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彩色故事片
摄制: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庄东刘青
导演:谢晋
摄影:陈震祥
主要演员:祝希娟(饰李楠)张勇平(饰肖汉平)村里(饰罗桂田)
马晓晴(饰吴湘竹)史拉(饰亮亮)张磊(饰丹丹)方超(饰院生)
【故事梗概】
1947年春,保卫延安的战斗开始了。中直第61大队3支队的孩子们在保育员们的带领下撤离延安,开始了马背摇篮的旅程。某旅三营教导员李楠在强行军中巧遇江西老乡保育员罗桂田,并帮他填写保育院的花名册。身负重伤的某旅部卫生大队长方华将儿子亮亮托付给该保育院,并留给他一块红玻璃,亮亮极不情愿地离开了母亲。
“羊羔羔吃奶望娘亲,离开延安想亲人”行程中,保育院队伍遭遇空袭,与总部失去联系,处境十分危险。某旅旅长肖汉平根据总部电文,决定从火线调回李楠执行护送孩子的任务,同时委托她在马家沟带上自己的儿子毛毛,她不太情愿地服从了命令。骑着肖汉平的“火龙”马,李楠同警卫班长丁大勇上路了。两人在马家沟找到了保育院的孩子们,可寄养在村里的肖旅长的儿子毛毛,却和全村人都被国民党军队杀害了。
孩子们在紧张的行程中吃上了一顿难得的饱饭。稍作休息,队伍在黑夜中离开了马家沟,登上崎岖的山路。40多个孩子在骡背上的摇篮里渐渐睡着了。李楠和离别多年的罗桂田大叔畅叙离别之情。途中,骡子失蹄,保育员赵玉霞的儿子院生被惊醒,为避免敌人发现,赵玉霞险些将发出声响的儿子闷死。晨曦中,李楠给院生做人工呼吸,院生醒了,大家总算放了心。
队伍抵达黄河边的河口镇时,大部队已经渡过了黄河。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随后到达,肖旅长在古长城上见到了李楠和孩子们。李楠谎称毛毛病了,没有带上山来。同时,李楠从肖汉平处得知已失去父亲的亮亮又失去了母亲——方华。这给李楠以极大的震动,肖汉平“爱孩子,就是爱同志爱明天”的劝导进一步打开她的心扉。游戏中亮亮失手,红玻璃掉在地上摔碎了。肖汉平答应大哭的亮亮,再给他找一块红玻璃。
肖汉平设法找到两条船,命令李楠和丁大勇继续护送孩子们到太行山区。黄河边,肖汉平同李楠依依惜别。意识到儿子可能牺牲了,肖汉平把毛毛的毛衣和一块亮亮要的红玻璃片交给李楠,嘱咐她好好爱护孩子们。
渡过黄河后,队伍迎着烈日走上崎岖的山路。亮亮溜出队伍,去追赶蝴蝶,遭遇了十多个敌军军官,引发了战斗。14岁的保育员吴湘竹牺牲了,罗桂田为掩护李楠救亮亮也中弹负伤。为寻找水源,老罗带伤上山。李楠追了上去,并向罗大叔诉说了自己悲伤的往事:原来她16岁被逼嫁人,17岁生孩子时难产,生个女儿又被男人活活淹死,她也再不能当母亲了。这使她再也不敢想要孩子,也不敢接受肖汉平的爱。罗大叔劝她,人要向前走就必须往前看,这话语拨开了李楠心中久积的云雾
又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老罗忍着重危的伤痛给孩子们做了最后一次月
饼。在稚气的《月饼歌》的歌声中,老炊事员罗桂田闭上了眼睛。
保育院队伍终于开进了太行山区,孩子们一个不少。在表彰保育院的发奖大会上,肖汉平为每位保育员和李楠、丁大勇佩上“红色保育员”奖章,孩子们亲切地称李楠为“李妈妈”。经过战火的磨练,肖汉平和李楠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和失去双亲的亮亮组成了新的家庭。李楠和孩子们拥在一起,她愿意和孩子们永远在一起
【评析与欣赏】
1979年摄制的影片《啊!摇篮》是中国电影进入新时期的一部力作。在恢复革命现实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它重现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性,努力创新,丰富与开拓了电影新的审美领域。影片选取了战争年代的儿童故事题材,它围绕“爱孩子,就是爱同志爱明天”这一主题,表现出孩子的、母亲的、恋人的、战友的、共产党员的等等方面的真善美情感,显示出影片导演谢晋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与遵循的胆略与气魄。
作为一部风格独具的儿童片,它着力表现出“童心”这一纯真的情感。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影片中“一块红玻璃”的道具,就成功地渲染出儿童的这种情感。亮亮的母亲留给他一块红玻璃,他利用这红玻璃隔着眼睛去看世界,四周都变得格外美好。这种情绪也影响了大人,肖旅长也透过红玻璃看四周,他看到李楠,李楠也是那么美好,于是肖汉平诚恳地问李楠:“在孩子们的眼睛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是吗?”这显然也打动了身世悲痛的李楠的心。对于亮亮而言,这块红玻璃只是一种“玩具”,然而,对于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塑造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环节。当亮亮的红玻璃失手摔破之后,肖旅长却慨然答应给他再弄一块,而李楠因此也感受到这种真情,因此显示出人物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
