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84年彩色遮幅式故事片

摄制:广西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子良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美术:何群

作曲:赵季平

主演:王学忻(饰顾青)薛白(饰翠巧)谭托(饰父亲)刘强(饰憨憨)

【故事梗概】

1939年的陕北黄土高原。高亢的唢呐声响彻云霄,细乐的伴奏,加上看热闹人们的喧闹声,给山村里的一场婚礼带来了极为热烈喜庆的气氛。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头披红盖头的新娘被引出轿来,新郎也被人们按倒桌前这一看似热闹非凡的婚礼,却掩藏着种种不幸。当翠巧发现新郎只是一个年仅13岁的娃子时,眼里溢满了泪水,神情异常忧郁和愤懑,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干部顾青参加了婚礼,细心而好奇地倾听、记录穷汉们唱的酸曲。

当晚,顾青被送到村里最穷的老汉家住宿,碰巧又遇见了翠巧。翠巧是老汉的女儿,有一副好嗓子,被誉为山区民歌手。她还有一个叫憨憨的弟弟,一家3口人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顾青的到来,打破了老汉家平静而和谐的生活,顾青从白天看到的女孩子出嫁讲起,谈到延安妇女们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变化。这一切令翠巧十分神往,扣击着她的心弦。翠巧也配过“娃娃亲”,她不愿意这门父辈人订下的婚事,想向自己不幸的命运挑战。然而,这个在穷山沟里长大的苦女子,无力冲破封建思想势力的罗网,只好借歌排忧解愁。平时,她边纺线,边轻轻地唱起民歌。歌声是翠巧心灵的震颤,其中有呐喊,也有抗争;有痛苦,也有欢乐。

顾青与老汉家一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全家人的好感,他们把顾青当作自己的亲人。顾青教姐弟俩唱起了新歌,使翠巧和憨憨的心里发生了变化,眼前仿佛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不幸的是,媒婆来到了翠巧家,老汉逼着自己的女儿4月出嫁。看着那红得耀眼的新嫁衣,翠巧笑得又苦又心酸,她体谅父亲的难处,更想以自己的出嫁成全憨憨的婚事,但她心中还有更多的追求

顾青要走了,翠巧把到了嘴边的心里话又咽了回去。老汉唱了苍凉、悲楚的酸曲;憨憨沿着土坡送了一程又一程;土崖边,翠巧准备和顾青一起去延安,并用歌声抒发自己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因为需要上级批准,顾青没有带翠巧走,答应4月份来接她

4月到了,顾青却没有来。翠巧被迫出嫁,并在新婚之夜逃回了娘家。她告别亲人,决心去寻找新的生活。但在东渡黄河时,被河水吞没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顾青在6月才来到翠巧家,憨憨把姐姐给顾青做的鞋垫交给他,顾青的眼睛湿润了。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干裂,成千上万的庄稼汉光着脊背,匍匐在地组成
一个向龙王求雨的方阵。老汉唱起令人心碎的“求雨调”,“救万民”的呼声,化作强大的声波,回荡在天地之间。

【评析与欣赏】

本片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代表作之一,曾数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很大声誉。

