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82年

摄制: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日本东光德间株式会社

编剧:李洪洲葛康同大野靖子安倍彻郎神波史男

导演:佐藤纯弥段吉顺

摄影:安藤庄平罗德安

演员:孙道临(饰况易山)三国连太郎(饰松波麟作)沈冠初(饰阿明)三田桂子(饰松波忍)杜澎(饰关小舟)

【故事梗概】

1924年的一天,北洋军阀庞某为庆祝60大寿在北京举行棋会,名家荟萃,日本棋手松波麟作也应邀前来。“江南棋王”况易山也应挚友——古琴家关小舟之邀,带着8岁的儿子阿明,千里迢迢北上赴棋会。

庞某不准况易山与日本棋手松波对弈,但松波对况易山钦佩已久,他当晚就找到关家,与况对弈。不料,松波刚在“天元”位摆下一子时,况易山就被庞某派来的警察抓走。松波虽设法将况救出,但他归期已到,于是,留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行前,松波恳请况易山将阿明送到日本,由他亲自培养。

1930年,况易山卖掉祖产送子赴日,临走前,他把一柄写着“奋飞”二字的折扇送给阿明,勉励他学好棋艺。

芦沟桥事变后,阿明为国担忧。在松波女儿巴的劝告下强留下,但当时的日本军部却强迫阿明改变国籍,阿明表示宁可退出棋院,也不改变国籍。阿明和他的妻子巴决定逃回中国,松波在帮助他们逃跑时,由于轻信致使阿明被日兵杀害,巴也因此精神失常,同时,松波和妹夫恩田都被征入伍。

这时,在无锡的况易山也被日军大佐尾崎逼迫,要与他对弈,无奈,况一家在游击队掩护下出逃,途中妻女被杀。接着他又落入尾崎的魔掌,尾崎逼他下棋,况易山宁死不屈,当场被砍断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松波作为二等兵来到中国,目睹这一惨状,痛苦万状。

1945年,这场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况易山设法搭船东渡寻找赴日

15年杳无音信的阿明。战后的日本,黑市充斥,游民成群,松波回国后贫困潦倒,万念俱灰,终日借烟消愁。当况易山得知阿明已死,误信是松波出卖他时,他决心找松波算帐。况没有找到松波,误以为他已战死,只好失望而归。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况易山焕发了青春,为实现毕生所追求的“奋飞”宿愿,他精心培育下一代棋手。

1956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重振棋艺的松波是成员之一,他还带了妹妹忍和阿明的女儿华林,一同专程寻访况易山。他怀着负疚的心情把阿明夫妇的骨灰和染着阿明鲜血的“奋飞”遗扇交还给况易山,把阿明和巴的不幸遭遇告诉了这位棋坛的知音和异国的亲人。

在这国运昌盛的年代,况易山和松波这对老棋友,在经历了30年恩恩怨怨的人世沧桑后,终于重摆开了30年前没有下完的棋局。
【评析与欣赏】
中日合拍的这部影片重在颂扬友谊,画面谱成的颂歌里寄寓着这样一个主题: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围棋源于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有“帝尧制棋以教子”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围棋曾风靡一时更是有史为证。这样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一千多年前,由我国传到日本,深受两国人民的喜爱,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借围棋做文章,构思巧妙,寓有深意,通过中国“江南棋王”况易山的遭遇和中日棋手的交往,反映出了中国人民为振兴自己民族文化而“奋飞”不已的坚韧性格,歌颂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并以“国运衰、棋运衰,国运昌,棋运亦昌”的思想贯穿于戏的始终,将棋手的身世同我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日方导演佐藤纯弥敢于直面人生,作品多正面揭露日本社会的阴暗面和法西斯部队罪恶的勾当,他接手该片后,首先提出,虽然是写中日友谊,但也不能隐讳历史,该剧应把战争推为前景,正面表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他说:“除非不写这段历史,如果写,战争就避不开,而且每个人,不论愿意与否,都会置身于战争之中,什么友谊、爱情,都不复存在,而且会是悲剧性的结局。”佐藤纯弥与中方导演经过商议,确定了影片的整体构思:1.将战争推为前景,重点表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2.将人物置于战争之中,正面揭示由于战争,两国主人公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与隔阂,不因现在强调友谊而回避当年战争给两国人民造成的创伤的深重;3.以况易山战后寻子为主线,况易山和松波的三次相会为重点,采用回叙方法结构故事,屏弃一些与主题、人物无关,因平铺直叙而又不得不作交代,否则就联贯不下去的章节;4.插入与两国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录片,将凝聚在小棋盘上的恩仇,掷进大社会的戏剧中,以开拓影片的深度和广度。

在导演的把握之下,影片基本完成了创作任务。中日两位棋友——况易山和松波麟作,被日本军国主义的军刀远远地隔开了。然而这军刀终难砍断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反使这两位棋友结成了异国亲家。此后,况易山虽因儿子之死,对松波产生过误解,但一旦弄清原委,他们又亲切地把“没有下完”的棋接续下去。棋的接续表示了传统友谊的衍续;这盘历史的棋还要一直走下去。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小细节的运用也很值得称道。用得最好的是那把折扇。尽管影片使用了倒叙的手法,但是折扇却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它像一根线,把整个故事串起来。

折扇的第一次出现,是1924年况易山带着童年的阿明乘船去北平赶棋会时,阿明在船上玩耍时用全景表现出来的,它当时不太引人注目,只是交代了身份——况家是个世代书香之家。

第二次出现折扇是在北平关小舟家。况易山和松波麟作对弈,松波发现阿明手中的折扇,接过来展示,还指划着扇面上“奋飞”两个大字,用仅能说清的汉语称赞道:“好字!”镜头由中景转特写,况易山介绍道:“这是先父所写的,他老人家曾多次和日本棋手对弈,始终不能取胜,这是他留下的绝笔。”说明这是一把励志扇,既对扇子的来历作了交代,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折扇第三次出现,是少年阿明和妹妹阿惠躺在床上看这把扇子。阿明说:

“送给我了,让我带到日本去。”那流露了阿明获得这把扇子的喜悦之情,
也表现了况易山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阿明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在松波麟作的指导下,棋艺大增。他和筱原争夺天圣位之战,各胜三局。当进行到决胜局时,折扇第四次出现。阿明凝视着折扇沉思,画面寂静,只有钟摆的“嘀嗒”声敲击着人们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奋飞”折扇激励着阿明在为国争光的关键时刻一定要赢得这盘棋。

32年以后,松波怀着负疚的心情来到况家,向况易山叙述了阿明被害的经过,转交了阿明的遗物——血迹斑斑的折扇,特写镜头中“奋飞”二字清晰可辨。这次折扇的出现,成了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略中国、杀害无辜的血泪控诉。

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品的折扇,在影片中每次出现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地体现了编导人员独特匠心。

(王海洲)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