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原作(编剧):老舍
导演:谢添
摄影:郑元
主要演员:于是之(饰王利发)蓝天野(饰秦二爷)郑榕(饰常四
爷)
【故事梗概】
人声鼎沸、声音嘈杂、跑堂穿梭送茶送水,好一个热闹去处,这就是北京一家祖传的大茶馆——裕泰茶馆。如今传到正直善良、精明能干的王利发当上茶馆掌柜。
影片以茶馆为时代的窗口,通过70多个进出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物,反映从清末到抗战胜利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世态人事和众生相。
影片基本上保持同名话剧的内容和风格。影片大体分成三大段:第一段描写晚清戊戍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掠夺中国,农村破产,顽固派反攻倒算,加害爱国人士,献媚洋人、洋鬼子,正像常四爷责备在兵营里当差的二德子那样:“你只会欺压自己人,不敢打洋鬼子。”“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第二段描写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洋人发财。秦二爷又办工厂,又开银号,他提倡“实业救国”,“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第三段写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历尽艰难,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榨,精明强干、刻苦耐劳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四处请安作揖,但茶馆仍被国民党宪兵霸占;房主秦二爷变卖了自己的田产,用来办工厂,搞实业救国,但以失败而告终,落得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活;自食其力的常四爷,因为说了“大清国要完”,被监视茶客的特务告发,吃了一年多官司,元气大损,今非昔比。在王利发的茶馆被没收之前,来了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老人又到了一处,回顾他们50年来的经历。他们在对自己的嘲弄中发出一阵阵比哭还令人心酸的惨笑。在惨笑中他们给自己做了总结,他们三个人走的路都是走不通的;他们也给旧社会做了总结,这个社会腐败透顶,难以为继了。他们发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的惨痛呼声,宣告对国民党政府的彻底失望。三位老人,步履蹒跚,来回转圈,“照老年出殡的规矩”、“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在纸钱飘洒、血泪声声的悲惨氛围中,三个老人连同祖传的裕泰茶馆隐没了、被吞没了。
【评析与欣赏】
电影《茶馆》根据老舍先生的三幕话剧剧本改编,原作发表于1957年《收获》创刊号上。老舍先生的《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它常演常新,经久不衰,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演出的话剧。赴西欧三国演出时,曾使那里的观众为之倾倒。1979年北京人艺为纪念老舍80周年
诞辰,第三轮上演《茶馆》。在演出中,由于破除了左倾艺术教条主义的羁绊,扬弃了1958年、1963年迫于客观因素硬“贴”上去的个别情节和场面,越发闪现出老舍现实主义的光辉。在这次演出中,主要演员都是21年前的原班人马,历尽10年浩劫之后,这批造诣很深的话剧艺术家大多年近花甲,却个个都葆其艺术的青春,使谢添深受感动。谢添遂萌生趁他们还“硬硬朗朗”的,把这部杰作搬上银幕、留给后代的创作欲望,并付诸实施,不久便成立《茶馆》摄制组,剧组一致表示:一定要让这部我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和“瑰宝”忠实而完美地再现在银幕之上。
