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彩色遮幅式故事片
摄制:西安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
编剧:方义华、姚守岗
导演:姚守岗
摄影:智磊
美术:张林
作曲:魏瑞祥、向音
主要演员:迟蓬(饰碧桃)米迪奇(饰戈弋)徐为平(饰玉生)贾六(饰罗二叔)丁维敏(饰罗二婶)位北原(饰老谷)谭海清(饰沉香)
【故事梗概】
70年代初。
一个宁静的黄昏,通向偏僻山庄罗家村的小道上,缓缓蠕动着一辆破损
不堪的牛车,赶车人是一位天真活泼的农家少女,名叫罗碧桃。车上坐着两个神色凄凉的人:下放干部谷铁铮和华侨技术员戈弋。此刻,两人缄默不语,眯缝着双目,茫然地视向苍凉的田野。戈弋的怀中卷曲着方及周岁的婴儿沉香,沉香忽闪着大眼,十分娇嫩可爱。不久前,他母亲死在了干校,如今,随着父亲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此情此景,牵动着碧桃无限的同情
戈弋生活艰难,且又带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虽有碧桃家的关照,但仍力不从心,岂料一封寄往国外亲戚请求抚养沉香的信,竟带来横祸:戈弋被莫须有的叛国罪名锒铛入狱。对此肆意践踏法律的行径,下放干部、原地委书记老谷愤慨不已,在碧桃的帮助下,谷铁铮夜出控告,被碧桃恋人玉生知晓。玉生是一个政治上盲目崇拜的典型青年,但就老谷出走一事,碍于碧桃是他的情人,没有揭发。但他对碧桃收留沉香始终持反对态度。
碧桃以满腔深情精心抚养孤苦无依的小沉香,尽管村里有不三不四的议论,但她义无反顾。这时公社推荐她和玉生上大学,在公社填写登记表时,对她早已怀有淫念的魏主任动手调戏她,她奋力抗拒,愤然回家。不久,村里村外风传碧桃与戈弋有不正当关系,还说碧桃在公社瞎眼婆婆那里打过胎。罗二叔听信谣传,回家盘问碧桃,她有口难辩,遂被赶出家门。
碧桃独自抚养沉香,含辛茹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人渐渐开始理解碧桃,就连一直歧视她的狗旦妈也在事实面前自感有愧。而碧桃由于长年劳累,口吐鲜血病倒在床。沉香上学路遇罗二叔,哭求固执的罗二叔原谅他的妈姑姑,这时,罗二叔早已明白是自己委屈了女儿,在真挚的孩子面前,他彻底幡悟,搂抱住跪地求情的小沉香失声痛哭。
一波未平,又起新波。病中的碧桃刚被接回家,公安机关就来把她抓走了。原来是玉生在大学献忠心活动中,交待了当年碧桃送走老谷之事。于是,她被判为“谷铁铮、戈弋反革命集团成员”,陷入囹圄
碧桃终未能承受得了这多重的折磨,在十年浩劫结束前夕饮恨九泉了。戈弋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牵肠挂肚的第一件事是赶回罗家村报答恩人,可他见到的却是一张透溢着温柔目光的遗像。顿时,戈弋创巨痛深,不能自
已,失态地手抚遗像,晕倒在地。
【评析与欣赏】
电影《野妈妈》是根据刘绍棠的中篇小说《芳草满天涯》改编拍摄的。这是一部以十年浩劫为背景的影片。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叙述了一个农村姑娘罗碧桃抚养受迫害知识分子戈弋的孩子的故事。在影片中,编导把“文化大革命”远远推至背后,不取同类影片反映“文革”的旧套,而是选取了动乱岁月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视角,展开情节。一面是人性的摧残,一面是人情的高扬,影片表明了即使是在那种荒唐的年代里,人民之间依然扶危济困,相濡以沫,对未来充满信念:“寒冬三月总要开春,连阴百日总要天晴”,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性和人情谱写了一曲深情的赞歌。
影片的导演以独到的抒情,把一个本来并不新颖的题材拍出了新意。影片通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整体构思,营造有情的环境、有情的氛围、有情的人物,让全片充溢悠长的深情。院中的桃树,盛开的桃花,镜头中摇不完的桃林,象征着主人公碧桃和她的情怀。她顶住浩劫年代的政治压力,不顾世俗之见的流言蜚语,信守诺言,不改初衷为无辜锒铛入狱的所谓“叛国犯”戈弋收养初生的婴孩。整整7年时间,孩子长大上学,“叛国犯”沉冤大白,当他出狱去面谢时,碧桃已经含冤去世,见到的只是一张遗像。在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刻划的特殊形象,以及特殊的感情,构成了《野妈妈》这部影片的独特风貌。
