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铁骊
导演:钱江陈怀皑王好为
摄影:钱江王兆麟李晨声
演员:吴海燕(饰海霞)赵联(饰方指导员)田冲(饰德顺)陈强(饰旺发)于绍康(饰刘阿太)
【故事梗概】
根据黎汝清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
解放前,同心岛的渔民李八十四夫妇,因无力抚养,将刚出生的女儿扔到大海里,幸得渔民刘大伯救回,取名海霞。
海霞的童年时代,饱受渔霸陈占鳌的压迫。为了反抗陈占鳌的巧取豪夺,李八十四和刘大伯、双和叔领导同心岛渔民自发斗争,在渔行砸断了陈占鳌的水银秤,揭穿了渔霸敲诈勒索的丑恶面目。陈占鳌怀恨在心,勾结海匪黑风,把李八十四和刘大伯打死在海上,双和被迫逃往大陆。陈占鳌斩尽杀绝,把刘大伯妻儿老小烧死在屋中,又逼死海霞母亲,强占破船屋,致使海霞流离失所。这一切在海霞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海霞久盼的解放军来到了同心岛,在解放同心岛的最后战斗中,她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送水。为掩护海霞,我军方指导员身负重伤,事后,海霞到医院看望方指导员,方指导员送她一本《为人民服务》,让她听毛主席的话。
在渔民斗争陈占鳌的大会上,小海霞满怀仇恨地控诉了陈占鳌害死刘、李两家5口人的滔天罪行。在党的哺育下。海霞成长起来。为了保卫祖国。同心岛成立了女民兵排,17岁的海霞担任了民兵排长,她精神抖擞地从区委书记老方手中接过了枪。海岛女民兵刻苦训练,随时准备挫败敌人的任何破坏活动。
乡长双和轻视民兵工作,区委书记老方拿起双和生了锈的手枪,郑重地指出:“只有把思想的锈擦掉了,枪才不会生锈。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香蕉园里,老方向大家宣布:同心岛要扩大民兵队伍。民兵们听了十分高兴。
解放前夕逃到台湾的陈占鳌派特务黑风潜入同心岛,骗取了乡长的信任。敌特千方百计破坏民兵建设,制造了摔伤女民兵的事故。乡长不经调查研究,将出事故的责任推在海霞身上。撤了海霞民兵排长的职。海霞在复杂的斗争面前,冷静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发动群众,勘查敌情,在民兵和解放军密切配合下,终于挖出了暗藏的特务,打垮了来犯之敌,击毙了陈占鳌,彻底粉碎了敌人侵扰海岛的阴谋。
【评析与欣赏】
《海霞》是一部表现普通群众的“普通的影片”,它反映了渔岛上一群普通的渔家姑娘劳武结合,保卫自己家乡的故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海霞的自述贯串首尾,以她的生活经历作为影片主线,同时写出几个女民兵的不同性格和成长道路。在当时电影被“样板戏”和“三突出”一统天下的氛围
中,这些艺术追求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海霞》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在。
影片拍完送审后,“四人帮”对《创业》的讨伐刚刚开场。江青对《海霞》大为恼火,认为影片不仅公然违反了“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原则,而且还是出自拍摄“样板戏”的创作人员谢铁骊、钱江等人之手,这无异于公开背叛。于是,兴起了批判《海霞》的高潮,主要罪名是:“突破了样板的框框。”他们认为海霞在战斗中为解放军送水、指导员为了掩护海霞而负伤,是违犯“三突出”,因为按“三突出”原则应该突出海霞,得让她负伤。他们还把影片中描写的军民关系和渔民生活,说成是“歪曲人民解放军”、“拿穷人开心”;把影片中的演员和外景,说成是“城市大姑娘”、“好山好水好风光”;把影片的结构说成是“散文式”、“列传式”,这些都成为《海霞》的滔天大罪,受到“莫须有”的批判。
面对“四人帮”的棍棒,《海霞》的创作人员理直气壮地质问:第一,判断一个文艺作品的好坏,应该是以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文艺标准为原则,还是以“三突出”为原则?第二,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大前提下,文艺作品的风格样式,允许不允许百花齐放,有所创新?第三,处理和解决艺术上的不同意见,是靠行政命令,还是靠艺术实践的检验和正常的检讨和争论。
面对质问,“四人帮”更加恼怒,但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创作人员毫不屈服,终于使影片得以公映。影片通过海霞、玉青、阿洪嫂、彩珠等几个不同性格的渔家姑娘在对敌斗争中成长的故事和在斗争中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体现出毛泽东关于劳武结合、全民皆兵的思想,表现她们的飒爽英姿和高尚品质。影片用海霞的自述(旁白)贯穿首尾,较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感情。在当时是突破了“三突出”模式的,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王海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