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摄制:珠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郑华
导演:孙周
摄影:郑华王穗光
主要演员:陈锐(饰刚仔)李凤绪(饰林霞)彭立志(饰肥仔)杜萦(饰刚仔小弟)吴剑华(饰阿龙)
【故事梗概】
刚仔是个广告个体户,一天,他在照相机镜头里偶然发现街边的浙江补鞋妹林霞,顿时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为了接近姑娘,他把自己和朋友家中的鞋全搜罗到林霞的鞋摊上,林霞戒心重重,只埋头干活,却不搭理刚仔;刚仔毫不在意,一有机会就表现对她的亲近,争着替她付饭钱,还邀她参加伙伴们的废墟集会。
忧郁的林霞是从乡下逃婚出来的,对都市生活充满好奇之心,感到兴奋,但仍然一直本分地守着补鞋摊。刚仔的出现,使她觉得似乎寻到了某种依靠。
废墟集会十分刺激,伴随着强烈的节奏,一群青年狂跳着。尽管朋友们不赞成刚仔与林霞来往,但刚仔却从心底喜欢林霞。在朋友肥仔帮助下,刚仔与林霞繁频交往,逐渐加深了感情,刚仔就是在画广告时也记挂着林霞。
这天,林霞母亲来信让她回乡下“换亲”,她顿时情绪低落。肥仔绞尽脑汁,把林霞骗到刚仔住处,闷在家中无精打采的刚仔一见站在门口的林霞,一下子激动万分。他带林霞去咖啡厅喝着又苦又涩的咖啡,林霞向刚仔道别。
一日,林霞正在路边电话亭拨电话,一巨型桔色卡车急驶而来,它为躲过摔倒在路中间滑旱冰的孩子,而拐向电话亭呼啸而过,把林霞吓得半天回不过神,当刚仔赶来安慰,她突然扔下话筒逃去,又险些撞上迎面开来的车,亏得刚仔及时赶到将她抱住。这次意外事故使林霞迅速靠近刚仔,他们朝夕相处了一段时光。
还在那废墟之上,两人深情拥抱。林霞要走了,但却恋恋不舍,刚仔更是需要她,虽近在咫尺,仿佛又象隔着万水千山。林霞终于走了,刚仔恍如梦散,无限惆怅。
面对这近在咫尺的情人,刚仔的小弟似乎全不知晓,他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与追求,他和小伙伴们“观察”社会、理解人生,他们属于未来。
站在平台护栏旁,刚仔望着这群欢蹦乱跳的小伙伴们,他的眼中流露出一种困惑与期待的神情。
【评析与欣赏】
张艺谋种了一茬“红高粱”,“西北风”以其粗砺强劲、特有的雄健所向披靡于整个中国影坛的时候,不甘寂寞的“东南风”轻轻地吹拂而至,珠影的“都市电影”以另一种风韵引人注意。它们根本无暇回视“爷爷奶奶”去承载历史的重负、宏扬我们民族生命的庄严坚韧与伟力,而是把摄像机推向繁华喧嚣、充满生机的南国城市,极其新潮地展现了都市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凌厉冲击面前所产生的追求奋进以及新的精神困扰和文化错位的尴尬。
《给咖啡加点糖》便是使每一个处于工业文明最前沿的都市人都感触弥深的普遍的社会人生状态与心态。他们走来走去、忙忙碌碌,在茫茫人海中不停地寻找着什么:爱、价值、精神的依托和归宿似乎有所得,又似乎一无所获,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于是便有数不清的憧憬与追求、快乐与忧愁、烦扰与焦灼,也就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都市人的故事,电影《给咖啡加点糖》正是以其所表现出的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困惑而苦闷的超前意识而令电影为之惊愕,也令世人刮目相看。
《给咖啡加点糖》以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剪辑给人们创造了完全不同于荒漠边陲穷乡僻壤的全新的视觉世界:正处于体制改革、观念嬗变的急剧变化之中、繁杂无序却富于活力的南中国都市和喧嚣的氛围,构成了影片主人公们的生存环境。在这里,光与色的运用、声与画的组合都孕育着造型的力度和视听的冲击:高耸入云的各种建筑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硕大无朋的麦氏咖啡瓶矗立街头,花样翻新的各种广告无所不在地充斥着每一个够得着的空间,而川流于其间的则是滚滚东流和骚动的人流、变幻莫测的溢光流彩、狂热奔放的霹雳舞、流行音乐的震荡,还有小弟手中的录音话筒、刚仔通过直拨电话向广播电台点播歌曲、每一扇窗户后都有着那一方电视荧屏画面在闪动影片以完全视听化的手段所铺陈的现代都市的文化色彩绚丽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在这里,关于环境的叙述显然已不仅仅是对人物活动背景的静态的随意性的描写,而是聚合升华为具有了动态功能的都市现代文化形态,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独立的银幕形象并赋予了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它以文化的深邃而强劲的力量正悄悄却坚决地改变着人们的一切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生存方式人们舍弃了他们所熟悉的感性的直接交流方式,而陷入到如潮水般涌来的理性与符号的重重包围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仿佛比以往亲和密切了许多,又似乎是更为疏远了;人们虽然有幸告别了物质生活的贫困,却随即又陷入到一种深刻的精神困惑之中;人们毫无疑问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与自在,但同时也日益受到孤独感,对生命的焦灼感不安全感的困扰与威胁。喜悦与困惑同在、自由与孤独共存。这就是每个都市人所无法躲避的生存状态与心态。
