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
摄制: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朱道南于炳坤伊琳
导演:伊琳
摄影:刘锦棠
主要演员:于洋(饰靳恭绶)简瑞超(饰顾达明)刘冠雄(饰余宏奎)杜熊文(饰杨如宽)王蓓(饰谢辉)史进(饰赵锦章)
【故事梗概】
在大革命时代,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余宏奎4位青年远离家乡到济南求学,途中,四人对天盟誓要情同手足、生死与共。
到济南后,他们都考上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天,在集市上,共产党员、教师赵锦章看见靳恭绶正给那些穷苦人铜元,他便以严峻的社会现实,启发靳的阶级觉悟。从此,几位青年常去聆听赵老师的教诲;而余宏奎则钦佩另一位教师、国民党员薛健白。
党的地下工作者宋珠萍从南方来到济南传达党的指示,突遇警察搜捕,赵锦章和宋珠萍以“婚礼”假象瞒了过去。
在斗争中,靳恭绶成长很快。在同军阀部队冲突时不幸受伤。谢辉扶他到了自己的住处,听他讲述悲惨的往事,不由得十分激动。
靳恭绶他们为了追随已先期去武汉的赵老师也决定南下。在船上,谢辉与靳恭绶畅谈理想:“要爱祖国、要为人正直、要崇仰真理”的语音回荡于江面。在武昌,看到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情景,他们无比兴奋。这时,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已发生变化。靳恭绶、谢辉等信仰共产主义,而余宏奎跟了国民党,老大哥顾达明想不伤兄弟和气,但又无可奈何。
军校将靳恭绶、顾达明调赴长沙分校,赵锦章在那里当教官。时值四·一二上海事件发生,赵锦章要他们好好读毛委员的文章,团结进步同学,提高革命警惕性。余宏奎也随薛健白来长沙大搞阴谋活动,他企图欺骗顾达明以套取共产党员名单,被顾达明识破。
夜色朦胧,长沙反动派活动十分猖獗,校方竟宣布全校戒严。赵锦章意识到问题严重,他当机立断通知党员、联系进步同学,随时准备应付紧急情况。薛健白、余宏奎带兵前来诱捕赵锦章,赵锦章义正词严,揭露了他们的反革命阴谋。靳恭绶冲进来,救走赵锦章,但不料余宏奎暗中开枪,赵锦章光荣牺牲。
校外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敌人动手了。长沙城内,反动派到处在进行暴乱活动,到处都是被杀害的革命者的尸体。
靳恭绶、顾达明、谢辉等根据党的指示向农村转移,路上,与前来追杀的敌军交火,经过一番激战,歼灭了敌兵,并惩处了叛徒余宏奎。杨如宽回山东老家画画去了。靳恭绶等人则跟着队伍,攀上山峦,红旗插向巍峨的山顶。
【评析与欣赏】
1966年初,正当极左风暴愈刮愈烈、文化大革命即将掀起之时,珠影在
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支持下,拍摄完成了曾激动一代观众的《大浪淘沙》。影片真实地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大革命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与革命经历,并以其鲜明深刻的主题、突出的创作个性和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早春二月》等一批优秀影片构成了新中国前17年故事片创作的艺术高度,为当时不景气的电影创作园地注入了一股活力。
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大潮涌动,风云际会。几位农村知识青年因不满现实、或为躲避官府追缉、不甘忍受坏人欺压、或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毅然出走而结合在一起结拜为兄弟,发誓要为寻求自由与光明同甘共苦。然而在人生斗争的严峻考验面前,他们的思想性格很快发生了变化与冲突,最后各自走上革命的、不革命的、反革命的不同的道路。影片十分可贵的是:借助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渗透思想和历史感的内容,通过描绘青年的跋涉与探索、犹豫与徬徨、成长与堕落的曲折历程和复杂精神面貌,从而展开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坎坷不平却光辉灿烂的人生道路。在大革命时期这一紧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知识分子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生抉择:或者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跟随中国共产党走上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斗争道路;或者是截然相反。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顺世主义、消极地到现实政治之外去寻找适情怡性的人生、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影片令人信服地展示了第一条路逐渐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必然道路的历程,以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余宏奎等青年对人生道路的不同抉择构成了影片的叙事情节,充满激情地讴歌了那些毅然投身革命洪流、追求真理、英勇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知识分子们。
