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彩色片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集体创作
执笔:张天民
导演:于彦夫
摄影:王雷
演员:张连文(饰周挺杉)李仁堂(饰华程)陈颖(饰章易之)刘国祥(饰冯超)
【故事梗概】
解放前夕的裕明油矿,十斤娃的父亲周老大为保卫油矿英勇牺牲,十斤娃按照接管矿山的解放军政委华程的指示,赶跑了美国顾问,留下的工程师章易之和因领导罢工而被捕的冯超等人亦获营救出狱,中国解放了。华程正式叫起十斤娃的大名——周挺杉。
60年代,为了彻底改变贫油状况,周挺杉由中国大西北赶赴大东北参加石油会战。
在冰天雪地中他们不等不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硬是凭人拉肩扛将第一口油井的钻机竖起来了。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受到人为的破坏,周挺杉他们打的第一口井因为被富裕中农龙富贵挪动了井位而报废,章易之认为这里没油应撤退,周挺杉等找到了油井报废的真实原因,请求继续打第二口井,他和华程认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这次事故的主要矛盾。周挺杉的钻井队没有粮食吃,副总指挥冯超却不同意调车给他们运粮食,指导员许兴发只好用肩挑,大会上华程批评周挺杉钻井队丢了砂样的错误,冯超也借机“揭发”周挺杉私买土豆支持资本主义,华程说清了真相,肯定了周挺杉克服困难,先人后己的精神,工人们高呼向周挺杉学习。龙一井、二井都喷油了,章易之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保守,支持周挺杉打下一口油井,但在钻井时,发生坍方事故,周挺杉身负重伤,章易之在冯超的挑拨下又动摇了,周挺杉忍痛告诉他:工人农民养活你这个专家,你要和工人们一块按《实践论》去干
章易之深受感动,他和技术人员分析龙四段油层很可能出高产井,关键时刻冯超又鼓动章易之打退堂鼓,遭到章总严辞批评。此时,冯超了解到当年他出卖周老大的事情已经败露,决心铤而走险,破坏石油大会战。在党委扩大会上,华程、周挺杉、章易之等与冯超展开激烈交锋,论战正酣时,工人们冲进会场报告因为钻头被人用棉纱堵塞造成井喷!人们纷纷冲到现场,为保卫油井,展开一场殊死搏斗。紧急时刻,冯超狗急跳墙,想合上电闸引起火灾,造成井毁人亡的惨剧,被周挺杉等人当场捉获。为了压住井喷,周挺杉带头跃入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水泥,谱写了一曲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颂歌,油井保住了,工人阶级胜利了,中国人民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周挺杉的臂上佩戴着一条红袖章,那是父亲临死前送给他的,那是一条永不褪色的袖章。
【评析与欣赏】
在长影和共和国的历史上,真正造成“轰动效应”(我很不喜欢这个词),影响最大又直接和社会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影片大概非《创业》莫属了。直到今天人们一提起《创业》,长影人仍会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因为那影片和长影,和中国的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紧密相关,我们忘不了那段历史也就忘不了那部影片。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人们对《创业》的肯定都是思想性多于艺术性,但这不等于说它的艺术性不高,这种评价随着历史的发展却在发生着比较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否同意对《创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做出较高的评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创业》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个极特殊的例子,因此,在事隔近20年后我们重新评价这部作品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这部作品的特殊和那个时代的特殊。
《创业》完成于1975年,主人公周挺杉无疑以人人皆知的“工业战线的标兵”王铁人为原型,政委华程也都可以在大庆油田找得到原型,当然也不是一对一的,创作者进行了充分的概括。影片反映的事迹也与历史事实大体相吻合,中国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几年,的确是个贫油的国家,在当时国际环境下,靠外援解决是绝无可能。影片反映了中国工人的石油大会战和石油大会战中的人与事。影片实际上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工人阶级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的精神境界和奋斗历程,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例如:“王铁人”的“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工人阶级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工人、农民养活知识分子”“团结知识分子一道革命”等思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正统思想。而政委则认为无论工业、技术、生活、一切问题都是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先行”,工人则“自觉”地吃苦耐劳,知识分子则总有一个到底和谁站到一起的问题。阶级敌人则时刻蠢蠢欲动,人还在心不死
作为这些观念的对应物,影片中许多形象都各有特色,如:政委华程的善做思想工作,主人公周挺杉的大无畏,工人秦发愤的忍辱负重,油队指导员的善解人意,工程师章易之的“道路曲折”,叛徒冯超的阳奉阴违,铤而走险等等。
该怎么说呢,创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调动电影艺术手段,表现那个特定的时代,应该说是做得热情洋溢大气磅礴。