该片以1939年的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山村为背景,艺术地描写了翠巧一家艰难困苦的生活境况,特别是翠巧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以及翠巧在新思想的影响下逐渐觉醒的过程。既反映了旧时代重压下农民的精神负担,又揭示了新生活的信息给他们带来的内心骚动和变化、他们对不平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导演满怀着对黄土地的爱和挚情,给我们展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质朴、善良、坚韧的品格,同时也没有回避他们身上所因袭的落后、愚昧的精神负担。从翠巧爹、翠巧和憨憨3人身上,我们仿佛听见了创作者哀其不幸的深沉叹息,而更多地是对其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礼赞和歌颂。尽管影片毫不隐讳地向我们展示了翠巧爹等人的麻木、愚昧和落后的严酷画面,这一切甚至使人感到一种窒息,但从翠巧身上,我们又分明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一种希望。影片通过八路军文工团员顾青教翠巧姐弟俩唱新歌、翠巧在新婚之夜逃回娘家,准备东渡黄河去寻找新生活以及腰鼓方阵等场景,向我们传递的正是这一信息。导演陈凯歌不愧为大手笔,对影片的总体把握相当成功,可谓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无论是场景选择、画面造型、环境气氛和人物情绪的渲染,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思。他没有把影片处理成一个陕北女娃反抗封建婚姻的蓝花花式的故事,一个催人泪下的落入俗套的爱情悲剧,而是把翠巧一家3口的生活命运和遭际作为切入点,给我们展示了黄土地人民灾难深重的历史,和在这片贫瘠荒漠的黄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善良、质朴而又落后、愚昧的人们中所孕育着的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对光明和自由的强烈向往和深情呼唤,以及蕴藏着的犹如火山爆发之前的巨大力量。它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和性格的深沉、冷峻的回顾和反思,有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和现实意义。导演在艺术手法上,做到了具体和抽象、写实和写意的巧妙有机的结合,产生了水乳交融的效果和境界,给人以联想、思索的空间,其思想内涵犹如黄土地一般广阔、博大而又深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相当出色。无论是在画面构图上,色彩和光的运用上,还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都是比较成功的。摄影师张艺谋运用大量静止的镜头,来表现广阔无垠的黄土高原,特别是大量的俯拍画面,构图饱满而有力度,具有博大、辽阔、苍茫、浑厚的气势,令人感到大地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摄影师满怀着一股创作激情,把自己对黄土高原和人民的深情眷爱,溶进了摄影机的镜头之中。在这部影片中,黄土地已经不仅仅作为一般的环境来表现,而是和人物融为一体。例如有很多黄土高原的大全景、大远景上,一个小小的人影逐渐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或慢慢消失在黄土地的深处。它生动而富有新意地表现了人与土地那种血肉相联、密不可分的关系,用以象征我们民族走过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有力地使主题得到了强化、拓展和升华,给人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在光的运用上,摄影师也别出心裁、如在拍摄黄河水时,摄影师没有表现黄河的滔滔巨浪及其千姿百态,而是特意在阴天拍摄,以去掉一些强烈的
光线,把静静流淌的河水拍得十分安详、厚实而温暖,犹如母亲的稠稠的乳汁,较好地体现或突出强调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或者说摄影师以出色的摄影技巧,与导演一起共同完成了影片的创作构思和风格。再如,拍窑洞时,张艺谋故意拉大了光线的阴暗对比,增强人物造型的立体感和真实性,但又无人为的光线痕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窑洞是窄小而黑暗的,即使是白天,人站在洞口,脸是黑的,背是亮的;到了晚上,油灯照到的地方就亮,背着油灯的地方就黑,一切均是那么自然、真切,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腰鼓”和“求雨”两场戏。那滚动、翻腾的腰鼓方阵拍得气势雄壮,大气磅礴,表现了抗日群众的一股激情,一种精神力量和力度,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摄影师运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摇拍等技巧,生动地表现了那欢腾跳跃的锣鼓场面,一连几十个各种姿态的击鼓动作,上下翻飞,左右奔走,加上惊天动地、响彻云霄的鼓钹声,使人沉醉在豪放、粗犷的感情波涛中,不能自持。黄土高原人们那粗犷奔放豪放的个性和冲破一切羁绊的精神、情绪和力度,尽在其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展示。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力量和象征,尤其是影片把这一场面安排在翠巧从夫家逃回之后,更是匠心独具。它是对翠巧的一种精神感召和激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求雨”一场。那成千上万个人头戴柳条,赤着胳膊,匍匐在苍茫的黄土地上,天空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祈雨者哀吟动地的求雨声,虔诚的目光和盲目、愚昧和神情,都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悸动。特别是用高速摄影3次重复憨憨逆着人流,迎向顾青奔跑、呼唤的动作,和狂热奔跑着的求雨人流所形成的反向运动,有机地溶进了创作者对民族性的理性思考,既有对追求光明精神的热情讴歌,又有对愚昧和盲目思想的深刻反省。这两场戏的拍摄均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虽然失去了现实生活的实感,却产生了一种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效果。

《黄土地》是一首情调独特、韵味悠长的诗,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第四代导演在中国影坛的崛起。

(姜忠亚)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作为故事本事参与叙事

作为故事本事参与叙事   电影叙事即是用电影语言讲故事,叙事即讲故事,而故事需要“故事本事”,所谓本事即本文故事材料对象的原始事件,可以使现实中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推论出的作为本文故事的背景和依托的虚..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