刚仔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自由而孤独的都市现代青年。他拥有一个没有父亲即没有权威的家庭,不必压抑委屈自己而顺应服从父亲的意志愿望,他尽可以自由自在地成为他自己,传统的永远富于魅力的父子代际冲突主题被化解在思想独立各行其事的兄弟关系之中。而在社会角色里面,刚仔被安排成一个专拍广告的个体户,聪明能干而且极富创造力。在商业化社会的激烈得近乎严酷的竞争里,他能独立自信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具有摈弃传统的生活方式,成功地发挥自己最高的智慧才干的可能与权利。于是,他生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忙忙碌碌地工作也忙忙碌碌地享受。然而,就在他获得家庭与社会所给予他充分的自由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将失去他相熟已久的那份安全感与归宿感,于是,他旋即又被巨大的灵魂的孤独漂泊游荡无依无靠迷惘凄惶所攫住而无从逃避。在残垣断壁的废墟之上,刚仔对林霞作的那段有关“空虚”与苦闷的极具现代意识的心理剖白便是最好的印证,尽管把它组接在刚仔的身上还显得有些过于深沉和生硬。刚仔在喧嚣嘈杂的都市里茫茫人海中犹如一叶孤舟漂泊无定。影片还向我们真切地显示了刚仔精神自救的心灵历程:巨大的心灵孤独并没有使他回归自我、超越自我重塑一颗坚强的
心灵,而是把他导向“逃避自由”(佛罗姆语)之途。突然有一天他在摄影机镜头里发现了一个宁静的港湾:在一片熙来攘往嘈杂喧闹之中,掩身于拱门阴影下的修鞋女林霞,她那与商业化大都市情调格格不入的恬静、自然与淳朴深深地吸引住刚仔,诱发着他的想象,激活了他的热情。这格格不入的恬静使他心神向往之,使他义无反顾地向那片宁静驶去,想“给咖啡加点糖”。这种“发现”的方式和“发现”本身都在确信无疑地传递着假定性和非真实的信息,而且在影片情节的发展推进中,也还不断地传递着和阐释同样的信息:林霞看到刚仔的墙上贴着自己的放大照片时说“我没有这么大。”这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虽然各自为对方身上所表现出的陌生的美而相互吸引,但却不能彼此理解、沟通心灵。他们各有各的苦闷,却因分属于两个文化层次而难以沟通:刚仔对农村的重要婚姻形式——换婚一无所知,林霞也总是用茫然不解的目光注视着刚仔,他们之间亲近如同恋人,又遥远得如路人。因此,他们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林霞也终于不能成为刚仔逃避自由的港湾。于是,这段情感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悲剧的印记而无法抹去。对此,有虽未成年却对生活有着较之哥哥还要敏锐的理解力与渗透力的其弟弟的话为证:“我哥哥在和上一个世纪的女人谈恋爱,谈得很悲壮。”
林霞是为反抗包办婚姻追寻自由而走出家门来到现代都市的,生活虽然换了新场景注入新内容,够丰富够刺激,但经济上的贫弱不能自立使她纵有执著坚定的信念也依旧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乡下家中她隶属于父母,现在则属于刚仔。刚仔带她介入他自己的生活,去品尝苦涩的咖啡、参加废墟聚会、甚至给她父母寄钱这些除令她感动不已之外,等待别人来安排她自己的命运仍始终没有改变。刚仔企望以与林霞的爱恋来暂时慰藉自己游移无定的灵魂,却终究不能弥合现代都市人自我的分裂。所以,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便是这段浪漫史的必然结局:林霞悄然离去,刚仔则再次坠入孤独。
影片叙述了一个富于浪漫风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故事中的人物是否真实,对编导似乎都不重要,例如小弟的形象在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编导借助他来向人们描述一个崭新的人生形态,充满了理想主义激情,重要的是:孙周在以他的全部敏感与才华感悟了中国的大都市之后,借这个故事阐释了一个很具现代意识的主题,使得这部影片早已超越了描述个体户的文化氛围而深入到现代人的精神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讲,《给咖啡加点糖》是一部非常“纯粹”的都市电影。
(李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