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彩色故事片
摄制:峨眉电影制片厂
编剧:梁沪生罗华俊
导演:从连文
摄影:李尔康
主要演员:朱旭(饰司马寿仙)葛建军(饰牛三)孙才华(饰卓寡妇)任伟民(饰何赖子)
【故事梗概】
司马寿仙的小说《小巷名流》就要发表了。省里来的高编辑与他商量修改意见,这不禁又使司马寿仙的脑海里浮现出那动乱年代的一幕幕往事在川西某县城有一条古井小巷,这里住着人称司马二哥的花圈店老板司马寿仙和唱过戏、当过姨太太,现靠卖旧衣物为生的卓寡妇及以杀狗为生的
牛三。他们原本都互不来往,甚至还嗤之以鼻。可是,“文革”中“一打三反”运动开始后,司马寿仙因卖花圈传播封建迷信、牛三因酗酒闹事妨碍游行队伍、卓寡妇因“风化”问题,都被召集到学习班交代“罪行”。经过一段时间,最后只剩下他们3个。司马寿仙想点子假装痛骂自己,“以柔克刚”;牛三却满不在乎,硬顶硬抗;卓寡妇被学习班头头何赖子百般刁难,走头无路,只能以泪洗面。司马寿仙一面劝慰卓寡妇,一面出点子,为卓寡妇胡编了一份“嫖客名单”,上面有县革委会王主任的大名。王主任得知后大发雷霆。而牛三则作证说是何赖子让编的,气得何赖子对牛三大打出手,但何赖子还是被撤了职。他们3人也被宣布学习班“毕业”了。
但是,厄运总是跟着他们。他们的个体店铺都被当作资本主义抄封了。司马寿仙只得去卖老鼠药,卓寡妇只好去拾桔子皮。一些流氓对卓氏母女非礼,司马寿仙挺身“文攻”,文攻不成就找来牛三“武卫”,把那些小流氓都吓跑了。卓寡妇对牛三非常感激,于是与司马寿仙商议将女儿丁香嫁给牛三。丁香也喜欢牛三的憨厚正直。
有一天,俊俏的丁香哼着“红灯记”铁梅的唱段,被县川剧团导演发现,想要她演“铁梅”,参加地区样板戏汇演。丁香喜出望外。县革委会王主任亲自面试并录取了她。正在一家人高兴之时,司马寿仙却带来了王主任的意思,就是要以丁香做他的儿媳妇为条件。怎么办?情急之下,司马寿仙想出了一个“先斩后奏”,两全其美的“锦囊妙计”:让丁香同牛三先偷偷结婚,一来牛三可以放心,二来丁香也能当上演员。事后如果王主任提亲,木已成舟,他也毫无办法。然而圆房之夜,牛三走了,到河南去找被他打跑的老婆去了。
丁香演铁梅博得如雷的掌声,然而,她刚卸下妆时,就被王主任父子糟蹋了。卓寡妇受了刺激,住进了疯人院。
10年过去了,小城面貌已焕然一新。高编辑和司马寿仙在文君古井旁徘徊,感慨万千。恰在这时,遇上了何赖子,他摇身一变,现在是某公司的经理
【评析与欣赏】
反映10年动乱这一场极其惨重的悲剧的影片已很多,但那些影片中受害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高级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即所谓“名流”。然而十年浩劫中受苦受难的并非只是“名流”,生活在底层的许许多多的小人物也是劫运难逃的。《小巷名流》就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真实地描画了一群小人物。我们看到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些三教九流的普通人。司马寿仙是个卖花圈的,卓寡妇是个卖旧衣服的,而牛三则是个杀狗的屠夫。算起来都不过是些“市井小民”,十足的小人物。若要称为“名流”,就得冠以“小巷”这个限制词,否则就不属实。然而,一冠上“小巷”,名流还算什么名流呢?这里用的是反语,正说明了这些人物社会地位的低下卑微。至于影片中的何赖子、王主任之流,虽然在小镇上称王称霸,为非作歹,但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七品知县的官大,他们只不过是另一类小人物。影片从宏观着眼,微观落笔,通过再现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命运,展现出时代色彩和历史氛围。对这些小人物,影片表现了他们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也表现了他们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而且揭示了他们各自的结局,有的脱胎换骨,有的依然故我,有的身败名裂,有的钻营至今,就拿那个昔日欺凌卓寡妇的造反司令何赖子为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竟摇身一变,当上了某公司的经理。这不禁令人为这时代变迁带来的泥沙俱下而感到震惊,同时也引人深思。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解剖出多种多样的人生,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影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特别是司马寿仙、牛三、卓寡妇母女等,影片把他们复杂的世态心理呈现在历史的风浪之中,写出了他们的善良、质朴、纯洁、智慧正直,也写出了他们的愚昧、消极、软弱、自私、他们的表里不一、惊恐挣扎。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同恶势力进行着生存的抗争。塑造得最丰满、最有深度的是司马寿仙。在影片中他的形象活像下层人中的军师、商店中的小文书,瘦瘦的脸上长着厚嘴,惊恐不安的眼睛藏在一副多圈的眼镜后面。这个人物表面很迂腐、笨拙,其实很精明,常爱耍点小聪明,出些“歪打正着”的馊点子。但他又胆小怕事,处处谨小慎微。他的处世信条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却自诩为“以柔克刚”。如他为了能在学习班早日“毕业”,就慷慨激昂地痛斥和咒骂自己是“为多卖几个花圈发死人财”,是“王八乌龟吃煤炭,心黑透了”。他将自己的信条用富于“哲理”的语言劝导受尽威逼和侮辱的卓寡妇,同时他又帮助寡妇编了个“嫖客名单”,巧妙地利用县革命会王主任与何赖子之间的矛盾,略施小计,将何搞倒,他们也“毕业”了。但当他看到牛三被打时,生怕暴露自己,一再申明与此无关。在对丁香的悲剧上,更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性格。