了。钱呢?”
林老板踉踉跄跄地扑在桥栏杆上,雪花扑在他身上
在这一段中,林老板从正面近景转向背影成全景走远,这是人物的外在
节奏,而人物的内心视象——上海客人和钱猢狲却背着林老板面向观众越来越远,这是人物的内在节奏,这种逆向的处理,使我们强烈地感到了林老板的激烈的内心冲突。再如影片结尾小船载着林老板父女愈划愈远的镜头也同样意味深长,人们好像看到了这艘小船载着那个苦难的时代隐没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沉思。
谢添同志在这部影片中极为成功地扮演了林老板这一角色,他多方位地表现了林老板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心态,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30年代小商人的形象。林老板的最高任务不是“躲账”,而是“发财”,因此他朝夕万变,他有时神情沮丧,有时精神百倍,在官府面前弯腰拱背,在上海商人面前则婉转诚恳,在钱猢狲面前装得负责守信,在陈老七面前却又凶暴残忍,面对朱三太和张寡妇又俨然是慈善家的做派,谢添同志准确地掌握了这个人物在不同情景中的性格特征,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林老板和不同人物交流时的种种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感情,这个角色成了50年代中国电影长河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极富魅力的银幕形象。
夏衍的精心改编,水华的匠心独运的导演和谢添、于蓝等著名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影片呈现出严谨而流畅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该片曾获得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目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王一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