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彩色片
摄制:上海电影制片厂
原著:鲁迅
改编:陈白尘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
演员:严顺开(饰阿Q)李纬(饰赵老太爷)石灵(饰地保)王苏娅(饰吴妈)
【故事梗概】
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某农村未庄。
社会地位低下的雇工阿Q,连个姓氏也不曾有过,但他偏偏说自己姓赵,于是被地主赵太爷打了一个嘴巴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地保赵白眼也乘机敲了他二百文酒钱。
阿Q本来很少引人注意。未庄的人们只是在农忙打短工时才雇他,其余时问,阿Q住在土谷祠里。阿Q很“自尊”,而且“自傲”。他看不起城里人;自己头上长了许多癞头疮,他忌讳别人说“光”说“亮”,但又感到自己头上的癞疮是“高尚”且“光荣”,别人还不配呢。和别人打架,总是吃败仗,但心里常想:“我总算是被儿子打了。”
阿Q与王胡角斗败阵后,又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毒打了一顿。阿Q受辱的心情却很快在小尼姑身上发泄。小尼姑被他调戏后臭骂阿Q“断子绝孙”。这倒引起阿Q想到“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有一次,阿Q干完活后,在厨房里竟向赵府的女佣人吴妈求爱,之后他不仅遭到赵秀才的棒打,还被迫买了香烛去赵府叩头赔罪,又被地保敲了竹杠,最后连棉袄都卖掉,酿成了一场“恋爱悲剧”,只好悻悻地离开未庄。他来到县城,在白举人家帮工。阿Q因得罪了举人老爷,又被赶出门外。他到处流浪。一次偶然的机会偷了些旧衣服带回未庄去卖,乡邻都说阿Q发了财,阿Q高兴得手舞足蹈。
辛亥革命爆发了。城里举人老爷趁夜间用船运把许多箱子藏在未庄赵太爷家。他们怕革命党,而阿Q原先“深恶而痛绝”造反,现在却又感到快意而且神往革命了,他要“革这伙妈妈的命”,“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于是阿Q似乎也就革命了,到处喟道“我将执钢鞭将你打”。未庄的人都用恐惧的眼光看他,赵太爷也对他恭敬三分,居然称他为“老Q”,赵白眼也巴结他。阿Q做着美梦:自己当了革命党,第一个该死的就是小D、赵太爷和假洋鬼子。他想睡秀才娘子的宁式床,让吴妈当他的老婆。他去尼姑庵里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砸了。他把辫子用一只筷子盘起来,充当革命党。他想结识革命党,没料到,竟让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了出来,不准阿Q革命!
有一天,赵太爷家遭了抢,赵太爷父子诬告阿Q是抢劫犯。于是阿Q被抓进牢房,阿Q也胡里胡涂承认了自己和那晚抢劫的是一伙。阿Q被判处死刑拉到轩亭口去枪毙,到了囚车上他才明白是去法场,开始急得两眼发黑;但转而一想,似乎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于是就泰然了。直到死,阿Q深感遗憾自己因不识字在画押时圆圈画得不圆,还遗憾的是,
当在示众的人群里发现吴妈时,自己竟没有志气唱出几句戏来。
【评析与欣赏】
《阿Q正传》是根据鲁迅同名小说这一不朽名著改编拍摄而成的。在新中国电影史上,鲁迅的《祝福》是第一个将文学名著改编拍摄成功的范例。之后,鲁迅的《药》、《伤逝》和《阿Q正传》相继搬上了银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阿Q正传》荣获了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饰演阿Q的演员严顺开荣获瑞士1982年第二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喜剧男演员称号“金手杖奖”;又荣获中国《大众电影》1983年第六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影片还荣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改编名著必须忠实于原著,“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夏衍语)。《阿Q正传》的编导就是本着这一原则改编鲁迅原著的。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某农村——未庄为故事背景,塑造了阿Q一个受旧社会沉重压迫而精神被扭曲变了形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于强者面前甘受屈辱,自轻自贱;而对于弱者,则竭尽欺侮之能事,反而自鸣得意。“精神胜利法”是他在现实生活中能忍受一切不堪忍受的压迫的思想支柱,因而,他也就必然变得极其麻木和愚昧。但生活在最底层的阿Q毕竟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有一种朦胧的“革命”要求,但假洋鬼子之流不准他革命,竟最终被城里的老把总——“革命党”抓进监狱,杀了头。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不仅鞭挞了“精神胜利法”这种落后的国民性,而且也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影片《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体现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通过阿Q性格的刻划,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我国国民中的一种普遍弱点——阿Q精神和精神胜利法。