《大浪淘沙》为了把这一主题内涵阐释得深刻而生动,就在影片中给我们塑造了一群富有时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出身经历与性格爱好不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各异,但共同愤慨于世道黑暗、家庭专制,而使他们走到一起。只是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严酷的考验打击降临,使他们又各按自己的性格逻辑引领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靳恭绶是编导着力歌颂的先进青年的形象。他出身贫苦,父亲的悲惨遭遇使他对地主老财恨之入骨,艰难的生活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受苦人,他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尽管囊中羞涩,仍然尽其所有资助穷苦妇人。他无限向往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感情,但只有在共产党员赵锦章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帮助下、在血与火的斗争洗礼中,才唤醒他的觉悟,焕发出他的热情,从而很快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于洋主演这个人物,突出了他身上的正直豪爽、爱憎分明、坚定勇敢、凛然正气和慷慨激昂的秉性,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其他人物,虽未曾精雕细刻,但由于编导刻意为之的对比设置,也都显得个性鲜明而清晰,而对比也成为影片刻划人物形象的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同靳恭绶的激昂坚定相比,顾达明老成宽厚、温和善良、重感情,为了维持几个结拜兄弟情分,他一味迁就余宏奎,不辨是非,以至于差点上当受骗,严酷的现实斗争终于使他惊醒,毅然与余宏奎决裂,而走向革命阵营。杨如宽则更富于理想浪漫色彩、机灵聪明、天真热情,革命高潮时,他激动无比信心百倍决心为革命哪怕粉身碎骨也不动摇;然而一当大革命失败,目睹白色恐怖、牺牲流血的惨状,他又吓得悲观绝望、赶紧脱离革命。余宏奎是影片批判否定的一个反面形象,他貌似潇洒谦恭,实则非常自私奸诡,他逃出家庭是从个人主义出发对家庭专制婚姻不能自主的一种反抗,仅在反封建这一点
上他与靳、顾等人达成共识,但他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背叛自己出身的剥削阶级、无法完成由反抗家庭进而反抗社会的思想的递进升华,他投身革命首先是为了投机,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飞黄腾达,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加之他个人品性卑劣,所以在革命向纵深发展时而走向革命的反面,就不足为奇了。影片中的另外两位知识女性,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模式。谢辉生性沉稳执著,出身诗书之家,恪守父训“好好念书,要爱祖国,要为人正直,要崇仰真理”。她在经过痛苦的考验后而终于在革命队伍中找到自己努力的位置;刘芬则是有如杨如宽般的天真热情、单纯好幻想,更有杨所缺乏的韧性与执著追求的劲头,这对情侣的最后分手尽在情理之中。编导在对比中重点刻划靳恭绶、谢辉和余宏奎的形象,以杨如宽的消沉衬托靳恭绶的坚毅,以顾达明的忠厚对比余宏奎的奸巧,使人物形象越发的鲜明生动。但对杨如宽消沉落伍的心灵历程的揭示明显不足,致使这个形象有些单薄概念化。在老一辈知识分子中,共产党员赵锦章与政客薛健白之间也是一种对比关系。毫无疑问,对比能够产生鲜明与突出的效果,《大浪淘沙》的编导按照主题意念来设置人物形象的对照关系,但过于刻意的追求使影片落入“载道”说教的模式之中。人物很鲜明却少了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真实的复杂、不朽的复杂,从而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的情节建构也别有特色,它以几位知识青年不同生活道路的矛盾冲突作为叙事框架,而他们各自不同生活经历与不同人生抉择又为影片的情节提供了丰富的戏剧性。如简洁的开场就别具一格:在极具象征内涵的阴云密布雷鸣电闪之夜,在奔涌大河之中,一条小船之上,四位青年对天盟誓结为兄弟“情同手足、生死与共。”于是,杨如宽在那幅三只小鸟飞出笼子的画上又添画了第四只小鸟,这引起观众强烈的期待与关注。影片围绕着“大浪淘沙”这一主题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生活理想道路的碰撞冲突,在从济南到武汉再到长沙又回武汉的场景大转换中,充分运用巧合这一艺术的叙事手段,将几位青年不同的人生扭结在一起,以利于矛盾冲突的集中。革命高潮时,他们都激情满怀,而大革命失败后,他们或退隐或背叛,更多的人则更坚定了革命信仰。杨如宽的那张小鸟出笼画以及最后画被撕碎,对影片极富戏剧性的不同命运的描述,具有暗示性的隐喻作用。由于巧合的作用,使得影片尽管时空跨度很大,情节结构却并不显得松散。
此外,影片所表现的是我国现代历史上那如火如荼震撼人心的时代,因此,在展示人物命运的同时还注意展现那个激荡年代的真实历史画面,以提供典型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的依据:济南街头的各色人物、北伐胜利时的昂奋群情嘹亮歌声、武昌旅馆热血青年的热烈争论、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这一切都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浓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方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