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彩色宽银幕片
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华而实
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
摄影:聂晶汝水仁
演员:王心刚(饰蔡锷)张瑜(饰小凤仙)英若诚(饰袁世凯)
【故事梗概】
在一家琴社里,一位少年正在急促而奔放地弹琴,琴友们屏息静听,琴弦弹断了一根又一根,一个书生按住了琴弦,从容地谈起了《高山流水》,少年疾言国家危亡之时,何处还觅知音?书生走后少年方知此人就是自己景仰的蔡锷将军,惊愕不已。
蔡锷虽被袁世凯撤去了云南都督,可对他还抱有幻想,认为袁世凯总不会违反民意,自封为帝,只要他能拒绝二十一条,他就准备襄助他与外敌一争短长。袁世凯早有复辟之心,正在积极筹措登基,他担心蔡锷的态度影响云南的动向,因此对蔡百般笼络,许之以高官利禄,并告诫他的左右:“镇抚云南,蔡松坡不亚我雄兵十万!”又把京都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锷,一则消磨其斗志,一则窥测其动静。蔡锷认出了小凤仙就是在琴庄慷慨陈词的少年琴友。
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东交民巷西口外的正阳门侧,正在演出一场“提灯庆祝会”的活报剧,日本浪人和日侨的游行队伍欢呼二十一条是帝国外交的胜利。愤怒的学生和市民们拦住游行的队伍,与日本浪人发生冲突,袁世凯手下的全副武装的马队冲入学生队伍弹压。黄河上碧血殷殷,北京街头到处是“国耻”的哀号。目睹这一切的蔡锷彻底觉醒了,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积极同自己的老部下秘密联络,筹备讨袁起义。为了打消袁的猜忌,蔡锷用韬晦之计,成天带着小凤仙出入公园或舞池,闹得满城风雨,并且宴请袁大太子和一帮帝制红人,当着他们给云南发电,消除他们的疑虑。
小凤仙虽然和他仰慕的英雄朝夕相处,但对蔡锷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小凤仙伴随蔡锷去天津时,发现蔡锷与爱国志士在密室中策划讨袁大计,遂消除了对他的误解,并且对他不露痕迹的掩护。不久,小凤仙向蔡锷点穿了他的韬晦之计,并且披露了自己的杀父之仇,从此他们两心相印,肝胆相照,成为千古知音。
参政院内各界国民代表终于演出了全体投票赞成君主立宪的丑剧,江朝宗登台三呼皇帝万岁。袁世凯也派人潜入蔡宅搜罗证据,结果一无所获。于是又张罗为蔡锷与小凤仙隆重操办婚礼,送给他们一座皇家园林,亲笔题上了“天作之合”。起义时机临近,小凤仙拿出一男一女的两套粗布旧衣,用调包计掩护蔡锷离开北京,她则被投入大狱。蔡锷东渡日本,取道香港、河内奔赴云南,打响了讨袁的第一枪。不到半年,袁世凯众叛亲离,吐血而死,蔡锷的护国大军进入成都,他谢绝了督军的重任。蔡锷因患喉癌,赴日本就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湘南河道上一叶扁舟轻轻荡过,小凤仙凝眸远望江上青峰,《高山流水》的琴声又仿佛缭绕在灵山秀水之间。
【评析与欣赏】
《知音》以窃国大盗袁世凯妄图称帝为背景,描述了蔡锷护国起义的故事。中间插进蔡锷与小凤仙的风流情话。糅合成一部富有情趣的影片。
角楼映衬在晚霞中,残阳的红光投射在褪色的宫墙上,蔡锷挽着小凤仙漫步在寂静的筒子河边,他们看见一位长发青年对着落日作画,便好奇地走近看画,小凤仙失声惊问:“哎呀,怎么太阳是黑的?”画家答道:“国土沦丧,日月无光!”小凤仙深受触动,马上拔下头上的簪子刺破自己的手指,用血指在画中的黑太阳上一抹,意味深长的说:“四万万同胞的热血,会把太阳染红的。”画家长发一甩,深深鞠躬:“谢谢女士,将来我只有用热血作画了。”这是影片《知音》中的悲壮的一幕,这高昂的激情与《高山流水》的古曲一直贯穿影片的始终。我们看到的是叱咤风云的将军对卖国的“二十一条”义愤填膺,为了推翻帝制,再造共和,他用韬晦之计,一面与袁世凯巧妙周旋,一面与革命志士紧锣密鼓地策划,终于逃出樊笼,回到云南,打响了护国讨袁的第一枪。而在将军献身祖国的殊死斗争中,有幸结识了一位沦落风尘的侠女,一百天的耳鬓厮磨,终于换来了肝胆相照、铭心刻骨的琴剑知音。为了掩护蔡锷脱险,小凤仙作出了重大牺牲,临行前蔡锷梦想着再造共和那一天“我会伴着你,带着一琴一剑,放浪于重洋之间,呼吸自由勇敢的青春空气”然而这一梦想终未实现,中华大地的灵山秀水间留下了高山流水的绝唱:“山青青,水碧碧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影片的编导为了渲染这种爱我中华和千古知音的崇高的情愫,极力调动电影的各种手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极富情绪色彩的浓郁的意境。影片前半部分,筒子河边看画、秋郊试马等段落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后来部分描绘蔡锷与小凤仙的几场戏更是催人泪下。小凤仙操琴觅知音的一场戏中,小凤仙深感人间沧桑,世态炎凉,于是抚琴而歌,作“一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之叹,此时蔡锷步入房内,此情此景触动了他的心弦,他情不自禁地说:“是呵!