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彩色片
摄制: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原著:周梅杰
导演:金继武葛晓英
摄影:鲍肖然
演员:娄际成(饰粱梦征)申军谊(饰白云森)孙彦军(饰梁皖育)
储智博(饰周浩)史可(饰李兰)陈少雄(饰毕元奇)
【故事梗概】
抗战中期,日军重兵围困凌城,与驻守凌城的新编22军展开激战。前沿阵地陈尸遍野,日军飞机仍在狂轰滥炸,新22军伤亡惨重。军长梁梦征决心保卫城池,与日军决战到底。但几个小时后,前来增援的79军叛变投敌,掉转了枪口。大敌当前,梁梦征违心地签署了接受改编、投降日军的命令,并委托副军长毕元奇执行,自己随即饮弹自杀。自杀前,梁梦征关照外甥女李兰与312师师长白云森成亲,并把自己珍藏的勃朗宁手枪送给了跟随他多年的手枪营营长周浩。
梁梦征死后,毕元奇控制了军部,软禁了白云森。白云森越窗而逃,找周浩借到了军长留下的勃朗宁手枪。毕元奇在军部召开的军官会上,拿出梁梦征的手令让大家传阅。白云森扣下手令,宣布军长是毕元奇谋害,手令纯属伪造,并用勃朗宁手枪打死了毕元奇。梁梦征的侄子,311师师长梁皖育跳上主席台支持白云森,白、梁二人控制了会场,并得到周浩手枪营的支持,议定当晚突围。
突围部队紧跟抬着军长遗体的担架冲锋,杀开一条血路,一千多人相继突围。突围后,白云森命令放下军长遗体抬伤员,遭到周浩的强烈反对。白云森被激怒,决心摊牌,驱散梁梦征在新22军的阴魂。周浩将白云森即将采取的行动报告了梁皖育,梁皖育试图说服白云森,白云森却不容再议。李兰也想用感情打动白云森,阻止他这样做,白云森却没有答应她。
在第二天营以上军官的会议上,白云森果然宣布梁梦征是叛徒,会议一下子炸了锅。白云森掏出军长的手令证实,迅速控制了局面。但是,白云森达到目的后,刚走下山坡,就被周浩一枪打死。梁皖育下令押走周浩,返回会场时,却发现放在子弹箱上的军长手令不见了,李兰坐在那里发呆。
梁皖育为了平息312师官兵的怒气,忍痛处决了周浩。李兰吵闹着要走,并不顾一切地冲出小屋,梁皖育举起勃朗宁手枪打死了她,从她胸口掏出军长手令,撕得粉碎。
新22军残部埋葬了梁梦征和白云森,修复了电台。梁皖育向重庆发出报告突围成功的急电,重庆复电以示祝贺,并对“为国捐躯”的梁梦征、白云森、毕元奇致以哀悼。梁皖育被任命为军长,晋升中将。
新22军残部又踏上了征程
【评析与欣赏】
《兵临绝境》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战争片。该片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与壮烈,而从国民党军队面对战争困境时的复杂心态与丑恶行径着笔,
深刻地揭示出国民党军队内部的阴暗、腐败,以及这些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动因和历史内涵。
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反映国民党军队内讧不和、相互排挤、相互拆台的情节和场面并非鲜见。如《南征北战》中李军长“拉兄弟一把”的绝望呼叫;《兵临城下》中嫡系王牌军与杂牌军官兵之间的抢粮纷争;《大决战》中各个集团军之间的明争暗斗,都或多或少表现了国民党军队派系之间、上下之间、官兵之间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冷酷关系。然而,像《兵临绝境》这样,把国民党军队内部的这种血腥纷争与冷酷关系置放于一个特定的具体环境——被围困的“绝境”中而予以集中表现,而且揭示得如此尖锐、如此血腥的,在中国电影创作中恐怕还是第一部。影片通过各种人物在绝境中的选择与行动,来刻写人性的复杂,人物性格的卑鄙、虚伪和残忍,这一切又都深刻地映照出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性质,揭示出国民党政权之所以必然走向失败的内在动因。因此可以说叙事角度的不同凡响,是该片最为突出的特色。
影片的第二个特色表现在叙述结构上。影片打破了一般战争片以战斗事件为结构重心的模式,而是以人物关系的变化,以对人物心态的描写为叙述重心。影片以一军之长梁梦征签署投降令为情节发生的起因,以4个主要人物如何对待军长手令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影片开始不久,便通过签署投降令设置了一个大的悬念。于是,部队投降与否成为矛盾的焦点,从而造成观众对后事如何的期待。主降的副军长毕元奇一度控制了局面,观众也不禁捏着一把汗。待到312师师长白云森扣下军长手令,打死毕元奇,形势陡转。突围成功后,部队似乎有了生机。然而白云森宣布梁梦征为叛徒,又导致了311师与312师之间的冲突,风波再起。白云森公布手令,似乎已胜券在握之际,却被军长的亲信周浩一枪打死,部队又陷入尖锐冲突的局势中。311师师长不得已而忍痛打死周浩,进而烧毁手令,不惜杀死表妹,最后以谎报军情而荣升中将,就任新22军军长。从以上的勾勒可以看出,整部影片的情节结构,尤如一条波浪线,起伏跌宕,悬念丛生。人物命运猝然而变,几次情节陡转,使影片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能拍得如此惊心动魄且耐人寻味,实属不易。这显然与影片出色的结构技巧分不开。因而这部影片给人的感受,不是通常看战争片所感受到的那种历史视野的开阔和战争场面的景观,而更多的是惊险片、悬念片所带来的那种紧张与期待。
