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摄制:西安电影制片厂
编剧:秦培春
导演:滕文骥
摄影:朱鼎玉王象山
美术:程明章
作曲:徐景新
演员:殷亭如(饰丁小亚)赵有亮(饰舒朗)韦国春(饰杜海)黄梅莹(饰肖怡)廖有梁(饰陈金根)王国京(饰舒家林)李萍(饰朱丽芳)黄翊娟(饰舒秀云)
【故事梗概】
上海江滨造船厂女电焊工、劳动模范丁小亚,不习惯疗养院的闲暇,惦念着厂里工作,来院第二天就离开疗养地回去了。她的行动,引起了记者舒朗的注意。舒朗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他童年、青年曾经生活过的工人住宅区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引起了他的不适应。但他意外地发现,丁小亚是他妹妹舒秀云的好友。
丁小亚洗去风尘,打扮起来,准备参加同班组女工朱丽芳的婚礼,但却没想到朱丽芳因为她是劳模而没有邀请她,在邻居中,另一个没被邀请的是男青年杜海,因他曾当过工读生。班组的其他青年陈金根、胡守常、舒秀云等都来参加婚礼,大家沉浸在一片欢腾中。丁小亚和杜海就更显孤独。
翌晨,船厂还没有一个人上班,丁小亚已经焊起来,她将全部热情倾注在工作上,忘却了周围人对她产生的压抑气氛。而组长陈金根、朱丽芳等仍然嘲讽她。这些情况,引起了舒朗的关注和深思。
在紧张的合龙中,高吊坏了,丁小亚到动力车间求援。钳工杜海和黑子登上了百吨高吊,高吊出了事故,杜海拼命救了黑子,丁小亚深受感动。但因为他有过工读生那一段历史,作了好事也得不到表扬,但丁小亚同情他,也了解了他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
陈金根为了奖金,要小亚以劳模身份去请求,小亚不肯。在一个大风天,陈分配抱病上班的丁小亚上船头高空作业,小亚从船头掉下来,进了医院。工伤事故震动了班组每个人的心灵,也使陈金根、朱丽芳醒悟过来,陈金根在厂休那天,独自将丁小亚没干完的活继续了下去。
舒朗曾热情帮助丁小亚,鼓励她顶住周围不正确的压力。小亚痊愈后,他向她表白了爱慕之情,被丁小亚拒绝了。
长乐村发生了火灾,杜海、舒朗等奋力抢救。火扑灭以后,朱丽芳发现录音机不见了,她怀疑杜海,舒朗在众人面前为杜海辩解。这时传来寻音机的音乐,小孩子将扣在大盆下的录音机端了出来,真相大白。丁小亚紧紧地握住舒朗的手,表示感谢,舒朗才知丁小亚的意中人就是杜海。杜海的行为也深深打动了长乐村的人们。
舒朗完成了采访任务离家回北京了。
杜海在帮助朱丽芳重盖新房。收工以后,他拖着疲惫的步子回到家中,走到家门口,发现了丁小亚正在为自己生火作饭,一种强烈的爱情从心头涌
起,两个人默默地对视许久。杜海慢慢地走近丁小亚
【评析与欣赏】
《都市里的村庄》是一部反映80年代初城市青年生活的影片。影片以深沉、含蓄的笔触深入到上海工人居住区,剖析了普通青年造船工人的日常生活,鞭笞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先进人物遭到冷漠,失足青年不被信任等落后的世俗观念,塑造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当代青年的生动形象,表现出了他们对生活、劳动、爱情的思考和追求。全片艺术结构严谨、凝炼,注意真实地再现生活,是一部具有思想、艺术深度的好影片。
首先,影片在表现工人生活方面,特别是表现新时期当代生活问题上,是有所突破的,给人以新的启示。它从过去电影创作中所习惯采用的先进与保守之争、不同方案之争,或者是图解政策的老路上跳出来,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即反映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碰到的各式各样的复杂的人物,以及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先进人物在周围习惯势力的包围中感到一种孤独,后进人物要摆脱后进往前走,也要克服某些习惯势力的影响。影片所反映的生活,不像是用一个框框去套生活的某一段,而是用两个具体的、可以看到他们心灵深处的丰富色彩的人物,使人们感受到,生活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各种阻力,都要同习惯势力进行斗争。影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镜头伸向我们社会生活的深部和基础部分,揭示了生活本身带有根本性质的社会风气。先进、模范人物遭冷遇,失足过的青年得不到信任,待业青年搞个体经营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这在当时的生活中是常见的,人们好像习以为常,而影片《都市里的村庄》通过对主人公丁小亚和杜海两个人物的刻划和描写,使他们在现实面前不消沉,不气馁,而是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周围群众的世俗偏见和误解,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这种在反映真实的社会冲突前提之下描写的真实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会给观众以感染,给青年以教益的。
