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发生的故事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83年彩色片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万捷乔迈

导演:张辉

摄影:刘永臻

演员:王润身(饰梁财)石荣(饰梁秀贞)林强(饰韩喜柱)

【故事梗概】

二中全会之后的东北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要分成两个作业组,一个组挑头的是青年农民韩喜柱,一个组挑头的是老庄稼把式“老蔫儿”,由这两个人挑选各自的组员,挑来挑去只剩下了党员和老弱妇女没人要了,孤单地坐在炕上。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党员的心,这几年他们有的当起了老太爷,有的搞惯了阶级斗争,有的只想着个人发财,都忘记了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脱离群众,成了群众的负担。他们在震惊中猛醒,决心成立一个“党组”由老党员梁财挑头,干出样子来。

但是,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先是因为分组,女党员秀贞受父亲梁财的影响与男朋友喜柱出现感情危机,接着是一些人对党组的讽刺挖苦,广林断了他们的水路,眼瞅着党组的水田浇不上水,魏福祥与广林打在一起,在党小组会上,他认为这就是阶级斗争!绰号“老农会”的老党员启发大家认真想想这件事,最后梁财决定因为今年水少,党组让水,他同时告诉秀贞不要和喜柱讴气,做为一个党员应该主动帮助同志。党组让水的行动受到大家称赞,庄稼施肥期间,其他两个组都没有买到化肥,只有党组弄到3吨,梁财和老农会决定3个组平分,但大家想不通,魏福祥更要退组,老农会说:党员就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就不叫共产党,那是国民党!

梁财在部队的儿子又给他汇款来了,这一次他没有用钱打酒喝,而是给老蔫组垫上了化肥款,老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公社李书记特地拿来一瓶酒为梁财开戒,喜柱也向秀贞交来入党申请书,老蔫找到老相好的、党组的冷二嫂透露了入党心愿,冷二嫂告诉他:当党员就得吃亏、吃苦、好事想着大伙老蔫点点头,他说:等秋天,丰收了就办咱俩的事

金色的秋天到了,3个组的庄稼一片大丰收,分红之后,人们发现喜柱组分得最多,老蔫组次之,党组最少,人们从事实中看出党员的大公无私,他们抢着要党组的同志上自己的生产组,他们争着请梁财和李发春做自己的组长。只有魏福祥被开除了党籍,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很不是滋味儿。

喜柱说:春天分组时,我们这发生了一点不该发生的事,现在大家要求变一变

人们都被喜柱的真挚感动了,秀贞与他合好如初;冷二嫂与老蔫终于走到一起。老农会热泪盈眶走入满天礼花之中,党又有希望了。

【评析与欣赏】

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改编于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影片放映时
获得“轰动”的社会效应,形成由党的宣传部门发文件,组织观看的为中国社会特有的影片观摩热。该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四届金鸡奖的特别奖和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集中国大陆电影“三大奖”于一身。

《不该发生的故事》因为题材的关系,在当时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之于社会因素。

《不该发生的故事》创作于1983年,当时正是中国社会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之后,整个社会由恶梦中醒来,逐渐发生变革,旧的价值观逐渐被突破,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形成。共产党做为一个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执政党在夺取政权数十年之后历经天灾人祸、错误与教训之后,面临着如何率领全民族由恶梦中醒来,走向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责任,面临着十分紧迫的矛盾和急需正视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影下,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曾出过对中国正统思想的所谓“信仰危机”问题。正是这样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应运而生,在原报告文学热之后又一次形成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造成一种影片观赏热潮。作品适应了社会的政治要求,具有较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社会也给予它应有的肯定和热情的回报。

这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但是,《不该发生的故事》的成功,不只因为社会原因,影片在艺术上仍有值得称道之处。

导演张辉对北方农村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本片从演员的选择、确定,到服装道具设计及生活场景都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关东味儿很足,使人感到真实、生动、朴实。