影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为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写情。首先,把碧桃的深情放在层层内心矛盾冲突中迸发。她是一个未婚姑娘,她不仅要经受政治和世俗的考验,更重的是要得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她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却是沉重的感情负担,未婚爱人的误解刺伤了她的心,不明真相的父亲把她赶出了家门,这些重叠交错的矛盾冲突,把碧桃推向感情的湍急漩涡,展现她的内心感情波澜。其次,影片还以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抒发情意。碧桃和孩子遭到冷遇和伤害时,他们并不孤立,夜里,有人偷偷留下包裹,为孩子送来棉衣;困难时刻,有人不留姓名从邮局寄来汇款。用人欲横流的背景,烘托处处流溢人情的温馨,用遍地的“芳草”渲染这块纯朴天地中的人际关系,更为真切地传递出了人民间的真情。再有,影片的抒情还把共通的母子之爱与社会的爱交融渗透。碧桃与孩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对他们相依为命的描绘,更是催人泪下,碧桃由于劳累过度病倒了,懂事的沉香放学回家后把饭做好送到妈妈床前,流着眼泪求妈妈把饭吃下,并说自己不去上学了,陪妈妈一天。可他没想到,妈妈听到后竟生气地打了他一巴掌,他手里的碗掉落在了地上,碎了,饭撒了一地。小沉香含着泪,边说“妈妈我去上学”,边默默地去拾碎碗片,然后把地上的饭扫干净,又重新盛了一碗放在妈妈旁边。卧床不起的碧桃看到这一切,一阵揪心地难过,她紧紧地抱住小沉香,痛哭不止。看到这里,观众怎能不为之动情呢!世上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呢!由于这种母子之爱,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之中,出自“野”妈妈和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的真情,这种爱就升华得更加纯净,更加崇高,更增添了感情的深厚度和分量。
影片《野妈妈》又以特别突出的细腻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影片一开头通过“叛国犯”出狱的几个镜头,如高飞雁群中失落的孤雁,车窗中闪过遍地金黄菜花所托出的明媚春光,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是含蓄的细腻。点出“文革”背景,只用两处细笔点到,一次是积极分子正在刷标语,刚写到“与人奋斗其乐无”,另一处是在墙壁拐角处,标语只见“横扫一切牛”,
不加铺垫,即交代了时代和创作者的态度,这是简洁、鲜明的细腻。主演迟蓬在表演中细腻的心理刻划也很突出。如碧桃给还是婴儿的沉香喂奶一场戏中,碧桃怀抱着哭叫不停的沉香,像妈妈一样哄他逗他,但并不见效。她知道婴儿是想吃奶了,这可怎么办?自己是个姑娘,还没有结婚呢,一种羞涩感在阻挠着她,可为了孩子,她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迟蓬在这场戏中把碧桃姑娘当时既羞涩又兴奋的复杂情感刻划得淋漓尽致。还有一场戏,在劳动休息时,沉香坐在树下,充满稚气而亲切地喊她“妈妈”时,碧桃姑娘的脸一下子绯红,她气恼地打了孩子一下,随即又疼爱地抱了起来,不懂事的孩子吓得哭了起来,逗得旁边的社员哈哈大笑。这里迟蓬把碧桃姑娘当时又喜又恼,隐约中夹杂着一种兴奋的幸福和羞涩感自然地流露出来,把碧桃对沉香的殷殷母爱,真挚而感人地显示给观众。影片的细微精致,还表现在对过场戏也不掉以轻心,为了交代孩子长大的过程,影片选用了不同年龄的4个演员,用盖被子露脚,更换衬衣等切换孩子成长的过程,用孩子绑在树上,抱孩子洗锄头和在背柴、洗衣时,孩子为她送水、擦汗等画面,交代时间流程。每个镜头都一丝不苟,汇成全片抒情细腻,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野妈妈》不仅在国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而且于1987年1月参加第十一届印度国际电影节,以它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新德里,荣获了银孔雀奖和印度评论家协会最优秀影片奖。我国著名导演谢晋是这届电影节评委之一,他说,在放映影片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所有评委没有一个不潸然泪下。
(焦思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