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彩色片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乔雪竹
导演:于彦夫
摄影:王吉顺
张圆
演员:李羚(饰常琳)宋晓英(饰刘春桦)
【故事梗概】
16号病房,住着三个青年女病号:待业知青常琳和桑青青,大学生田进军。桑青青一心想着看好病,尽快与男朋友结婚,田进军则想当作家,写一个精神不死的故事。
这一天,16号病房又来了一个病号——女知青刘春桦。4个女病号检查完身体,医生暗示一直候在门口的刘春桦丈夫陈仲男,刘春桦的病没有希望了,刘春桦似乎对自己的病情缺少必要的认识,陈仲男强抑悲痛,尽量给妻子以欢乐。
常琳不相信自己的病会好转,春桦则每天充满爱怜地目送仲男去睡澡堂子。他是当年的知青模范,永远留在那片插下种子就会长出米来的土地上。他不愿意片刻离开一起由苦难中走出的妻子,晚上并没有花钱住澡堂子,而是坐在医院外面的长椅上,陪伴着16号病房的灯火明灭。
病友们并不理解常琳的苦闷与孤寂,刘春桦认为那是一种理想破灭后的苦闷。因为她也有过理想破灭的时候。她曾经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但因种种原因理想没有实现,后来仲男来信邀她到乡下去教那群穷孩子,她去了,生活在大自然和孩子之间。后来她和仲男结为伴侣,他发誓:一定让春桦一辈子快快活活
女病友们被春桦的故事触动了,常琳也若有所思,她开始羡慕春桦的幸福与欢乐,但她还是丢不掉心中的忧郁,这一天夜里,她潜入值班室,找到自己的病历,证实了谁也没骗她,她的病的确很轻很轻。但她同时也发现到春桦的病是肺癌晚期,无药可救
常琳被深深地触动了,她痛哭着跑到医院的树林中,她陪着睡在露天的仲男哭泣,她觉得应该为这一对好人操心,应该关心别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春桦由护士的对话中证实了自己的病情,春桦告诉常琳,她对病患有预感,她知道仲男是强颜欢笑,安慰她
病势沉重的春桦要仲男推着她去医院外面林中看红叶,她的女儿妞妞从雪松后跑过来见妈妈,春桦向女儿问起乡下的学生,她希望田进军将来能为孩子们寄几本书。她告诉女儿爸爸的烟叶晾在板棚里
刘春桦逝去了,陈仲男领着女儿返回乡下,常琳随他来到乡下,像当年的刘春桦那样敲响了为学生上课的大钟。
【评析与欣赏】
影片《16号病房》在1983年的中国大陆电影评奖中,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宋晓英因饰演女主人公刘春桦而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16号病房》具有“散文”的特点,那就是影片的戏剧冲突比较淡,注意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注意用环境气氛反映人物内心情绪,富于文学性的内心独白,和朴实淡雅的格调。
《16号病房》诞生于1983年,正是中华民族经历“十年浩劫”后重新寻找信仰的时候。影片描写了同住在一个病房中的4名女知青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常琳在十年浩劫中和千千万万个青年人一样有过狂热也有过迷惘。当狂热过后,迷梦醒来,她面对的是后母的冷漠,青春的逝去,和疾病的困扰。本来,在4个病友中她的病几乎是最轻的,但由于心理负担太重,过份敏感又对人生失去信心,别人的一颦一笑,正常的生老病死都会对她的情绪产生强烈震憾,对她的心理造成意外冲击,由生活的绝望而造成疾病的绝望,她已经偷着存了许多安眠药,准备提前告别这个在她看来冷酷、庸俗的人生了。桑青青的病并不重,她不为自己的病担心,喜欢用扑克牌给别人算命,却算不准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找到一个心上人,她唯一关心的事就是尽快出院,尽快找到一个男朋友;“作家”田进军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病,她有理想,她的理想是对一个古墓进行考察,以古人为模特写一个“精神不死”的故事。乡村女教师刘春桦最后来到这个病房,她是4人中疾病最重者,她的肺癌已到了晚期,无可救药。医院考虑到病人的心理,暂时没有把她转到危重病房,她的丈夫、一个生产认真,自称农村老二哥的汉子知道妻子的病情,但因为他发过誓,即使不能让妻子一生幸福,也要让妻子一生快活。所以他向妻子隐瞒了病情,每天强颜欢笑,甘做小丑,晚上则整夜坐在医院外面的长椅上,望着16号病房的灯火明灭。
16号病房的前三个病友都瞧不起刚来的刘春桦,也瞧不起土头土脑的农村“老二哥”,但是很快他们就感到了刘春桦的顽强的生命活力和顽强的生存意志,即使在行将告别人世,并且她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的情况下,她仍然执著于生活,执著于未竟的事业。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意志,在16号病房中自然像一团火,烛照着每个人的心灵,驱赶着他们心中的阴影。刘春桦最后去了,桑青青丢掉了扑克牌,要做一点实际事,田进军从古墓转向现实生活,常琳则随“老二哥”返回家乡,在那儿,她顶替刘春桦鼓响了学生上课的钟声