影片的第三个特色是刻划出了几个具有复杂心态的人物形象。
首先看梁梦征的形象。梁作为一军之长,竟然签署了部队投降的命令,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十分可耻的举措,后来白云森宣布他为叛徒并不过分。但如果简单地把梁梦征视为一个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却失之表相了。因为他的选择,有其不得已的一面,的确有保存部队实力的动机,这从他对侄儿梁皖育所说的那句“队伍保不住,就什么都完了”的话中,已泄露了天机。但对一个军人来讲,投降外国侵略者是最大的耻辱,因而梁梦征自杀是他的必然选择。这说明他身上尚有一点民族血性,同时也是他无法向部下诉说苦衷的一种逃避。影片的这种刻划,使人物形象有了某种复杂内涵:梁的投降与赴死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命运选择,而是有着深层历史内涵的必然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讲,梁的举止是对国民党军队本质的一种深刻揭露。国民党军队建立在封建宗法的派系基础上,各个派系及各支部队的首领都知道,保存自己部队的实力才能巩固自身的地位身份,梁梦征自然是深谙其中
三昧。因此大敌当前,他考虑的不是如何对付敌人,如何突破重围,而是如何保存实力,如何不使“自己”的部队全军覆没,为了后者,哪怕是去充当日伪军也要苟活生存。这种刻划无疑深化了影片主题,使影片具有了巨大的历史反思的视野:梁梦征签署投降令的行为,不只是其个人的私心谋划,而主要是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性质使然。
再看白云森的形象。白云森在影片中是以反对投降为其形象特征的,但他的积极主战、杀死毕元奇等一系列举动不能说没有意欲控制这支部队的野心。当然,把白云森与其他几个人物相提并论,都视为争权夺利者是很不妥当的。因为无论如何是白云森冒死采取措施,杀死毕元奇,破坏了投降计划,并事实上带领部队突出了重围,客观上使这支部队仍属于抗战力量的一支。在这个意义上,白云森功不可没,是应该肯定和赞美的人物形象。然而,把白云森看成是识大局、明大义、无私无畏的抗战英雄,也有拔高之嫌。白云森急于宣布梁梦征为叛徒,固然可能有对其下令投降的愤懑,但从影片所展开的情节看,与他要树立个人权势,从而控制这支队伍的企图,及其刚愎自用的个性特征,也密切相关。这种举动又造成了部队的人心混乱和相互间的分裂与对立。因此,白云森的形象也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是非长短,耐人寻味。
更值得深思的是梁皖育这个形象。他在影片中并不锋芒毕露,反而显得无能无识,优柔寡断,然而倒是这个人物最后控制了这支部队,成为新22军的军长。这不能不发人深思。梁皖育最初支持白云森杀死毕元奇,走上突围之路;突围之后,他又力劝白云森不要宣布梁梦征为叛徒;当周浩一枪打死白云森后,他却连杀二人,从这一系列举动中,可以看出梁皖育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并不强出头,不为部队的去留做决策,像白云森所做的那样;他也不为维护其叔叔的声誉去拼命,如周浩所做的。就此而言,不妨说他是个平庸、无能、狡诈之辈。另一方面,他积极支持白云森的抉择,劝说白云森不要冒险宣布梁梦征为叛徒,他为防止部队分裂而杀死周浩,明为抢夺手令实为维护其叔叔的声誉乃至部队的实力而杀死表妹,直至最后隐瞒实情,谎报战果,得以升迁的结局,又显示出其大智若愚,心狠手辣的一面。就前一方面而言,梁皖育的渔翁得利、庸才得势正体现出国民党军队的升官之道;就后一方面来看,梁皖育实在是梁梦征的忠实继承者,从维护家族军的“大局”出发,从维护部队实力出发,是梁皖育思想与行为轨迹的一条贯穿线。一部战争片对人物性格与心态的刻划能如此深入,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
影片对其他人物,像毕元奇的阴鸷与周浩的愚忠,也都有较好的揭示。从表演来看,《兵临绝境》中几个主要人物的饰演者都相当准确地把握和体现了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如娄际成扮演的粱梦征,老谋深算、
稳健老辣;申军谊饰演的白云森桀骜不驯、干练果断且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孙彦军扮演的梁皖育则虚实莫测,含而不露;储智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头脑简单、忠义刚烈的手枪营营长的形象。他们恰到好处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显杰、修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