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摄制: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肖瑾(执笔)、伍仁
导演:王为一
摄影:阎序中
主要演员:严顺开(饰杜小西)叶苞倍(饰肖梅英)李青(饰杜孟雄)吴媚媚(饰老阿奶)王桂林(饰周明辉)
【故事梗概】
在上海话中,“阿混”的意思就是不好好工作一天尽鬼混。饲料厂青工杜小西是全厂出了名的阿混。尽管全厂统一进行的青工文化考试近在眼前,他还和几个朋友躲在仓库麻包垛上玩扑克牌,被他父亲、厂长杜孟雄发现后,吓得夺路而逃。小西的姐夫、技术员周明辉发明了一种混合饲料,局里发了1千元奖金,厂部按人头均分,明辉只拿到3元5角,阿混也一分不少,他觉得“混”还挺舒服。
在父亲的逼迫下,小西不得不硬着头皮温习功课。他一不准小甥女玲玲看电视,二不让姐姐踩缝纫机,自己却躲在屋里玩蟋蟀逗鸟。他父亲试探小西复习情况,阿混说“想办法混过去”,父亲气得要打,小西摆出武打架势。老阿奶闻声出来护着孙子教训儿子。晚上,小西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突发奇想要去杭州温课读书。老阿奶信以为真还给了路费。小西来到灵隐寺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考试过关;又到西湖游船上看小说,不慎掉进湖中,幸亏农村姑娘肖梅英相救,才免遭灭顶之灾。
小西的文化考试不及格,在考场上表现又不光彩,这刺痛了全家人的心。父亲要他吃完饭就写检讨,他正吃鸡蛋,一时竟给哽住。小西正苦思冥想写“我的检讨”,肖梅英找来,她是郊区养鸡专业户,听说饲料厂试制成新饲料的消息,就来请小西帮忙,她以为小西是技术员。小西在厂里混得不自在,听肖梅英介绍乡下到处都有蟋蟀,便立即欣然应允肖的要求,还急切地说明天就去,言罢撕掉“检讨”。
到了肖家,人家招待非常热情。小西对肖梅英父亲表示,愿意到农村插队锻炼、帮梅英养鸡。在鸡场,肖梅英让小西用新饲料喂鸡,小西急中生智,把梅英母亲给他喝的麦乳精、牛奶、蜂王浆等倒在鸡饲料中搅拌、充作混合饲料喂鸡。肖家把小西当作女婿的主要候选人,杜孟雄得知反复解释,肖父还以为他不想让儿子当农民的女婿。
广播站同志请小西谈谈为什么要下决心和农民结合,小西说因为只有这条路了;阿芳请他谈饲料工业发展史,他却说起四大家族、蟋蟀。众人捧腹大笑,小西十分尴尬。
鸡吃了阿混的饲料全得了滑肠病,肖长根大怒把小西赶了出去,还扬言要到法院告他。小西悔恨交加,时而悲观失望、时而痛哭流涕。站在夜色笼罩的河边竟产生轻生念头。肖梅英追来,批评了他混日子的人生哲学,希望他重新振作。在梅英爱的感召下,小西觉悟了,他决心从头做起,再不混了。
【评析与欣赏】
电影《阿混新传》是由上海曲艺剧团演出的一出滑稽戏改编而成。编导砍掉了无关宗旨的芜杂枝蔓,情节集中,全力去塑造一个被动乱时代耽误已久、“混”成习惯的青年工人杜小西的喜剧艺术形象。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使他痛失教育的良机,到农村广阔天地摸爬滚打了一阵然后又被招工回了城,他一无所长却混得如鱼得水。那个时代社会造就了他,而他也就无愧地点缀着那个时代社会的全部优越性与特色。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与他有着高度和谐温熟已久的世界的一切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他越来越感到陌生了。影片借一个杜小西的形象来涵盖了整个一代人(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几代人,实际上是人人都想在“大锅”里“混”一瓢羹)的生存状态和心态。由于这一形象所寄寓的普遍而丰富的社会内涵,因此,影片上演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不小的轰动效应,成为珠影建厂以来拷贝发行数量最大的一部片子,并荣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影片的情节线自始至终围绕在杜小西一人身上,专心致志地为“阿混”作传。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编导们精心地在他周围设置了一组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杜孟雄,是饲料厂厂长,“阿混”的顶头上司,又是“阿混”的父亲,他可以在厂里雄心勃勃地实施改革大刀阔斧,然而却教子无方,对杜小西的“混”无可奈何,用小西的话说:在家里“我是他的儿子,他是我阿奶的儿子,都是儿子,级别一样。”所以阿奶对“阿混”来讲是奶奶与保护神兼为一身,在家里无论是谁想要为难杜小西得先过阿奶动辄上吊这一关。肖梅英,既是饲料厂的客户,又是小西的恩人加恋人(在不明真象的情况下成为恋人),她是唤起杜小西向善勇气的主要契机。这一组具有双重角色和喜剧色彩的人物关系设置使得影片能够把一切笔力都集中在杜小西身上,从家庭到社会、从事业至爱情全方位地展示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阿混”生存现状的尴尬和性格发展的流程。由于情节线索单纯、冲突集中、节奏明快不拖沓,使得观众不必过多地陷入一种理性的思考,而能迅速从感官上作出情感的反应,在轻松调侃又略带酸涩的笑声中获得“一种人生的镜鉴”(塞万提斯语)。