此外,导演也善于发挥戏剧美学的特点,善于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使这个改编于报告文学的影片,既有一种纪实的意味又不乏浓郁的戏剧冲突,火爆、耐看。例如,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现任党小组长的梁财,在生产队划分作业组时,深信以自己“老革命”的身份被结合,甚至担任作业组领导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结果,实际挑选组员时,两个作业组都没有要他,这种落选,使他处于极其尴尬的地步,使他处于意外与震惊之中,这样处理戏剧冲突为凸现人物性格创造了很好的基础。再例如,梁财的女儿梁秀贞和第一作业组的组长韩喜柱是一对恋人,并达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但韩喜柱被群众推为作业组长后因为梁秀贞是党员,而“秉公”没有吸收恋人加入自己的作业组,但他又觉得这样做在感情上说不过去,于是急中生智,提出用“抓阄”的方法决定梁秀贞的取舍,结果好心不得好报,梁秀贞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两人的感情出现危机。待党员作业组成立后,两人又成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梁秀贞在父亲的引导下,发挥党员作用,热情帮助喜柱和另一个作业组解决困难,党员的威信得到提高,重新获得群众信任,两人的情感纠纷也得到解决,和好如初。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两人的性格逐渐凸现出来,生动、形象,颇具光彩。还有最后被开除党籍的魏福祥,他在群众中本来就威信极低,又因争水而与群众挥起老拳,事后还认为“这要不是阶级斗争,就没有阶级斗争了”。创作者把这样一个人物置于特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性格,体现出一种理性的错位,一种机智,使这个比较严肃的题材焕发出幽默的光彩,具有浓厚的,独特的文化意识。

本片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导演较好地运用了表演的元素,通常情况
下,由于我们习惯于电影欣赏中的“影戏观念”,总把演员的表演归结于演员个人的因素,并以此为准则来评价一个演员的优劣,是否“有戏”等等。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在现代电影中,表演常常脱离了演员的个人因素,而越来越成为导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会使用演员的导演,不存在“没有戏”的演员。《不该发生的故事》中的演员既有从事表演艺术数十年的老演员,也有根本就没有从事过电影表演的人,既有专门从事电影表演的专家,也有根本就没有演过电影,只从事过戏剧(曲)表演的演员,导演张辉在这样的条件下,注意充分发挥每人的特长,扬长避短,使整出戏在表演上珠联壁合,相映生辉,体现出较高的艺术素质。

导演张辉1952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北影和长影演员剧团任演员,曾在《董存瑞》中饰指导员,在《冰山上的来客》中饰二班长,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是一位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艺术家。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对电影表演做为导演艺术中的一个元素的重要性十分重视!而他在运用这一元素表现自己的总体艺术追求时亦显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不该发生的故事》有一些戏剧性较强的段落,导演在选择演员时注意到了这一点。本片中的老中青男女三代演员至少在外形上,都属于“有戏”的演员,如:王润身、刘廷尧、石荣、吕凉等等,他们首先在外形上就与角色很接近了,电影又是直观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要角色一出场就得到观众认同是很重要的。饰演梁财的王润身在这方面就很有特色。梁财过去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过一些冲击,“文革”后,他住上了新房,参军的儿子每月给他汇款,在当时的中国农村,他属于生活有保障的“小康”阶层。于是他每天提起小酒壶,过起老太爷生活,再不过问群众疾苦,结果,在分组会上,他理所当然地落选了。后来,他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由震惊中觉醒,为恢复自身形象和党的威信,他率领党员和分组遗下的老、弱、病、残群众奋起斗争,以忍辱负重,先人后己的实际行动使人们看到了他焕发出当年做群众好带头人的精神,使人们看到党还有希望,因而在新的一年分组会上,选他担任新的生产组负责人。显然,梁财形象戏的份量很重,在影片中起着推动故事发展,串联人物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导演最终选定老演员王润身饰演这一重要角色,而王润身在本片中的表现亦不负众望。

王润身原为“八一”厂电影演员,曾在《战上海》中饰班长赵永生,在《林海雪原》中饰演杨子荣,是一位有着几十年表演生涯、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表演艺术家。后来调长影,饰演梁财时本人年龄与角色接近,同样到了需要“继续革命”的时候,也是他表演艺术致于巅峰之际。王润身的表演特点是深刻的内心体验与富于戏剧特点的形体动作的有机结合。例如:影片开始,乡邮员给梁财送来儿子的汇款单,王润身为这场戏设计了这样一连串动作:梁财一溜小跑,嘴里一边喊着:“钱来了——”他把这句台词的尾音拖得很长,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得意劲儿。在往汇款单收据上按手戳时,他又设计了一个“习惯性”动作,往手戳上呵了一口气,既生活化又表现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收到汇款单了。

此外,本片中老演员许昌锡饰演的老农会,林强饰演的韩喜柱,石荣饰演的梁秀贞,刘廷尧饰演的魏福祥都很有生活,很有分寸感,也很见光彩。

当然,由于本片为题材所决定,用今天的观点看来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影片中所揭示的问题仍可再深入一些。另外,其中亦有一些因历史而造
成的政策性问题,如被开除党籍的魏福祥形象,在开放搞活的今天,当不成为问题了,更不会因做买卖而遭非议了,似应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用今天的政策去衡量过去的艺术作品。但我们至少由这种题材的创作中总结出一条,艺术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

(春雨)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