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彩色片
摄制:台湾
编剧:吴念真虞戡平
导演:虞戡平
摄影:陈文涛李健强
演员:孙越(饰孙志浩)王莱(饰梅姐)江霞(饰江淑瑛)林翠(饰孙桂花)
【故事梗概】
孙志浩原籍开封,1949年,他被国民党抓壮丁,随国民党军队撤到台湾。当年在家乡已有大他6岁的太太梅姐,和5岁的女儿桂花。几经苍桑与台湾籍的江淑瑛结婚,儿子台生已经20多岁。眷村改造成公寓后,他们生活比以前更加安定、无虑。但是,孙志浩的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心愿,一份随时波动的愧疚,那是因为他惦挂留在大陆的妻女。
终于,在听闻到许多赴港会亲的成功例子后,台湾又开放台胞到大陆探亲,孙志浩极想与阔别40年的梅姐见面,在儿子的协助下,办妥了赴香港的手续。出发前淑瑛心里不安,经志浩、儿子的劝慰,他们一家三口还是同行,来到陌生的香港,见到来自大陆的另外一家人——孙老太太梅姐、女儿桂花、外孙女晓虹。
见面时孙志浩与梅姐抱头痛哭,各个人的心情既复杂,又惆怅,每个人都翻搅着激动的情绪。对孙志浩而言,40年来未曾做到丈夫、父亲的职责,愧对之心让他在见面的短暂时刻里,一心想尽情地补偿,总是陪伴在梅姐身旁,对女儿桂花的需求总是一口答应满足。而对台湾孙太太淑英而言,嫉妒、不安,夹在对丈夫的爱里,她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接纳突来的事实。
在香港志浩一人两家的二妻及其子女彼此交换生活经历。大陆这边的孙太太,经历文革的洗劫,更加深了她坚忍、宽容、敦厚、知足的美德,台生细心照顾同父异母姐姐。对桂花来说,文革造成她人性扭曲,显得贪婪、索取无度,似乎父亲亏欠她,如今要在物质上捞回一把来补偿。这样两家人聚在一起,有悲伤,有喜悦,有冲突,有宽囿,有互相伤害,也有互相包容。而志浩自觉对两边都有欠疚,桂花与淑瑛都看他两边如何对待,志浩难免左右为难。梅姐饱经风霜,处事豁达。她以宽阔的胸襟与睿智来排解淑瑛与桂花之间的疑心,抚慰志浩心中的伤痕。梅姐告诉志浩他们亲生的桂花已在灾荒年月饿死,她在饥饿情况下,一个男人给他吃,并玷辱了她,现在的桂花不是他们的亲生女,而她舍不得桂花这个名字。最后孙志浩还是承认梅姐含辛茹苦养大的桂花为自己的女儿。桂花也醒悟到世间除了物质报偿之外,还有亲情。
台生和晓虹,没有老一辈的心酸的体验,却有他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迷离的香港,晓虹原打算去美国留学,后来询问台生能不能到台湾求学,台生告诉她台湾地方小,容不下那么多大陆的学生。晓虹中途迷路,由警察送回旅馆,才结束两家人的一场虚惊。时间随着两家人从陌生到熟悉,从隔膜到融合之间快速无情地流去。最后在台湾的志浩夫妇和台生送梅姐祖孙三代到深圳罗湖,两地的一家人挥手依依惜别,40年的隔离虽然相遇,到头来,
还是无可奈何分居两岸,靠一衣带水维系着血脉关系。片尾是志浩、淑瑛、台生在站台追送梅姐祖孙三人,抒情的音乐声中,志浩惆然若失的眼神特写,紧接的画面:一个是回忆镜头,坐在红轿子里的梅姐少女时娇俏羞涩的嫣笑。接着的是梅姐坐在列车上回忆画面:戴上小黑帽儿童年龄的小新郎孙志浩的满脸傻笑。梅姐等进入罗湖深圳特区,乘飞机腾空而起。
【评析与欣赏】
《海峡两岸》是近40年来台湾第一部跨越海峡两岸关系题材的电影。1988年无疑是海峡两岸电影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年,台湾当局准许北京电
影制片厂出资合拍的《末代皇帝》入台放映,虞戡平导的《海峡两岸》外景队拍摄深圳实景,是过去台港电影难得看到的,生活在两个不同体制下的一家人,相隔40年后会亲的影片,题材本身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与民族性,也具有戏剧性,在简单、平凡的情节中,高潮迭起,趣味盎然。
因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隔离近40年,而到台湾的大陆人历经沧桑,又跟大陆的亲人断绝往来,断绝音讯,很多人死了心。突然间,又有了亲人的消息,盼到有机会能回到家乡探望亲人,或让大陆亲人赴台湾会面。然而他们多要面对身边已有的家室,及两岸亲人见面后,依然要分开生活的现实。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在这之前,香港是两岸同胞会亲的一个桥梁,香港距离大陆或台湾,都近在咫尺,却又是两地的人民再难跨越的一个极限。不少在台湾落地生根的大陆人,他们冒着风险,绕道到大陆或在香港与隔离了40多年的亲人会面。