选取“童心”视点去观察战争,在艺术上表现颇显新意,不落窠臼。老炊事员罗爷爷为掩护李楠救护孩子受了重伤,但他仍然忍着伤痛为孩子们担水、为孩子们打月饼,终于在孩子们唱的《月饼歌》:“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一块月饼一片情”声中安详地长眠了,最后一颗泪珠顺着脸颊淌下。孩子们以为他累了,睡着了,轻手轻脚地离去,孩子们为他擦去泪珠,说:“罗爷爷也想妈妈了”这一场景表现老红军的牺牲就不是“大路货”,而是一种合乎故事情节逻辑的艺术创新。同样的,小保育员湘竹的牺牲也是基于童心视点的一种艺术处理。年仅14岁的湘竹,在孩子们面前是大人,在大人面前却仍是孩子。这个“小大人”,在敌机轰炸中抢救出丹丹之后两个人抱头痛哭;在马家沟看见李楠,像孩子见到亲人,诉说旅程中的遭遇;在小河边,她是那样麻利地洗着孩子的尿布;她的牺牲,也是一种孩子式的“牺牲”,她看自己扔出的手榴弹,炸得敌人东倒西歪,高兴得忘记隐蔽自己而被流弹击中从表象看来,影片没去渲染突出湘竹牺牲的悲壮,而是用缓缓的移动镜头表现人们心底里的内在哀思,湘竹她那为大家熟悉的声音,一遍又一遍,愈来愈远地在林中花丛里回荡:“是大人,是保育员,老革命啦!”这里促使人们去联想这个未成年孩子的一生
《啊!摇篮》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对各方面人物情感的表现。导演谢晋这样说:“我们明确地提出影片必须充分表现革命的人情、人性、人道主义,表现内在人格美。表现人的灵魂,表现人生的哲理。”(《我对导演艺术的
追求》第51页)基于这一点,所以谢晋在李楠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上就突出了情感的主线:李楠是我军一个优秀的指战员,但她对孩子的情感变化却是十分典型的。由于她在结婚育女方面有过一段悲痛的遭遇,她开始对护送保育院的任务是不太乐意的,对孩子也表现得比较冷漠,更不敢去接受肖旅长的爱情,所以这构成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只是在罗大叔、肖汉平的启迪下,在对孩子护送的过程中,她对孩子产生了真诚的爱,也使她认识到人不能“光对着灾难淌眼泪”,也领悟了肖汉平说的“一个人往前走,总得往前看。”于是她丢开了思想和精神的枷锁,与同样失去了孩子的肖汉平、失去了父母的亮亮一起组成了新的家庭。这里情感的演变促成了影片戏剧情节的发展。当然,在其他人物的身上也表现出这样的情感变化,又如文工团员梁燕的变化,她要强,想当作家,但又看不起保育院的平凡工作,在造成一定的损失之后,她是那样的悲痛和悔恨;还有丁大勇开始也不愿搞这“婆婆妈妈”的工作,后来却变成孩子头,终于戴上“红色保育员”的奖章;还有院生的父亲王喜从二流子到支前模范的转变总之,全片“表现了革命队伍中人与人的各种感情关系——爱情、友情、阶级情,母爱、友爱、老一辈对小一辈的爱,孩子之间的互爱,保育员之间姐妹情,恨铁不成钢的爱,包括浪子回头的爱。”(同前)这些,构成了影片以情动人的艺术个性,以美好的心灵的故事来呼唤和培育人们的心灵美!
导演谢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他不愧为善于挖掘人情、人性的艺术家,他不仅在艺术实践中塑造出无数富有情感个性的银幕形象,而且在理论上认识到:“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在于它以情感人的程度。有没有情,是区别文艺作品和标语口号式宣传品的主要标志。”(同前书,第54页)在这部影片中,谢晋还特别指导了小演员们的表演,要求小演员们朴实自然地饰演角色,同时又让孩子们自己给角色配音,这毫不造作的表演和充满稚气的童音,更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可以无疑地论定,谢晋在这部影片中又一次成功地渲染和抒发了情感,给了观众一种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审美享受。
因此,本片获得文化部1979年优秀故事片奖。
(徐志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