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80年彩色故事片

摄制: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叶楠

总导演:吴永刚

导演:吴贻弓

摄影:曹威业

主要演员:李志舆(饰秋石)张瑜(饰刘文英)欧阳儒秋(饰老大娘)林彬(饰女教师)卢青(饰宋敏生)仲星火(饰民警老王)茅为蕙(饰小娟子)

【故事梗概】

雾蒙蒙的山城,灰突突的江水,卷向岸边的浊浪中漂浮着大字报红绿相间的碎纸屑,把人们一下子带回那动乱的年代。

朝天门码头,一艘开往武汉的客轮即将启航。被“四人帮”关押了6年的诗人秋石成为“钦点”的要犯,正被刘文英和李彦押送上船。为怕引起群众的关注,刘文英不得不打开了秋石手上的手铐。秋石自知此行路途艰险,眷恋地回顾着这座云遮雾掩的山城,这里,有他死去的爱妻,还有一个尚未见过面的孩子

三等舱里,8个人萍水相逢,开始了水上行程。这里有卖身还债、哀怨愁苦的农村姑娘杏花;有好心地告诫别人“祸从口出”,但仗义执言的品性又在不时给自己惹来祸端的女教师;有被无情斗争折磨得犹如惊弓之鸟的京剧老艺人关盛轩;有千里迢迢赶来祭奠儿子的农村老大娘;有始而上当受骗、继而觉醒,在那个“不时兴讲正经”的时代,以玩世不恭的特殊方式表露爱憎的青年工人宋敏生;有秋石和男女二解差李彦、刘文英;偶尔还有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一边打量着舱内的男乘客,一边口里轻轻哼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机敏地出入这个舱房,她提防、冷澈的眼睛里闪射着早熟的光,似乎在找谁?

全舱人各有心事和苦痛。但宋敏生认出了秋石,大家都把同情倾注在他的身上。秋石是位知名诗人,“文化大革命”以来,被抄、被打、被抓,妻子饱尝株连之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从未见过爸爸的5岁的小女儿娟子。人们同情秋石,厌恶解差,尤其厌恶唯我独革的刘文英。这位“革命小将”、“左派”,矜持、冷漠,自以为肩负着“无产阶级司令部”交办的“特殊使命”,满眼“阶级敌人”地评判周围的一切。

江上,天气变幻莫测。午间,宋敏生还在阳光下上岸采来一捧野菊,奉献给他所敬重的诗人;晚间,却风雨如晦,电闪雷鸣。在舷边,秋石和刘文英展开了思想交锋,秋石直截了当地指出:“你才是真正的囚犯”、“你是精神上的囚犯”。深夜,大娘提着大枣撒向江中,祭奠儿子。老人的儿子“抗日、打老蒋都没死”,却死于武斗,葬身在湍急的大江涡漩中。一直低头垂泪的杏花对生活完全绝望,终于乘大雨滂沱之际,投江自尽。时刻都在关注他人的秋石,闻声起床紧追出去,奋身跳水相救,并用自己的身世遭遇来激励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民警老王把流浪女孩带到船长室,并找来秋石,小娟子迟疑生硬地唱起: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把小伞”秋石顿悟这就是他那没见过面的女儿小娟子,父女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这一股股思想的浪涛,犹如江上的风雨,兜头盖脸向刘文英扑来,使她从自信、固执、迷茫、困惑、怀疑、动摇、震惊、觉醒,直至升华、飞跃到反抗。当她得知那个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儿时,决心援救这对父女。最后,在船头、乘警以及李彦等全船人的通力协助下,秋石背着女儿,在宜昌上岸,走向了祖国的大地。

【评析与欣赏】

《巴山夜雨》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四人帮”横行时期的社会众生相,是一部具有独特创作构思的优秀影片。它选取了一个独特的构思: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天一夜),把一群普通人独具匠心地汇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十几平方米的普通客舱)中,以他们平平凡凡的行为浓缩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横断面:失去了身体自由的囚徒秋石在精神上是真正自由的,押解“囚徒”的解差刘文英在精神上是名副其实的囚徒,在舞台上扮演喜剧角色的戏曲演员在生活中扮演的却是悲剧角色,祭奠年富力强、死于非命的儿子的却是千里迢迢奔来的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满口俏皮话玩世不恭的青年工人却句句都切中时弊,红颜少女抛别老父割舍情人卖身他乡,被剥夺了教书权利的女教师他们这些由不可调和的矛盾构成的性格总和,形成了一个反常的、荒谬的时代剪影。表现出人的各种情绪:悲愤、哀伤、惶惑、恐惧、绝望这就是“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恶果。虽说全片没有一个坏人,但它则着力展示那些身遭不幸的人们彼此间的关心、互相帮助,乃至舍己为人等等崇高的美德与情操。正因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这种精神力量,所以影片预示着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必将到来。

诗人秋石具有一颗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的善良、崇高的心灵。秋石自己正处于被押解的逆境中,他却十分细致地体贴关怀忧伤的杏花,劝她吃点东西,并劝慰她:“出远门,要当心身体,别让送你的那个人担心。”而宋敏生对秋石说的几句话:“那一年,我去抄过你的家”“那时候,我”“诗稿还在我那儿丢不了的”却使秋石大为感动,终于说出了“谢谢”!还有秋石帮着大娘提着枣篮来到船舷,大娘悲痛地说:“抗日、打老蒋,都没有死,可这会儿他死了”“孩子,从小就爱吃家乡的大枣,每次都给他带,这次——也带来了”。大娘把大枣撒入江中,秋石带着把大枣撒向江中。秋石也能理解大娘深沉的悲痛与哀愁,并感受到人民心灵的搏动,他们承受着我们民族灾难的重担。以秋石为代表的这些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身上,让人们从风雨如晦的历史中体味到潜藏于人们心底的信念和力量。

