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场相思树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86年彩色片

摄制:八一电影制片厂

编剧:江奇涛

导演:韦廉

摄影:许连庆徐建声

主要演员:巫刚(饰君默涛)胡亚捷(饰邱原)张建民(饰季刚)

赵军(饰刘国政)沈晓谦(饰丛培民)储智博(饰张副团长)

【故事梗概】

影片获第7届“金鸡奖”特别奖;获1986年—1987年国务院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季刚、邱原、君默涛、刘国政、丛培民是新从军校和地方高校分配来野战部队的一批大学毕业生。作为代职的见习军官,部队首长告诉他们:“学校给了你们骨头,战场将要给你们血肉”;并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的实战项目,以强化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不久,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出发。招待会上,记者向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打仗了,你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上不了前线。”“为什么要上前线?”“不想过那种庸碌平淡的生活。”“上前线的第一件事打算做什么?”“恐怕是上厕所。”坦诚、风趣的回答,引起了阵阵的笑声。

曾是篮球队前锋的季刚被任命为侦察排长;号称“作家”的邱原因血小板偏低被留在了团首长身边;默涛进了前沿猫耳洞;“中医”丛培民上了318高地;“菜农”刘国政投入了危险的排雷工作。在残酷的炮火的考验下,他们各自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评析与欣赏】

军人的决战决不止于战场;但无可否认,只有战争,才是考验军人灵魂的真正的炼狱。它最严峻无情,要你的整个生命为代价。然而,它又最多情有意,能将你的灵魂显微与放大,使你得以显示一个军人的真正的风采。

《雷场相思树》正是这样。它把一群青年大学生军人投置于炮火纷飞的战场,就是要借这炼狱,挖掘出独特的军人灵魂来给我们看。

粗粗一看,我们不免会感到困惑与费解。这炮火纷飞的“雷场”与多情缠绵的“相思树”,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且又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深意,以致竟成了全片的画龙点睛之笔?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部描写情爱与战争的作品。

然而,细细品味,你就可能明白:“雷场”就是军人的“相思树”。二者本是一体,它统一于军人效命沙场,自觉为国献身的独特的情感与追求中。无畏地去迎接战火的严峻考验,应该是军人的天职,它是军人梦魂萦绕的“相思树”。

“雷场相思树”,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更是一个独特的发现。自觉地接受战争的考验,渴求在战争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它确是部队生活中大量存在,像以往影片上很少加以表现的,专属于军人意识的崇高美。

影片中所描写的5个主要人物,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却无不涌动着
这种自觉、自尊的军人意识。

外号“作家”的邱原,原是一个不必上前线的军人。他的血小板不足6万,一旦受伤,便有生命之虞。所以,医院与上级决定照顾他留守后方。但他却自告奋勇,带着小分队去夺回那被敌人侵占的阵地。为了坚持战斗,他宁愿交出指挥权,也不愿意走下火线。默涛直率,坦诚、酷爱音乐,在隆隆的炮声下,藏身于猫耳洞内,他也不忘记让后方的战友,通过电话为他播送一段乐曲。这样一个爱艺术、爱生活的青年,一旦需要,便无畏地去战斗在火线上。季刚是这群大学生军人中身体素质最好的一个。因出色的体魂与拳击技术,他意外地赢得了指挥官的钟爱,被委派担任了最危险的侦察工作。为了得到指挥权,他竟表示悔不该再多打指挥官几拳。

自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准备与自觉。被人戏称为“菜农”的刘国政,正是走着从不自觉、无意识到自觉、有意识的艰难历程的。他曾想“只当个和平兵”,谋个职业。父母省吃俭用培养他上大学不容易,他不能轻抛这血肉之躯。所以,他有着日后养家口的“小算盘”。人们不理解他;但他的行动证明他并不惧怕死亡。一旦军人的崇高意识在他心中升起,他便可以在雷场无所畏惧地发起向死神的冲击,最终,他以自己曾经最珍视的生命,维护了一个军人的尊严。

影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此。它不像一些类似的作品,它们更多的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观照与表现。它们往往站在军人与战争以外的角度,来描写军人们如何浴血奋战,礼赞他们卫国戍边、勇于献身的精神。写得好,自然有价值;写得不好,则多少有点“悲悯”军人的味道。《雷场相思树》则不然。它更多地采用了“由内向外”的观照与表现。它的创作者站在炮火之内,把自己化身于银幕主人公。深入体察了他们的思维与心理,写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所以,它没有丝毫的“悲悯”之气,却具有难能的、内在的自尊的阳刚之气。

“由外向内”的观照,可以沟通观众与创作者的交流;但“由内向外”的观照,则可以使我们更真切地了解人物。二者的差异,大概如同聆听别人介绍与面对人物自己袒露肺腑的区别。作品时常借助于“作家”的视角进行叙述,无疑加强了这种真切感。

它所以能成功地运用“由内向外”的观照与表现,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创作者本身就是军人,而且是与邱原们同一时代的军人。银幕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就是他们的思想与情感。银幕主人公的形象,已在他们的心中孕育多时,因而创作的主客体便能在这里得到最有机的统一。

但是,这还仅仅是一个条件;更可贵的是他们的创作思想。他们决不满足于一些外在的廉价的颂赞;却要以逼真的笔触,把军人那带血的灵魂揭示给人们看。他们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也充分理解军人宝贵的生命与艰险的战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而,他们深情地写出了“菜农”为要争回军人的荣誉,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中医”能在火线上成功地为俘虏包扎伤口,却不能保住自己的双腿;酷爱音乐的默涛丧生于敌人以吉他为诱饵所设下的圈套;季刚出没火线,舍生忘死,屡屡取回有价值的情报,但最后却连“功”也没有得上。然而,也正是这种种艰难险峻,血肉拼搏,才锤打出了军人意识的瑰美的火花。

这是一部深入写人的影片。这里的军人们不是被动地呼吁、期待着人们的“理解”与“崇敬”。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的主动性与崇高的责任感赢得了
我们的钦敬。如果我们不怀疑人民军队的本质,不怀疑革命战争的正义性质;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影片中军人们自觉、自尊的可贵意识,正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它将激励我们去战胜一切凶恶的敌人,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

作品采取的是“散文化”的结构、叙述方式。这里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只是一个个的片段的“集成”。后方与前方,是一个重要的对比。团首长的视察,联欢会的温馨,记者招待会上的问答,都显示出和平状态下军人性格的某一侧面。尽管他们也有各自的个性,但毕竟不甚分明。只有到了战场,他们才能最真切,最深刻地显示自身。

时空交错与穿插回叙,是作品结构的又一特色。如果说作品整体上采用的是一种宏观性的叙述的话;那么,在局部上,它也采用了“第一人称”主观化的叙述。表现最突出的是“作家”回到后方医院,看到“菜农”留下的信。旁白是“菜农”的叙述;画面则是“菜农”的勇敢走上战场。任务紧急,刻不容缓,“菜农”以血肉之躯,勇闯雷区,直至壮烈牺牲。这一组声画对位的镜头,一方面让我们听到了“菜农”那感人肺腑的心声;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沉默中奋起的英雄的身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起因于“作家”读信时的想象,画面自然地也就渗透进了“作家”的情感。这样,它就不能不体现出丰富的内涵,并且带上了浓烈的情感性。艺术家的高速镜头,反复展现了“菜农”冲向雷区的瞬间,可以说是把英雄的形象刻划推向了极限,不能不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

多角度的叙述,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技巧,编导的成功运用,充分显示了他们深厚的功力。而且,它与全片的散文化风格非常协调,因而极大地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彭加瑾、张春如)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