高山流水,叹千古知音难觅呵!”小凤仙从容地一语道破:“将军的知音遍天下!”接着通过交谈,特别是小凤仙的步步紧逼和自叙身世,使他们之间的隔阂冰释了,他们终于肝胆相照,结成知音,为维护共和共谋大计。这时,檀香烟静,红烛影摇,小凤仙继续弹唱《高山流水》,把感情又推向一个高潮。在诀别之夜中,胡同里更深夜静,马队在巡逻,小凤仙的居室内却花烛辉煌,这种炽热的气氛以相反的色彩反衬出蔡锷与小凤仙陷入困境,内心深处的焦灼不安。小凤仙掩饰着诀别的哀伤,作出了让蔡锷调包出走的安排,由于调动了摄影、美工、音乐和演员各种因素,这一场充满激情的诀别收到了极其感人的艺术效果。最后一场戏是蔡锷之死,蔡锷在日本的医院里仰面凝思,远处传来他所怀念和熟悉的小凤仙的歌声:“山青青,水碧碧”歌声融入湘江水面,镜头出现一叶孤舟,船舱里小凤仙在深沉地弹拨古琴,画外继续响起“高山流水韵依依”紧接着蔡锷溘然逝去,此时再接船上小凤仙的弹奏声“人生难得一知己”忽然琴弦连折两根,琴声戛然而止。小凤仙预感到不幸,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周围一片寂寞,小舟缓缓荡漾远去,再响起幽扬、抒情的“知音”主题歌的合唱。编导的这种蒙太奇处理,营造了一种生死茫茫两不知的遗憾与不安的情绪,把观众带到了一种对英雄的无限惋惜和眷恋的情绪之中。
为了再现这段民国初年(1915—1916年)的传奇历史,以秦威同志为首的美工师们在布景设计和服装、道具、化妆的查考和制作中,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因而使影片大为增色。袁世凯是在朝的总统,蔡锷是下野的都督,小凤仙是处于生活底层的风尘女子,3个人有3种不同的生活环境,这3个环境又必须统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里,既要力求统一和谐,又要符合人物的需要和各自的特点。袁世凯居住的“春耦斋”由于历次改建已经变化很大,因此只拍了一个外景,改用“纯一斋”右前方的双回廊以展示宫庭的规模气势,内景部分则在摄影棚内搭建。蔡锷的棉花胡同寓所及其它涉足的许多景点,有的是借景,有的是对外景加工而成。小凤仙生活的八大胡同里的亏吉班则也是在摄影棚搭景,并且相应的创造了“凤仙居室”的陈设和装饰。蔡锷护国军是6000人,美工部门却只有1000套军装,于是便向协拍的解放军请求增派3000官兵,又从后勤部门借来2000套海军军服,又赶制了2000顶大盖帽,满足了拍摄需要,因而使蔡锷在昆明誓师检阅的场面拍得有声有色。
影片中的蔡锷是一个城府很深极有韬略的人物,王心刚同志很好地掌握了他的思谋深广、喜怒不形于色的特征,武戏文演,恰如其分地再现了蔡锷处于逆境之中面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变化和机智果断的作为,因而获得了1982年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他是当之无愧的。扮演袁世凯的英若诚,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反面人物的形象。他富于政治经验,对内诡计多端,狠毒阴险而道貌岸然;对外屈从帝国主义,是一个封建意识极浓的老军阀,英若诚把他演得活灵活现。相比之下,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小凤仙则显得颇为逊色。小凤仙不是秋瑾,可她一出现思想基调的起点就过于高,完全以一个进步人物的面目出现,性格没什么发展,她的言行是那么纯,全然没有风尘女子的特征。而她与蔡锷的思想问题也通过“自述身世”的现代老套子解决的,把他们二人由误解、疑虑、提防到消除隔阂,成为知音的过程作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不能不说是影片的一处败笔。此外,影片中人物的对话写得很好,有浓郁的时代与个性的特征,不因时代久远而流于艰深,通俗而富有抒情气息,这自然与编导的文学素养有很大关系。影片中《高山流水》这首歌曲和古琴声的反复出现,特别是李谷一极有韵味的歌唱,给这部历史传奇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成为这部影片中令人难以忘怀的闪光之点。
影片《知音》在情节安排上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影片有两条交叉的情节线,一条是蔡锷的反袁斗争,一条是蔡锷与小凤仙的纠葛,有的同志认为这两条线在布局上的平分秋色,导致了主题与情节结构之间的和谐统一受到损害。如果影片的编导能将思想更解放一点,把情节安排的侧重点放在蔡锷与小凤仙的传奇而浪漫的经历上(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与美人”的故事),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把他们的崇高抱负和爱情戏都作足了,我们相信主人公的艺术感染力定会大大增强,《知音》的立意也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邓烛非)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