刘文英受“四人帮”的毒害最深,是个人性被异化的形象。影片着力表现了她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她从一个“解差”,到最后主动释放秋石,经历了三次雨夜沉思的转变过程。第一次,秋石一针见血地说她:“你是精神上的囚犯”,她也看到了大娘深夜祭子的动人情景和秋石安慰大娘的亲切举动;她受到震动,开始沉思自己对秋石的认识,呆呆地以致细雨飘打在脸上也浑然不觉。第二次,她亲眼见秋石舍身救杏花,又在医务室外旁听到秋石的不幸遭遇,使她进一步认识到秋石高尚的品质和情操,于是她独自在船尾甲板上踯躅,仰头淋着雨水沉思着。第三次,当她闯进民警室想告诉小娟子:秋石就是她的爸爸,却遭到了怀疑与冷遇,船长、民警老王、小娟子都
默默地不理睬她,她难受极了,冲出门去,在细雨中伏栏痛哭。这哭声是醒悟悔恨的哭声,所以结尾她才会产生放走秋石父女后的自豪,她以胜利者挑战者的姿态从挎包里取出手铐递给李彦:“是我把他放走的!”(谁知李彦却把手铐抛入水中,原来李彦早就准备到宜昌时放走秋石,这更是奇峰突起。更突出人民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影片中再现的刘文英转变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中国青年的觉醒过程,也就是影片表现的善战胜恶的美好的理想结局。

《巴山夜雨》还是“一部颇有独特风格的好影片”。(夏衍语,见《中国电影金鸡奖文集》第一辑,第48页)。正如片名取自唐诗那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影片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在影片的整个创作过程中,都广泛地借鉴和熔铸了我国古典诗词和水墨绘画的创作技巧。编剧叶楠在《西窗剪烛话巴山》中说,作品基调的形成“与作者生活于其中的山河和文化传统都有关,还可以追溯到孩提时母亲温柔的眼神和轻声吟唱的古老民歌所打上的底色。(”《电影文化》1981年第二期)总导演吴永刚说,《巴山夜雨》“剧本的意境清丽隽永,正是我所毕生探索的道路,激发我的创作热情。1959年我初睹吴凡同志的木刻吹蒲公英的小女孩,我深爱其意境深远。”(《巴山夜话》载于《电影艺术》1981年第三期)导演吴贻弓也有同感:“《巴山夜雨》的内容决定了这部影片必须拍出深沉、含蓄的风格,如同水墨画一样,淡雅而隽永。”(《风雨同舟,灵犀相通》载《电影文化》1981年第二辑)

因此,影片采用象征的写法,把人物和事件安排在航行于长江中的一艘客轮中,以此比喻10年动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航程。还如贯穿全片的长江、夜月、远山、薄雾、细雨、客轮,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一首抒情诗。诗人感悟到我们祖国和人民正经历着黎明前的阵痛,营构出一种令人压抑的窒息的氛围。特别是漩涡的运用,老大娘江中祭奠儿子的场面,以漩涡加以烘托,构成了发人回味的情与景。这不仅是影片中出现的具体画面,而且还寄寓着时代漩涡的象征意义。还如贯穿全剧的细节“蒲公英”所营构的清新而隽永的意境,吴凡的套印水印本刻《蒲公英》,它那洋溢着诗意的画面,能使观众浮想联翩。这精妙的构思被熔铸到影片之中:一是秋石回忆起他与爱人柳姑初恋时的情景,一对情人在宁静的山野追逐嬉戏,柳姑采撷了一束蒲公英,她吹开的蒲公英的种子、像一个个小降落伞在晴空里迎着五彩斑斓的阳光缓缓地翱翔飘落渲染出他们爱情的纯洁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是秋石与女儿小娟子重逢后,离开轮船重获自由,爬上山坡,沐浴在清晨的霞光中,小娟子采了一束蒲公英,吹散的蒲公英种子在空中飘散着此外,还以小娟子唱的歌“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欢乐和悲伤”在片中反复出现过4次,这是秋石写给妻子留给孩子的,成为秋石父女相认的凭据。蒲公英这一细节与那些精心营构的画面,不仅成为贯穿影片故事的叙事链,而且成为贯串全片的诗意造型。影片编导力图使每个镜头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并从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中寻找蕴藏于人们心底的信念和力量,以避实就虚的手法,追求诗情与哲理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影片的成功自然是与演员的艺术创造分不开的。张瑜扮演“革命小将”刘文英,演出了这一人物的自命不凡、偏执骄傲,但其精神上却承受着重重桎梏,处于群众鄙弃的境地之中,那是极度空虚的。从她眼神的目空一切,
到惶惑深思,再到孤寂痛苦等等微妙的变化,觉察到她从自信、困惑、动摇、觉醒直到行动的内心活动过程。还有石灵、欧阳儒秋、茅为蕙、林彬、仲星火、卢青等都恰如其分地按照导演的总体艺术构思,成功地塑造出一群不同个性特点的银幕形象,一群好演员增强了影片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力。

因此,《巴山夜雨》除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之外,还获得1981年首屈电影“金鸡奖”中的五项奖:有“最佳故事片奖”,叶楠获“最佳编剧奖”,张瑜获“最佳女主角奖”,石灵、欧阳儒秋、茅为蕙、林彬、仲星火、卢青获“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高田获“最佳音乐奖”。

(徐志祥)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