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彩色片
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剧:李克异
导演:李俊
摄影:杨光远陈振中
演员:赵尔康(饰魏德胜)斯琴高娃(饰玉贞)吕志刚(饰齐大爷)
芦永(饰董光利)
【故事梗概】
1939年的寒冬,大雪盖地,北风呼号。东北抗日联军某部奉命集结,艰难地行进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越封锁线时,他们遭到了日伪军的伏击。
连长魏德胜清醒之后,已经成了伪军的俘虏。他们打死了伪班长,“拣了命,却丢了队伍”,只得流浪、讨饭,去寻找、追赶部队。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他们遇到了一群淘金者。小徐的伤没有痊愈,魏德胜决定留下,以后一起再走。
淘金者的王国有着严厉的常规。一天,人们发现了一个偷金的人,按帮规,必须处以死刑。魏德胜挺身而出,救下了偷金者。他以自己的正直与无私,赢得了“掌柜”齐大爷的敬佩。然而魏德胜始终惦念着部队,又踏上了艰难的归队之路。
途中,魏德胜被抓往煤窑做苦力,历经磨难后终于逃出。茫茫荒野中,他病倒了。玉贞姑娘冒着艰险把他救回了家中。人们知道这是一位抗联战士,便千方百计帮助他、保护他。
魏德胜的伤慢慢好了起来,玉贞对他产生了爱情。齐大爷、董光利都希望魏与玉贞成亲;但魏德胜仍然挂念着部队,谢绝了人们的好意。
红叶小道上,玉贞为魏送行。玉贞嘱咐道:“找不着队伍,千万回来!”魏德胜劝她别哭了。她却一抹眼角,说:“谁哭啦?”大雁高飞,魏德胜又踏上了归队之路。
【评析与欣赏】
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这是一部取材独特,视角新颖,同时又是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的优秀之作。
通过魏德胜在战斗中与部队失散,然后千方百计寻找、追赶队伍的事件,艺术家组织起了一个带有浓烈传奇性的故事。它没有直接描写魏德胜的英勇杀敌,却从侧面“迂回”,从失败离散落笔,来写一个革命战士对革命的忠贞,这在1979年的中国影坛,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时期,艺术家们不敢写牺牲,更不敢写失败,甚至连战士的服装穿得破旧一点,也要被斥责“污蔑人民军队”。刚粉碎“四人帮”不久,艺术家就拍出了这样一部影片,人们的震惊与喜悦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重视故事性,是这部作品所以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叙事类型来说,它实质上是传统的“英雄落难,壮心不坠”的承续。魏德胜的命运遭遇可以说多灾多难。部队在战斗中失散,他不幸落入虎口。幸而得到一位老兵的相助,他才得以逃脱。流浪、乞讨,为追赶部队而忍辱负重。途中碰到小徐,
小徐有伤而无法行走。于是他们只得在齐大爷为首的淘金者帮伙中落脚。好不容易离开,魏德胜又被拉去作苦力,在暗无天日的坑道里背煤,差一点被塌方砸死。再一次当逃脱后,又被日翻译拦路打劫,险遭不测。摆脱了日翻译的纠缠、讹诈,不料魏德胜又病倒在了茫茫的荒野里。
一个好故事必定会有一定吸引力。尽管那时还很少有人明确提出“通俗剧”、“叙事模式”等概念;但有经验的艺术家却已经懂得怎样编织故事,怎样才能吸引观众。
他们通过抗联战士魏德胜的形象,首先在观众的心目中确立起一个认同的欲望对象,然后不断施加磨难的考验。磨难越大,我们越是同情,越是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与结果,影片就越是能吸引我们,问题在于这一切只要是“可能”的。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就取得了良好的观赏效果。
影片的故事还好在它们是有深意的故事。也许,在影院里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只觉得魏德胜的坚强与忠贞,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阻挠不了他归队的意志和决心。然而走出影院以后,慢慢回味剧情,我们就会觉得这里有着丰富的内容。故事的变化上只是一个“外壳”,里面潜伏着更深刻而普遍的人生考验。我们不妨把它点明。这里的大故事中包容着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实际上代表了命运对他的三种考验。第一个是金钱的考验。魏德胜最后分文不取,坚决离去,说明他不为钱财所动。第二个小故事是生死的考验,他幸免塌方之险,便利用机会冒死出逃,证明他不为生死所惧。第三个故事则是爱情的考验。在玉贞与乡亲们照料下魏德胜已经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而且,玉贞是那样爱他,齐大爷、董老爹也恳切地希望他们成家;但魏德胜却婉言谢绝了。这证明他爱部队胜过爱家庭。如他自己所说:“王八吃称铊,铁了心啦——部队就是我的家。”
对于魏德胜的“过三关(金钱、生死、美人)”,有人曾批评太过巧合,有损真实。但实际上,这本身就不是一部以认识真实生活为主要目的的作品;这是一部以审美鉴赏为主要目的的作品,艺术家运用的不单是现实主义,也包含了浪漫主义。因而,批评家不应拿它去直接比照生活真实。故事化是艺术反映的一种方法,纯粹照搬生活就不可能有任何艺术。相反,我们要说艺术家过“三关”的故事设计得好,他们把传奇故事与普遍的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在感染我们的同时,还使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启示。