其次,影片在艺术表现上,在新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上,在电影结构和叙述方式上,都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镜头拍得朴实、自然,很美;一些语言含有哲理性,给人以启迪;几位主要演员也较好地完成了创作任务。影片没有停留在先进人物受孤立,失足青年受冷遇的表层矛盾上,而是力求透过都市和“村庄”(棚户区)广阔生活情景的展现,开掘更为深邃的意境,使立意放射开去,让人们不仅看到四化建设中一盏盏熠熠闪光的灯,而且让人们警惕会将灯吹灭的形形色色的风。影片极力追求银幕上的真实感,它把表演、摄影、美术、音乐、服装等艺术部门的创作,都统一在导演的整体意图中,以环境和背景的真实,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唤起观众心理上的真实,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为了体现生活本身的真实感,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方式,使观众不再被所谓“起、承、转、合”一环套一环的“戏剧感”封闭起来,而采用了电影化“板块式”结构方式,将影片中的婚礼、掰手腕、高吊救人、丁小亚与舒朗的谈话、坐出租车上班、船台事故、医院的探访、火场等场面视为一个个“板块”,处理得扎实细微,展示出人物的性格,而连接这些“板块”的部分,则处理得淡雅、抒情。使全片张弛有度,既充满了故事性,又很生活化。影片的编导在人物的对话中,很注意语言的喜剧效果。如陈金根给舒秀云介绍对象,对象说:“那么大的脸,亲一天也亲不完”,引起轰堂大笑。这种超出常情常理的语言,要比双
方互不满意和羞怯要生动得多。再如丁小亚在公园的游船上拒绝舒朗的求爱一场戏,丁小亚是工人,舒朗是知识分子,她自觉合不来,所以她对他说:“我必须仰起脸才能看清你,这样太累了”从这句含蓄、朴实带有人生哲理韵味的话里,也透出了丁小亚性格的另一面。
当我们看完影片之后,却不能用一个浅显的概念来说明它的主题,甚至很难说出一个传统的、戏剧性的故事。但它是明朗的,同时又是含蓄的。它给了观众这么多触及人们心灵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主题是多义的。但是它需要观众自己去感悟,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让观众参与创作。不像以往的不少影片,不相信观众,把一切一切都说得清清楚楚,甚至还要加许多画外音来告诉他们才行。这一点应该说是这部影片最可贵的探索。
由于这部影片把镜头推向了复杂的、多层次的生活,而不是戏剧性的,把它要表现的人物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冲突中分离出来,因而可能不够完美,可能有缺点,可能会不被一些观众接受。所以影片放映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这部影片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如上所述,认为是一部生活气息浓郁,艺术上有创新的好影片;另一种意见则是否定的,认为影片脱离生活实际,那些真正担当起先进称号的同志,是不会无端地遭人非难的;影片硬把劳模丁小亚和工读生杜海凑在一起,是拼凑出来的爱情,他们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冲突毫无秩序地涌上镜头,使人如入迷宫,这种表现形式违背了我国民族的艺术欣赏习惯等等。
一部影片出来,能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和争议,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观众的艺术鉴赏水平在提高以及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关怀和殷切期望;另一方面也说明这部影片有创新,有探索,有值得争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焦思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