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彩色片上、下集
摄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笑波
导演:周予吴秋芳
摄影:王吉顺于滨
演员:赫海泉(饰曹锟)曹杰臣(饰吴佩孚)王尚信(饰冯玉祥)
【故事梗概】
1923年10月直系军阀总头目曹锟以5千现大洋一张选票的高价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组成历史上闻名的贿选政府。
贿选消息传出,各省纷纷通电反对,孙中山先生电请各方起兵讨贼,各派力量之间矛盾更加尖锐复杂,终于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军阀混战——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府陆军检阅使冯玉祥与李德全女士刚刚举行婚礼,旧友徐谦奉孙中山先生之命敦请他出兵讨伐贿选政府,冯以自己是曹之部下,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婉拒,他那时的信条是不能以暴易暴。徐谦二上北京带上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冯玉祥与夫人阅后,想起滦州起义的失败,官场的腐败,仕途的艰难,决心起兵推翻贿选政府,迎孙中山北上。就在此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挥师进关,曹锟派吴佩孚督领大军迎战,吴却想借机除掉冯玉祥。此时张作霖也派部下秘密游说冯玉祥按兵不动,倒曹之后一切悉听尊便。冯玉祥依约后撤,他说服吴佩孚派来的督战司令王承斌通电全国停战主和组成国民军回师北京讨伐曹、吴。在鸿遇、孙岳的配合下,国民军迅速开进北京,活捉曹锟,这个只做了一年零二十天的贿选总统下台了。为了对付吴佩孚,冯玉祥一面急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政,一面请已经下野的军阀段琪瑞出山主军。摄政内阁成立,冯玉祥命部下驱逐溥仪出宫,割了帝制的尾巴。其时张作霖却违背诺言挥师入关,并企图拥段琪瑞掌政,并进而吞并全中国。张作霖设下鸿门宴请冯玉祥,段琪瑞不想让张作霖拿去冯,提醒冯玉祥脱离虎口。冯玉祥再次电邀孙中山北上,孙中山终于成行。消息传来,段琪瑞急速进京就职,执政后的段琪瑞露出军阀本性,先是解除对清废帝溥仪的监管,又下令从冯军手中救出曹锟,接着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镇压学生爱国运动。张作霖也阴谋开始篡权活动,想让部下接管京城卫戍司令,之后又想拥曹锟复辟。冯玉祥抚今忆昔感慨万端,当初发动首都革命本想追随中山先生为国为民轰轰烈烈,实现《建国大纲》,没想到闹成如今的局面。他又不忍心杀掉张作霖,怕再次引起军阀混战。进退两难之际,冯玉祥毅然决定激流勇退,为和平而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于国于民绝无非分之想。烈士铜像下,冯玉祥与部下洒酒祭英烈,之后与李德全和儿女泣别众壮士,奔赴天台山
【评析与欣赏】
《直奉大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态度和纪实性风格,通过导演、表演、摄影、美工以及化、服、道等各艺术部门的密切合作较真实地展现了中国20年代政治舞台上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当时的社会氛围,使
全片蕴含着浓重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而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刻划得相当突出,形象塑造较为成功,当时被称为“历史巨片”。曾获得长影“小百花”优秀影片、优秀导演、优秀美术、优秀录音、优秀服装、优秀化妆、优秀道具奖,同时饰冯玉祥的王尚信、饰演曹锟的赫海泉、饰演段琪瑞的郑榕分获表演荣誉奖。
《直奉大战》涉及的历史很复杂、涉及的人物也多,当年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了,但革命尚未成功。由于帝国主义插手,各路军阀拥兵自重,盘踞一方,为了各自利益争战不息。影片从历史的高度来认识这段历史,抓住了历史的本质,规模宏大,气魄宏伟,既注重表现历史,又给人以较高的艺术欣赏,本片着重塑造人物,而不着力于历史事件,人物没有被历史事件所淹没,而是着力于突现历史事件中的人。使得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突出,色彩鲜明。如冯玉祥的外刚内柔,段琪瑞的老谋深算,曹锟的昏庸等等。
《直奉大战》在创作手法上表现出严谨的现实主义格局。影片重逼真性、客观性而轻主观性、表现性,刻意遵循现实主义的再现性规范,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创作者用现实主义审美观切进这段历史生活,调动电影的各种组合元素,真实地揭示出本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氛围和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塑造出历史人物,民主斗士冯玉祥的英雄形象。影片中大至时代与社会气氛,小至人物活动场景都相当考究,这一切是为了让人物与环境对话,让人物活动在具体而明确的时空之中,对人物与环境做全景式的俯瞰。