如果说“英雄落难,壮心不坠”是个一般通俗剧的叙事模式的话,那么,在这样一个模式中写出魏德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特质,则是影片的一个突出贡献。
从一开始,作品就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穿越封锁线的斗争是残酷的,正是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魏德胜热情地帮助小徐,并告诉小徐,以前营长也这样关心他,这就突出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与魏德胜的品质,使我们把他区别于以往的一切绿林好汉、江湖义侠。
在淘金者的王国里,他又冒着生命的危险,搭救了有过失的穷弟兄。他说“穷棒子能用这个办法对付穷棒子,把人活活折磨死?”因此,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连“掌柜”齐大爷都不能不佩服。在煤窑做苦力时,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他把自己入党的日子作为生日来纪念。在与玉贞的爱情关系中,他更显示出一个革命军人对党的无限忠诚。这些描写,虽然都是艺术家的精心之笔。他们依靠着人物形象的个性刻划,使一个传说故事
模式成功传达了革命的内容。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作品也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最容易让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它对于环境描写的高度的重视。艺术家根据人物活动的环境真实,极力渲染、铺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山高林密,这里天低云暗,这里狂风卷雪,这里人迹罕至。艰险的环境,本来只是自然的产物;然而在影片中,却成为了考验人的巨大力量。魏德胜在这里挣扎跋涉,以一个革命战士的英勇气概,同时同两个敌人斗争。环境与剧情、与人物形象刻划、与主题的传达,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可以说这里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被“拟人化”,是被赋予了“象征”的意味,所以,它才那样牵动人心,使我们的心灵发生震颤,更加关注主人公的命运。环境与故事、与人物是密不可分的,他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的电影创作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归心似箭》开了风气之先,显示了银幕刻划环境的巨大潜能,其成就不可低估。
影片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重视人物的运动性,并善于以电影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电影艺术要以电影的美来征服观众;因而发挥电影的特性便至关重要。电影与文学、戏剧的不同,不但在于它的直观性,也在于它的运动性。时空复合,灵活自如的声画一体,使电影能够最逼真地表现运动,能不能表现出这一点,可以说是有无“电影美”的一个关键。
我们看到,无论编、导都充分往意到了这一点。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运动性的故事。从穿越封锁线到队伍失散,到被捕出逃;从埋名淘金养伤,到再一次寻找部队,到又一次落入虎口魏德胜始终处于紧张的行动之中。每一次遇难,都是他新的行动的开始。归队是他的总目标,想方设法克服每一个困难,则是他的现实的步骤。这样,人物的行动构成了故事的情节,并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生动、真实的运动感。
最见功力的,也许还不是编织故事,叙述故事;而在于能以真正的电影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复杂的心理。这突出体现在影片对于玉贞与魏德胜的情感描写上。
魏德胜在玉贞与乡亲们的照料下,伤病逐渐好转。影片运用了富有生活气息的三次泉边挑水的细节,描写了双方微妙的情感变化。这里很少对话,说的也是含蓄而深情的语言。然而他们却传达了人物美好的心灵与内心的隐秘。魏德胜离开时,玉贞在红叶小道中为他送行。玉贞叮嘱:“找不着队伍,千万回来!”魏德胜却说:“瞧,你又哭啦!”玉贞一抹眼睛,说:“谁哭啦!”短短的对话,写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意。魏德胜的坚定中,有着对玉贞的依恋与感激;玉贞的深情中,有着对恋人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它们都揭示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我们的战士与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这是一个崇高的悲剧,是个为了人民的自由与解放而不借牺牲自己的伟大的英雄主义。影片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切、动人的展现。
(彭加瑾、张春如)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