他先是平心静气地权衡利弊,顺水推舟地撮合丁香与牛三的婚事,后来又侃侃论述进剧团演铁梅对改变个人、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巨大作用;而当丁香处于要么当王主任的儿媳,就可以当演员,要么跟牛三,就进不了剧团的处境时,司马二哥感到为难了。但他的处世信条又使他顿开茅塞,想出所谓一举两得的“妙计”。然而,他的妙计反而对丁香的悲剧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当然,司马寿仙的心地是善良的,这就更揭示了悲剧的深重。这不禁使人想到,对于那个时代的悲剧,我们是否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呢?普通人身上陈腐的社会心理,在特定时期会变得那么沉重和有害,以致成为捆绑我们的绳索。从影片看,司马寿仙已用小说对自我进行了解剖。这使影片更具有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影片中牛三是一个面恶心善的人。他满脸络腮胡子,喜爱喝酒,又是个屠夫,但他正直、见义勇为。学习班“对质”一场,他保住了
卓寡妇这个软弱的女人,击垮了不可一世的何赖子;而“逃亲”一场则显示了他很讲道义,具有传统美德,有点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卓丁香本是个天真、柔顺、多情、腼腆的姑娘,然而在影片临尾再出现时,却几乎成了个粗俗不堪的街头泼妇。当女儿告诉她有人抢皮球时,她说:“谁欺负你,就骂,就打,就喊!这年头谁怕谁?!”这的确令人痛心,但细想一下丁香的不幸遭遇,就不会奇怪她的性格为什么会如此扭曲,这不正是一个被污辱被损害的灵魂对那个时代的愤怒控诉吗?总之影片中这些人物的各种性格令人可惊、可叹、可怜、可悲、可敬,反映出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的积弊。影片不是为了写人而写人,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生,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影片中还有个胖胖的高风编辑。他虽然不是小巷人物,而是作者用以结构全片情节的一个支点。但在影片中,他那套用来“指导”司马寿仙的“三突出”、“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却被生活本身发展的逻辑所嘲弄,这也是颇令人深思的。
《小巷名流》不是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娓娓动听的故事吸引人,而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连续的社会讽刺画。影片充分运用了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妙趣横生,又鞭辟入里,从可笑的事物中揭示出可悲的实质,使人于捧腹大笑之中审视历史、认识现实,去体味蕴含其中的哲理,从而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味。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戏:司马寿仙的儿子小仙到牛棚给父亲送饭,看见僵硬地躺在床上的司马寿仙,以为他死了,抱住他就大哭起来,司马寿仙却猛地坐了起来,说:“哭什么?没有阶级立场就是我真死了,你也要咬住牙。你要狠狠地批,狠狠地骂,同老子划清界线。”说完躺下,要小仙再来一次。这里使用了反语,反话正说,正话反说,正反之间差异,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令人忍俊不禁,以至捧腹大笑,却又令人悲从心来,使人看到那个年头,人的善良的灵魂被扭曲,正常的情感被践踏,真是满目荒唐,满腔辛酸。又如影片中司马寿仙卖老鼠药的几个镜头也是颇有深意的。在那个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卖老鼠药也要考虑路线问题,于是司马寿仙就在招牌上写了一副绝妙的对联:“除‘四害’,继续革命,灭老鼠,再立新功。”这与前面造反派将“夫妻肺片”、“赖汤圆”改为“革命肺片”、“向阳汤元”一样,似乎一打上革命的招牌就可以畅行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而当司马寿仙竭力推销老鼠药时一位老农苦笑着说:“不瞒你老哥,我家老鼠都饿得爬不动了。”这是多么辛辣的嘲讽,多么犀利无情地批判!短短一句话,就入木三分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胡搞运动、民不聊生的状况。其实可笑之处,正是可悲之处。人们会在大笑中猛然收住,回想起当年自己视为神圣的东西原来是这么一些笑料。
许多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影片在风格上是严峻而悲怆、沉郁而哀惋的。而《小巷名流》这部影片却是在喜剧的形式中蕴含着悲剧的内容。没有声嘶力竭、疾言厉色,却含蕴了极大的调整性、批判性,呈现出智慧的风貌和含蓄的韵味,同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影片具有鲜明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它展现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是通俗的地方话,四川方言、文言、俗语、书面语、行话、土语熔为一炉。还有那巴山蜀水下的风景、风物、风味、风情,既丰富又具体,使我们看到一幅四川的风俗画卷,体味到一股正宗川味的“麻、辣、烫”。影片结构采取倒叙回忆,时空交错的方式。安排高编辑这个人物贯穿整
个影片,使情节富于变化,现实和回忆交替自如。那“苦闷”的“文革”日子里的几组“现代镜头”像花椒面一样具有特殊效果。
总之,这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风格含蓄深沉的佳作。
(何静)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