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具有鲜明的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影片编导在把文学语言变成电影语言时,巧妙地运用了独白与旁白,并且运用恰到好处。独白在电影中是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剧中人物的内心自白。它是编导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人物言语动作的一种形式,它是“第一人称式”的。影片《阿Q正传》一开始,画面上出现了鲁迅在北京的旧居,“老虎尾巴”的灯光熠熠,夜深人静时,鲁迅握笔凝思。这时观众听到了从影片中传来的画外音:“我”讲述阿Q的家庭及姓名的来历,阿Q的生活时代立刻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旁白属于说明性的画外音,它是叙事、抒情的重要表现手法。影片中有一场戏,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却被人抢光,又被打得遍体鳞伤。阿Q回到土谷祠后,突然自己打自己两个嘴巴,从激怒慢慢变得心平气和了。这时,编导插上了恰如其分的旁白:“在阿Q认为,打人的是他自己,被打的是别人,精神胜利法奏效了,阿Q转败为胜了。”这一妙笔,画龙点睛地点出了阿Q的性格本质。影片中最后一场戏,阿Q被绑赴刑场时,观众耳边又响起了画外的旁白:“阿Q莫明其妙的奇想,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未免要游街示众。”这把阿Q深层的心态进一步充分揭示出来了。影片结尾再一次地出现了巧妙的旁白:“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同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这一切旁白的运用,体现了鲁迅原著的刻划人物,写意与白描融为一体的手法。
以生动形象的活动画面去表现阿Q的梦幻,是影片编导的独具匠心。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写阿Q的梦幻只有400多字,以此来批判辛亥革命即
资产阶级革命的动摇性与不彻底性。影片在表现阿Q的这一梦幻时,花了很大的笔墨,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阿Q的梦幻的目的,无非是要杀死那些深恶痛绝的赵老太爷之流;要使自己有钱,能找个女人,就必须抢掠富人家财物。作为贫穷的普通农民的阿Q,在梦幻中提出要有起码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还是合理正当的,但也反映了农村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影片编导在拍摄阿Q这一梦幻时,运用了以深蓝、灰绿、银白等比较沉重、冷峻的颜色,揭示了阿Q在欢乐时也渗透着悲剧的气氛,预示着他的悲惨命运即将来临,让观众产生对阿Q的无比同情与深切的关注。当画面上出现阿Q身着绍兴大班里的戏装,作为“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人时,观众既为他好笑,又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因为阿Q“造反”、“革命”的目的仅仅是解决“食”与“性”等作为人的起码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阿Q这样“造反”的结局必然是砍头示众。编导把这一画面处理成为银白色的,即画面上的树木、房舍、墙壁全是象征性的银白色。这为阿Q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影片情节结构洗炼、集中,富有民族风格。《阿Q正传》是部传记体小说,采用传统写法。而改编拍摄成的影片情节也按传统的顺叙蒙太奇剪辑。影片开始以独白的说明来介绍阿Q的身世及基本性格,以后各场戏让阿Q在行动中表现自己的性格,最后一场戏是结局,全片故事有头有尾,深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导演还将影片放到故事发生的地点——浙江绍兴拍摄,具有江南水乡风情,强烈的民族乡土气息。如影片中那萧索的小镇,弯曲的河道、高耸的拱桥、陈旧的酒店、破烂的乌篷船、斑驳的石板路沉闷的生活节奏,笨重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农民们麻木的神情,颓丧的面庞;这一切都比较准确地再现了阿Q的先辈及子孙们繁衍生息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与凝重感。
扮演阿Q的演员严顺开由于有着精湛的表演艺术,给影片《阿Q正传》增添了光彩。严顺开于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多年来,他在上海人艺工作,早已成为上海广大观众心目中的滑稽明星。“阿Q”是他扮演的第一个银幕形象。由于他有着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和良好的戏剧素质,也由于他有着严肃的创作态度,深刻理解导演的全部创作意图,反复研究原著和剧本,因此他能在影片中极大成功地演好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个阿Q的悲剧形象,从而使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中获了奖,为新中国电影赢得了荣誉,严顺开不愧为国内外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
(凌振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