影片以直奉大战为经,以北京政变为纬,在经纬之中展现冯玉祥的性格与心理的各个层面,冯玉祥与曹锟、吴佩孚的冲突线表现他叱咤风云的民主斗士风貌;冯玉祥与张作霖的冲突线表现他反对军阀混战,爱民救国思想以及政治斗争上的某些单纯与轻信;冯玉祥与段琪瑞的冲突则表现了他的反封建意识的局限性与情感、性格中的悲剧性;冯玉祥与溥仪的冲突线又表现为他对封建余孽的深恶痛绝与彻底的扫荡精神;冯玉祥与孙中山,徐谦的关系线则表现他的政治求索意识与朦胧的民主理想。在这壮阔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其他人物如吴佩孚的刚愎自用、曹锟的昏庸颟顸、段琪瑞的老谋深算,张作霖的骄横跋扈,都得以清晰展现。这种对人物性格的总体把握,使得作品具有简捷明快、大气、雄浑的特点。
《直奉大战》提供了现实主义能够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证明,影片中的冯玉祥,充满着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的对立,这本身就是深刻的矛盾。他的反专制,反封建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是现代人格。他寻找真理,向往光明的求索意识,反思意识也是现代人格。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惰性力加上西方基督教精神,也在冯玉祥身上留下了投影,构成了他身上的传统人格。如他的所谓“君子群而不党”,他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他的真爱民而不依赖民,等等。这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对抗,产生了警醒世心的悲剧:他从一个军阀手中夺了权,却又送给了另一个军阀。为了救国救民,却前门驱虎,后门迎狼。最后,他自己也激流勇退,这一退也体现着他性格中颇为复杂的成分;既是顾全大局,怕酿成战乱而退,又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也是留个一身清名,独善其身而退这个悲剧既是他性格的悲剧,又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影片从冯玉祥性格中的这种矛盾对立入手,表现出那一时代的浓重投影,将题旨深入到对那段历史
的反思,这明显地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同时也放射出一种现代意识。
《直奉大战》的结构样式既是戏剧性的,重因果关系,重情节链,也是立体交叉式的。这部影片发展了强化情节的戏剧性结构的魅力,以刻划历史人物矛盾性格为核心,在复杂的矛盾中呈现出历史的精神,概括出历史的哲理,具有悲壮感,这也表现影片的美学开放意识。为了再现那一壮阔复杂的历史画面,《直奉大战》多线条平行发展,影片采取平行蒙太奇手段,用蒙太奇组接,以技巧剪辑。影片中的那些矛盾线,行动线平行对比发展,如山海关下的直奉激战,衍庆楼里贿选总统的酒酣耳热,古北口战场冯玉祥率部起事前的肃穆这种组接与对比使影片在节奏上精炼、紧凑,有条不紊,不但强化了情绪反差,也产生了新的含义,深化了主题。它使影片简繁得体,错落有致,既以经济的笔墨勾勒出众多的历史画面也产生出节奏的力量。
对传奇性的偏爱,对故事的期待,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影片从题旨出发深化情节、强化冲突,而没有去趋奉淡化情节的时尚。影片追求一种大江东去的豪放气势,形成一种慷慨激昂、波澜壮阔的史诗气度,给人以阳刚之美和史诗激情。
《直奉大战》的创作者喜于利用细节、调动视觉元素营造意图、展示性格。如冯玉祥的拒婚、劫粮饷、吃面条,吴佩孚的占卦,张作霖的骂街,王怀庆出兵带马桶、夜壶等等。无论人物造型、礼仪举止,生活氛围,音乐、效果都使人感到自然、逼真,连15颗印玺也像真的古物一样。影片的外景也尽量在当年这些历史人物曾经活动过的原址拍摄,如北京南苑、故宫,天津曹家花园,日本驻华使馆,山海关,古北口,九龙口等地。体现出创作态度的严谨。
创作者在展现这幅激烈,浓重的历史画卷时,对上百个大小场景和几十个人物,采用了对比统一的方法,构成全片的风貌。比如:在表现帅府、宫殿、公馆等场景时,既表现了豪华,也表现了陈旧,以及殖民地的“洋”味,使人感到旧势力的腐朽,窒息和霉味。当镜头对准冯玉祥那坚实、无华、整洁的营房,简朴、明亮的检阅使署时,调子则是明亮的,令人振奋的,给人以希望,透出生命的活力。
影片的文戏与武戏结合得也比较协调,使得整部作品在总的阳刚之气中也穿插着某些阴柔之气,恰到好处地调整了影片的节奏,丰富了人物性格。例如:直奉两军战场上空前激烈的搏杀,两军对垒时的金戈铁马,壁垒森严,军阀巨头们酒席宴上的勾心斗角,于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中决定或影响着民族的命运。此时的影片通过光影、色调,和镜头的运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群“强者”的阳刚之气。而冯玉祥与妻儿之间的柔情细语,不但增强了生活气息,也增加了形象的主体感,性格的层次感。像冯玉祥与李德全读《救国大纲》,进餐、婚礼等等细节都并非闲笔,而是山雨欲来之前的推波助澜。
创作者对“真实”的追求亦达到叹为观止的程度,如南苑练兵场上,冯玉祥指挥士兵唱军歌,和婚礼上士兵唱的赞美诗,都由真的战士演唱,虽然他们的艺术水平不如专业演员,效果却十分逼真。
像影片的主人公冯玉祥有着历史的局限一样,《直奉大战》也存在一些细微的遗憾,例如:影片表现了冯玉祥的常人一面,却在总体上有着“英雄化”痕迹。而“反面角色”则有“漫画化”的倾向。此外,对冯玉祥的解释仍缺乏一点现代人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创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不够。不过从总体上看,《直奉大战》的确是一部
既精雕细刻又大气磅礴,属于那个时代较高艺术水准的佳作。
(春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