影片的成功还得力于对“阿混”这个喜剧性格的成功刻划。“阿混”就在我们中间,仿佛是我们的老熟人一样。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编导首先把他还原为生活中的人,表现其性格的多方面因素,使之交织成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他身上存在一些较明显的缺点:旷工打牌、考试作弊、无知无能、好吃懒做、玩耍成习、娇生惯养、不思上进、得混且混但他也有值得肯定的优点:本质不坏、心地善良、似乎见义勇为、不沾烟酒赌、不闹事这种优劣秉性共存的青年更具一种普遍性,给观众以熟悉亲切的感受,缩小了审美的心理距离而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同时,编导深入挖掘这一性格与周围世界不协调不合拍的喜剧性因素。影片一开始便以一个十分寻常的平行蒙太奇来表现这个人物与环境的极端不协调:厂长杜孟雄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宣布要引进电子新工艺,决定对青年工人进行文化技术考核,情绪激昂慷慨陈词;杜小西却根本没去开会而躲在仓库里忙着打扑克,脸上贴满了纸条,于是一个“混混”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了。他不光在厂里混,在家里也照混不误:为反击姐姐的诘难他理直气壮甩出的工资袋,也只有区区5元钱,营造出极强的喜剧效果,令人捧腹开怀。“笑”从何而来?笑来自不协调的矛盾,这既是人与环境的外在矛盾冲突的设置,也是来自人自身内在的不统一与不和谐。阿混美其名曰去杭州温课读书,老阿奶信以为真地又是赞助(给30元钱)
又是补品地把他送出了门,还满怀同情地喃喃自语:“唉,考试,考试,搞得孩子多可怜”;而杜小西却在西湖上玩得不亦乐乎。这来自于人本身的外在行为与内在本质之间的矛盾的喜剧气氛,随着阿混人物性格的显现发展而越来越浓了。他以饲料厂工人的身份和热心助人的承诺赢得农村姑娘肖梅英的好感,杜小西也想在姑娘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于是,喜剧便随之产生了:明明是自己装错了料出了次品正受王师傅的批评,在他那儿却成了“送错料出次品,我正在跟他(指王)谈”;明明是因他善于“混”吃“大锅饭”被人戏称为“阿混”,他却解释说“是因为我的工作就是把各种饲料混合起来”的缘故;明明是腹中空空却要装出博学多才的样子。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丑只有到了它不安其位,要显出自己不是丑的时候,才是荒唐的”,“只有到了丑强把自己装成美的时候这才是滑稽的”。当小西给农村青年做讲座时,那张口结舌吞吞吐吐的样,使这一形象充分显示出其“荒唐”与“滑稽”而焕发出喜剧的光彩,令观众不由得发出善意的笑声。
只是这笑声也是一种含泪的笑、苦涩的笑、引人深思的笑。显然,阿混是被耽误的一代,实际上那场革命运动何只耽误了一代人?!他自己就曾痛心疾首又巧言相辩地说:“在‘文化大革命’中白白浪费了十年,唉!‘四人帮’害人,晚了!晚了!”尤其在时代变化的面前,他无法再混,使得他的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人们看着他成为百无一用的废料,不由产生他父亲姐姐那样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而当小西应考颠三倒四、出尽洋相时,令人喷饭;当他考场败北,全家人为之唉声叹气、痛苦压抑时,观众心头也顿时怀上那一份沉重。影片编导在这一悲剧性命运中努力开掘出其内蕴的喜剧因素,在结尾时,杜小西“投河自杀”一场戏尤能体现编导这一美学的刻意追求。四处碰壁日子混不下去了的小西,觉得无脸见人无路可走,便想一死了之,服毒失败又去投水,恰在此时,岸边草丛传来一阵蟋蟀声,引起他的注意,又出人意外地转回岸上忘情的扑到草间寻找蟋蟀。这一悲喜因素的融合,使人在可气可叹可笑之余,不禁又陷入沉思之中,对他寄予深切的同情。这也使影片的美学情调骤然丰富了许多。
由于《阿混新传》是脱胎于舞台剧(舞台剧更多的时候是靠情节、性格和语言、噱头来制造喜剧性),文学基础好,对白语言经过舞台演出的锤炼而显得机智简练讥诮富于喜剧感,尤其是小西的语言,虽不是字字珠玑,却也极其简省地活画出他那玩世不恭得混且混的性格内涵。他姐夫搞发明,局里发奖金一千元,但厂里却没有奖勤罚懒,而是按制度每人3元5角,杜小西听了欢呼雀跃,还鼓励姐夫,我希望你以后多搞几次工艺改革啊!”姐姐对此大为不满,小西还振振有辞“功劳应该归于人民”。尤其在“混”字上编导做足了文章。在自己喜欢的姑娘肖梅英的谦虚请教下,杜小西忍不住装模作样侃侃而谈:“关于混合饲料关于混合饲料它的性质就是用各种饲料混起来,它的关键在于‘混’,这个‘混’呢混”肖梅英诧异:“小西同志,怎么老是‘混’啊?!”小西(掩饰地)“因为这‘混’字很关键,混得好就能混下去;混僵了,就麻烦了。”梅英(关切地)“那现在你混得怎么样呢?”小西(感慨地)“混不下去啊。”在这里两人虽都在说“混”,但各自的语义都相差甚远毫不搭界。这段对话由于既具有显示了人物喜剧性格的卓越功能,又利用“混”的多音特点而营造出浓郁的喜剧气氛,令人忍俊不禁,并成为影片中最为精彩的对话段落。
(方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