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精神不死”的故事,颇带有一点哲学思辨的色彩。刘春桦的身上更多地闪现着传统人格的光彩(影片诞生的那个时代,人们还是更多地向传统中搜寻抵御理想破灭的精神支柱的),她安贫乐道,做为一个青年学生,在当教师的理想破灭后,她被一个扎根农村的男知青“骗”到农村做了那里的小学教师,后来又被“骗”和他结为夫妻,生了孩子,生活的磨难使她过早地患了绝症,但她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使同室病友特别是常琳恢复了生的信心,投入美好的人生。她无怨无悔,执着热烈的人生态度,都表现出这个像遍布中国大地的小草一样平凡女性的独特光彩。影片更多地表现了她对命运的顺从,她的安贫乐道,而不是对命运的反抗。顺从命运,认识到命运的不公和反抗命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意识,影片表现的是第一层次,人需要一种执著,这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应该有一点精神,无论伟大与平凡,高贵与卑贱,人没有精神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当然,那执著应不成为进取的羁绊。
影片在表现这种人生哲学,表现这种思索时,采取了散文化的形式,很有文学性。影片没有表现几个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是表现不同性格之间
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重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这方面常琳的独白运用得比较得体,既起到了叙事的作用又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使观众有如在读一篇娓娓动听的散文。
影片在表现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春桦与丈夫的关系,常琳与异母兄弟的关系,田进军与桑青青的关系时,都像流水一样自然、顺畅,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人为的强化,没有强烈的外在动作,创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意蕴,一种散文化的意蕴,当然也有诗的因素。例如:田进军等人躺在刻有“精神不灭”的巨石上;常琳等人看着死去的病人被推进太平间时,画面上响起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头几小节的音符就很有张力,敲击着人物的心灵,也敲击着观众的心灵。古往今来,多少人:学者、哲人、凡人,都在思索着人生的根本问题——生与死的关系,都始终悟不透其中的奥妙,这实在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影片注意声画结合,注意用环境、气氛反映人物内心情绪,注意抒情与叙事的结合,光线、声响都很讲究,创造了很好的意境。
例如,每当常琳感到死的威胁时,创作者就常把她的脸部置于阴影部位,表现出她心理的压抑,特别是她无意中发现刘春桦患了绝症的这场戏,更在一个没有灯光的暗室中展开。而在表现田进军和桑青青在场的整个病房时,画面的光线则常常是明朗、柔和、清新的,这就形成一种对比,阴暗与明快对比,压抑与欢乐对比,以烘托人物心理情绪。
这部影片的表演也很有光彩,李玲饰演的常琳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把握住一种忧郁的情绪,在表现这个内心活动十分复杂的艺术形象时,她没有凭外部形体动作,而主要靠一双充满忧郁的眼睛传达人物内心活动,焦虑、绝望、痛苦、哀伤——影片反映了生与死这样重大的问题,却很少见到哭哭泣泣,大喜大悲,而更注意心理的冲击,堪称大手笔!
宋晓英饰演的刘春桦也别有特色,宋晓英1974年在长影拍摄的《金光大道》中饰演二林媳妇钱彩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又在《萨里玛柯》、《大河奔流》、《丫丫》、《若难的心》、《刑场上的婚礼》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79年曾获文化部全国优秀青年创作奖。
在《16号病房》中,她以朴实、松弛、亲切的表演塑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刘春桦。她的表演含蓄细腻,在表现与丈夫的深厚感情,表现与亲人的决别,表现初听到自己病情,和表现在病友面前的自尊时,她都做到了有节制的表演,不温不火。表现一个有着大起大落命运的角色,却不靠大起大落的外部形体动作,而体现出心灵的魅力,实在难得,她获得本届“金鸡奖”的最佳女配角奖是名至实归。
《16号病房》完成于《自有后来人》、《创业》之后,和《勿忘我》、《黄山来的姑娘》一起形成于彦夫的“三部曲”式创作现象。三部影片都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和前期作品相比,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挖掘主题,揭示平常人的心态。着重人物内心的表现,揭示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在艺术手法上,于彦夫更注意以细腻、含蓄的叙述形成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体现出艺术家较深厚的艺术素养。这种变化反映出创作者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由绚烂归于平淡的成熟,这在当时的长影是独树一帜的。
(春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