影片《茶馆》以祖传的裕泰大茶馆为时代的窗口,通过这个旧社会三教九流聚乐之地,通过茶馆和茶馆主人50年间的变迁,展示出中国由封建的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程,揭示了半个世纪以来旧中国的停滞不前和腐败黑暗的一面。谢添在执导影片《茶馆》时,注意尽量保持原剧目深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气魄宏大、冷嘲热讽之中包含深刻的批判力量和富有幽默而严峻的艺术风格。通过六七十个登场人物,解剖了旧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形形色色的“众生相”。观众看到和感受到: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实业救国的秦二爷,逆来顺受、委屈求全的王掌柜,他们都为社会所不容和吞没;相反,那些靠打人、抓人、害人、靠买卖人口的刘麻子父子、二德子父子们,却一个个春风得意、中饱私囊,活得有滋有味。三个时代50年之久,改良,改良,越改越凉,老百姓苦不堪言,心都“凉”了。“一个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影片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形神兼备,演得活龙活现,语言一派京味,对话洗练、雄劲而又富有个性化,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像唐铁嘴一段话:“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这形象化和冷嘲热讽的语言真是入骨三分、余味不尽。
谢添在执导时碰到不少难题,如原话剧是有不少独特的艺术处理,仅就场景单一、角色众多,各幕时间跳跃跨度大来说,就是一大难题;要把舞台上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压缩在两个小时之内,又要实现其最精华的部分,这是难题之二;变话剧为电影,让观众承认它既没离开话剧精华又是电影,这是难题之三。谢添排除了各种困难,解决了种种难题,他确定了正确的构思原则:“在忠实于原剧作的风格,包容舞台演出精华的基础上,调动电影表现手段来创造银幕形象,力争电影化的各种处理同作者风格、舞台艺术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论在内容、结构、样式的处理上,也不论是演、摄、录、美、化、服、道、音各部门的创作中都力求向生活靠拢、向人物动作的真实感靠拢,达到银幕形象的生活化,银幕形象的立体化和电影语言的流畅感。强调生活化,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生活原型进行一番电影化的“集中、提炼、典型化”的再处理。把剧作的风格和精华予以强调,扬电影之优势,避话剧之局限,充分调动蒙太奇语言,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如延伸舞台所达不到的自由、广阔的时空,适当引进外景镜头,把茶馆内外的生活图景连成一片,交相辉映。比如:当茶客们议论江南某地洋人吊打县太爷,激起爱国义愤时,王利发掌柜连忙过来低声提醒,手指墙上“莫谈国事”的告示,紧接着就切入吴祥子、宋恩子在街面搜巡而过的外景镜头,证实了王利发此举的现实性;再如,当刘麻子跑出茶馆拉康顺子去叩见庞太监时,谢
添导演又切入一个新娘子骑着小毛驴被新郎牵过街市的后景,果然对烘托康顺子命运的典型性平添几分艺术感染力。特写是电影独具的艺术手段,富有艺术魅力。有些特写用得恰到好处,如顺子抬头见庞太监丑陋、阴险的嘴脸(特写),以及反打过来的惊恐反应镜头(近景);小妞被领进茶馆时头上插竿标的特写;刘麻子逼康六卖顺子时插入一茶客麻木地打呵欠的特写,吴祥子、宋恩子这两个老式特务在茶桌的腿子边给庞太监下跪请安的近景等,都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声音效果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影片中庞太监坐轿的抬轿声,遗老遗少坐黄包车的脚铃声,以及美军和摩登女郎乘坐吉普车横冲直闯的鸣笛声选取了不同年代的典型音响,闻声如见景,听响如见人,历史感、时代感、身份感了然于心,使人心领神会。再如马五爷拂袖离开茶馆前用一个手指头掸掸外国式呢帽的声音,揭示了这个洋奴才的狂妄、骄矜的心理状态。另外,刘麻子逼康六卖女儿时,王利发气闷地使劲拨动算盘珠子的响声之后,紧接着大街上传来叫卖“高桩柿子,谁来换”的凄厉之声,徒添几分悲剧气氛。
影片《茶馆》共用了近50个外景镜头,成了幕间贯串、徐徐入扣、剧情流畅的“珍珠”,在“三老重聚诉悲怆”的高潮戏中,既出现“出殡”的外景,又出现“出殡”的内景,并用130呎的长镜头推摇变化,镜头对准三位老人各自复杂而又饱含激情的心灵深处,连续地一拍到底。那俯拍的三人“鼎足”倾诉的全景,那虚晃飘落的纸钱特写,那万念俱灰、超尘脱俗、嘲弄丑类、自我慨叹的“祭奠”镜头,比之舞台调度,别具蒙太奇语言的艺术魅力。如今著名演员于是之等人均纷纷告别舞台,谢添的先见之明和保留了《茶馆》原班人马的神韵风采,真是难能可贵,功不可没。北京人艺一批极有功力的表演艺术家的炉火纯青的演技将长留人间。
(张凤铸)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