这部影片的对话几乎集中了建国30年来的所有豪言壮语,也都恰当地运用到了“戏眼”上,例如:冯超的破坏造成井喷,冯下意识地说:“真的喷了?”周挺杉接着他的话说:“它喷个天翻地覆才好呢,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我们要的就是高压井啊!”这段话就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还有周挺杉和华程挑灯研究会战计划,周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华应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再例如:章易之最后觉悟了,周、华、章三人“背诵”的那一段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关系的台词这些台词在当时因为都是妇孺皆知的,表现起来很难,但是由三位演员具有很高的表演功底以及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艺术冲动,实际效果还是相当感人的。
历史是一条漫长的流动的河,无论我们今天如何看那一段历史,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国贫油的帽子毕竟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甩到太平洋里去的,他们为此付出了青春、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无论那个时代是如何特殊的时代,无论他们的某些行为如何因为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而在今天看来有些显得可
笑,人民和历史却不应该忘记他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先辈曾以“可笑”的行为为民族富强创造了人间奇迹。英雄多情,历史无情!那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影片《创业》诞生的时代也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影片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不怕压、不怕难,敢想敢干,艰苦创业的英雄性格。影片以磅礴的气势,激动人心的画面,浓重的色彩,强烈的节奏,热情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影片调子昂扬激越,充满了奋发图强的革命情怀,是一首时代的颂歌!
影片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主人公周挺杉,创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时既从大处落笔,通过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他为国争气,誓死拼上、坚决拿下大油田的英雄行为,和坚毅、豁达、不达目的绝不休止的优秀品质;又从小处着墨,运用典型细节,如一个美孚油桶,一个还债的苹果,一把破碎的茶杯,一个偷换给徒弟的窝头,等等,表现他的嫉恶如仇,疾风烈火,和对同志无限热情的丰富性格和细腻的感情。
政委华程其实是作为周挺杉的另一个侧面出现的,他对党忠心耿耿、大公无私、胸怀宽广。他平易近人,善于把口号变为行动。他鲜明地支持周挺杉的大胆设想,在日常生活上,对同志和群众满腔热情,关怀体贴,他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同志充满了深厚的阶级感情,这个形象和周挺杉形象相互辉映,各显异彩。
《创业》中有许多场面拍得热烈感人,如“牛棚会议”的章易之总工程师主张小井距勘探,周挺杉要“甩开勘探”抱个大金娃娃,两人出现了分歧,此时,华程决定“区域展示,重点突破”,“一举改变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都表现得节奏感很强;再例如:库房会议,华程严肃地批评了周挺杉井队丢失砂样的错误,但在危及石油会战的情况下,他又当众表扬周挺杉为了保证会战,吃苦在前,并主动承担风险的高尚行为。结果极大地激发了士气,造成人人争学周挺杉的大好局面。
《创业》在运用视觉元素表现作品的主题方面也较有特色,影片的画面构图线条粗犷,注意配置重厚的前景,有时利用斜线透视,角度富有变化,镜头运用朴素、稳重、简洁、顺畅,没有大段跳动,色彩上大胆强调了黑白色彩的对比,如以白茫茫的大雪原衬托钻机、井架等黑重的大色块,对比强烈,有重感,有力量,再例如裕明油矿场景的构图、色彩也都给人一种超常的感觉,景物有时已经近乎抒情的形象。
《创业》在艺术上的确是创作者在当时的呕心沥血之作。
《创业》在政治上亦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影片完成后由当时的国务院文化组审查通过,确定作为重点影片宣传,向国内外发行,影片公映后,受到广大“工农兵”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扬。认为是“高唱了一曲中国工人阶级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志气歌,是推动工业学大庆运动,推动革命和生产的生动教材。”但在1975年2月江青调看影片之后却认为“这个电影看了半天看不懂,很生气”“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结果影片停印拷贝,停止发行停止宣传。后来又在4月命令创作人员检查,并向摄制组传达了《十条意见》。编剧张天民于1975年7月份给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写信,报告《创业》创作经过和观众的反映,揭露了江青一伙扼杀《创业》的行径。毛泽东于7月25日对张天民的信做了重要批示,批驳了“四人帮”的意见,表示了对影片的肯定,但在1975年9月,江青当面责骂张天民和导演于彦夫。之后她多次威逼张天民改变自己的意见,直到“四人帮”垮台。
《创业》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创作的一个特殊的影片,是当时电影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但是因为它的时代特色太鲜明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评价也会有所变化。
(春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