在台湾开放探亲后,导演虞戡平一反以往拍片风格,以诚恳、无偏见的心态,深入直陈两岸平凡中国人的长久隔离后相见,所流露的共通人性和情感。描述由孙越主演的自大陆去台湾的退伍军人孙志浩,娶了年龄相差很大的台湾籍姑娘淑瑛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台生,40年后到香港会见当年在大陆娶的原配梅姐和女儿桂花、外孙女晓虹。把海峡两岸40年思亲之苦,通过短短几天的聚会呈现出来。会亲结束后一边飞回台湾,一边归回大陆,两岸问题留给各自承受,正如最后梅姐所说:人事全非,40年并非40日,那边生根那边待,门前的大槐树,叶落不过丈把远,根可能伸到黄河边喝水啦。
孙越饰的志浩,对两边都有亏欠,从头至尾陪伴梅姐,对女儿桂花的需求尽量满足,从情感上和物质上弥补40年来未尽对梅姐母女为夫为父的责任。王莱饰演的梅姐表现中国传统女人那种宽厚、纯朴、逆来顺受认命的角色,到了那把年纪,什么都看得开,只能告诉志浩“再多的钱也买不全心里想要的”,问桂花“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告诉她不能心存“有能力购买3大件5小件的就是爹”的想法,她是会亲过程的支柱,也是台湾孙太太转变态度的关键。桂花正如其母所述倔强好胜。她经历文革等大风大浪,如刺猬般竖刺随时准备待势而发,贪婪之心跃于脸上,但由于好奇心态方能适应环境(坐云霄飞车、听随身听、欲跳迪斯科等),台生深受父母传统的教育,体闵老一辈的辛酸苦楚,而晓虹向上好学,却只想离开家乡,在物质丰裕的世界,难免迷失。但是他们知道,随着上一代逐渐开放的心胸,有一天,在广阔的世界的任何地方,他们终将再相逢。编导以持平的态度来看志浩、梅姐、淑英3人的内心情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见了面,有的幸,有的不幸,编导站在人道的立场,来关怀这些人。毕竟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两岸老一辈人承袭了古老传统,譬如伦理、道德,现在人们期望重
新把那些优良的传统找回来。在台湾一方的志浩一家3口送梅姐祖孙3人回大陆的列车上,从晓虹赠给台生的女朋友的信物,隐喻了未来的中国一代,他们总有一天不再受海峡樊篱,自由往来。这正是编导期待的。
全片五分之四都着重在两岸不同语言和生活方式,台湾孙志浩这一家子人是典型的“芋仔蕃薯”的组合,形成语言区隔及风采,再加上两边人马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会亲,国语、台语、粤语、英语等四种语言夹杂一起,产生的突兀趣味,使本应伤感或较带感性的《海峡两岸》生色不少。40年生活隔阂沟通,在各个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下,彼此宽恕、谅解,然而在喜感的背后,又让人兴起沉沉的心痛,毕竟两岸都是血浓于水的同胞,电影最后肯定:“人只怕没心,只要有心,什么都隔不了的”道尽了两岸人民的心声。
导演的手法、编剧功力都令人赞赏,尤其孙越、王莱、江霞的精湛演技,把探亲题材,诠释得感人而不矫情。但桂花角色过于夸张表演,与片中温婉的格局不大协调,人物平面化,是本片不足之处。此片是在台湾军人眷村里长大的导演虞戡平继歌舞片之后,得到影界和观众肯定的影片,不少去台湾的大陆人看后,勾起对往事的感触,潸然泪下。此片在1988年获台湾第2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吴念真)、最佳女主角(江霞)、最佳女配角(王莱)四项提名,王莱获最佳女配角奖。
虞戡平生于1950年7月,世界新专电影科毕业,1974年开始随李嘉任助导及副导演,曾拍《大摩天岭》、《女兵日记》、《飘香剑雨》等片,1979年升任导演,首作为《要命的小方》,其后导演作品有:《三毛流浪记》(1979年)、《顽皮鬼》(1980年)、《大追击》(1981年)、《搭错车》(1983年)、《台北神话》(1985年)、《孽子》(1986年)、《孙小毛魔界历险》(1987年)、《海峡两岸》(1988年)。
(陈飞宝)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