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彩色片
摄制:联邦影业有限公司
编剧:胡金铨
导演:胡金铨
摄影:华慧英
演员:上官灵凤(饰朱辉)石隽(饰萧少镃)白鹰(饰曹少钦)薛汉(饰朱骥)徐枫(饰于欣)
【故事梗概】
明朝中叶景泰年间,宦官当道,特务政治,迫害忠良,发生“夺门之变”,当时由于新帝篡位,权阉曹吉畏惧兵部尚书于谦掌握兵权,诬谄于谦“欲迎立外藩”罪处死。其子女于欣于冕被衙役押送龙门充军。
东厂太监曹少钦,恐于谦后代长大复仇,乃率东厂大、二档头皮绍棠、毛宗宪,将于家子女在戍边途中截杀。
于谦的旧部朱骥和其妹朱辉,还有义士萧少镃等,在途中暗行保护。先是朱骥兄妹护送忠良后代到龙门客店,躲过官衙的耳目。紧跟而至的萧少镃,与接踵而来的东厂大二档头剑拔弩张,互探虚实。这黑店的老板娘,留宿土匪,靠敲诈过客获利,萧少镃得知东厂大、二档头身份后,探知黑店通向外面的逃生地道。曹少钦率大队人马,把龙门客栈团团围住,向客栈乱箭飞射,萧少镃、朱骥兄妹带于家后代逃出地道,边战边退,而曹少钦率兵马紧追。
护送于欣兄妹的萧少镃等,在山坡与曹少钦决一死战,少镃受重伤,最后与朱骥等联手,将穷凶极恶的少钦用剑刺死。忠良之后,化险为夷,萧等义士率于家子女归隐山间。
【评析与欣赏】
这是胡金铨到台湾投效联邦电影公司拍的首部武侠片杰作,是胡氏“客栈三部曲”的第二部(其他是1965年的《大醉侠》、1971年的《迎春阁的风波》),故事结构十分严谨,时、地、人均高度集中,所有戏剧冲突均围绕着龙门客栈而展开,情节铺陈得简洁有力。影片中人物塑造极为突出,尤其白鹰饰的太监曹少钦,童颜鹤发而武功高强,一反过去邪派形象的陈套。
影片首先表现胡金铨电影的借助历史背景,营造忠奸明判、善恶分明的侠义世界。胡金铨的电影或许受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武侠电影的故事总是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对腐败的政治都大力鞭挞及讽刺。他对中国古代的文物典章、政事史实的研究中,深谙明代的贪污腐败,东厂的恐怖组织,把天下整得人心惶惶,对明元朝代的特务制度特别深恶痛绝,执意要贬责东厂近似特务的统治。他的明朝东厂锦衣卫像曹少钦的造型,是最凶残、最顽强,又最相貌堂堂、衣履光鲜的反派人物。同时他也塑造了一群专门对付东厂的英雄人物,如萧少镃、朱骥兄妹。剧中忠臣被害,其后代更受到东厂太监的追击。而忠臣鼎力保护、搭救。这几位仁义之侠联手,与恶势力斗智斗勇,其目的就是解救一群遭受无理禁锢者的枷锁,恢复自由,伸张正义,表现一种“士为知己者死”以及“同仇敌忾”的感情。而这些英雄是绿林好汉,既对君王忠心耿耿,又帮助忠良抵抗暴政,他们受历史的局限,一旦选择除暴
安良,只能孤独及自我放逐,在《龙门》中当忠良后代被救之后,他们就隐遁民间。但在历代的统治阶级来说,侠是“以武犯禁”,胡氏自然是站在“侠”一方的。胡金铨这样将史实掺入故事之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的造型,甚至服装等考据,后来都为其他电影从业人员仿效,形成了新武侠片的模式。
影片成功塑造了犀利的反派形象。过去台港的电影中的反派人物,往往软弱无能,性格面谱化。而胡氏的武侠片不但建基于正邪对立,结局邪不胜正的观念,其出类拔萃的地方是:邪派高手总是有凶悍无比的威力。像东厂太监头子曹少钦不仅奸诈,武功也是很高强,代表着恶势力,忠义之士不但要竭尽智勇,还要前仆后继,死缠烂打,牺牲惨烈,始能消灭恶魔,总是一线之差险胜敌人。这是胡氏电影的魅力,也是他的电影与众不同,吸引人的地方。
把客栈作为各种冲突发生的戏剧舞台,当作义士对东厂——明朝由太监控制的盖世太保,无情冷酷的压制之抵抗之场所,胡金铨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客栈——尤其是荒野里的客店——实在是最富戏剧性的场所。很少有地方能这样时间、空间集于一身,一切冲突都可能在这里爆发。”胡金铨视客栈为古代三教九流汇集场所,太监、将官、奇人、隐士、间谍,以及形形色色的平民,都常聚于此地,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熟谙掌故、雅好稗官野史的胡金铨,借客栈施展所长,把客栈当成一个中国民间小社会,让人际关系能整体辐射开来。而且利用客栈的有限空间、险恶场所,集中戏剧性,施展编导技巧,增强趣味性幽默感。
忠肝义胆的江湖侠客,为保护忠良后代,与权势恶人决一死战,打斗场面扎实。全片创意挥洒自如,以京剧北派武功为基础,并有所创新,在有限的空间中一一施展中国式的武艺设计,精细,凌厉中有层次,一洗武侠片过去抄袭日本的恶习。比张彻式的武侠更富有中国风味,颇有一种文雅的书卷气。
借鉴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影片一开始,使用旁白交代故事背景与人物,跟京剧中人物出场自道姓名、身世,以及借扮像来表现角色等,如出一辙。其他包括造型、声音、服装、动作等,重于他们的内在的情绪,除脸谱和角色外,影片还借鉴京剧的叙事方法,如出场及传统的象征的形式。并能精确掌握剧情气韵、衔接,特别善于塑造暴风雨来袭前的宁静气氛——在陌生人到达客栈后,主人公开始疑心该地已被东厂所控制,于音乐紧迫声中,镜头摇到桌上的血迹,和丑角式的侍者,试图以下过药的酒毒等,形成一种神秘狡诈的气氛。当正邪双方主要角色接近客栈时,张力持续着,忠贞之士出现了,坏人亦已抵达——为最后结局在山林边决斗,做好铺垫。
影片对文物典章考据精确,摄影优美,美术设计精致,对色彩、服装、兵器及各种道具陈设,都进行精心的艺术处理,达到武侠电影前所未有的高度。
影片个人风格强烈,气氛与节奏引人入胜,导演以严谨精巧的场面,让扣人心弦的武打动作把观众吸引到戏中的境界。剧情较《大醉侠》曲折紧张,主要演员都是新人,造就了上官灵凤、石隽、白鹰和徐枫等影星。台湾影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一篇张健写的《从汤姆·琼斯到跳灰》的文章中说道:“导演全片一气呵成的才华和功力,细胞的情节推展,紧凑的镜头交替,不苟且的背景安排,庄谐交糅的简练对白,使全片气势如虹。大武斗的山林背景也堪称一绝,尤其是那些岩石巨松,或叶茂枝劲,或秃干凛人。打斗场面
的真实感也差可上比《宫本武藏》”。由于本片技巧突出,打入国际市场后,在日本、韩国、欧洲、非洲都轰动一时,影星、导演也从此成为日后台港武侠片的偶像。是武侠电影的一个里程碑。
此片参加过1968年的柏林国际影展;还曾获第六届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编剧(胡金铨)。
(陈飞宝)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