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编导:冯小宁
摄影:张国庆廖家祥
演员:张宁(饰男孩)吕丽萍(饰女人)吴京安(饰司机)
【故事梗概】
一起列车劫持案导致剧毒品氯化烃严重泄漏,某地区上空的大气臭氧层因此被毒气烧穿。大气监测站发出警报,轰炸机群出动,到高空播撒特制合剂,阻挡紫外线。然而,大气臭氧层仍不断被毒气烧穿新的缺口,全球生命危在旦夕。
这天早晨,一个因病没去上学的9岁男孩突然能听懂动物语言了。他从大白猫那里获悉灾情后,惊愕地冲出门去向人们报警,却被看作顽童戏言而无人顾及。孩子气得涨红了脸,大白猫气得吹抖着胡须。他们迎着危险出发了,决心找到污染源。
孩子和大白猫遇到一个拎黑皮箱的女人,并一起搭上了名叫“糙哥”的男人开的汽车。汽车被老虎拦住了去路。林中之王已经生命垂危,它发出了最后的怒吼,并通过大白猫告诉孩子:前面有3节正泄漏着毒气的黄色罐车。与此同时,科学家也通过飞机探测到了泄漏毒气的罐车,并迅速设法排险,但时间已万分紧迫。
毒气包围了糙哥的汽车,车内空气越来越稀薄。危机之中,女人道出了实情,原来她出于对男友的爱和金钱的诱惑,而卷入了收音机里正在通缉的银行抢劫案,眼下的泄毒事故,正是她的同伙劫持火车而造成的。美好的世间还有这样的丑恶!孩子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憾了。
在孩子面前,为偷木材而进山的司机糙哥也感到自愧。在生死关头,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爬向罐车想关闭气阀,却倒在了毒气车下。
在孩子的带动下,本想逃跑的女人也和孩子一起爬上了坡上的汽油罐车,想促使其下滑,去引爆毒气罐车,炸毁污染源。不料孩子刚松开车闸,俩人未及跳下车,一垛枕木坍塌,将女人压倒在车上,孩子不顾个人安危去救她。女人奋力将孩子推下车,苦笑着迎接死神的到来。下滑的油罐车与毒气罐车相撞后未能引爆,毒气仍在喷射。孩子把黑皮箱中散落出的钞票扎成一束,点燃了向毒气罐车走去。这时,黑犬一跃而起,叼下孩子手中的火把向前冲去。“轰”地一声,罐车爆炸,震撼大地。
仍是早晨,仍在家里,孩子的病似乎好了。这一切真的发生了吗?他看天空、看河流、看森林,环境仍在被污染,生态依旧遭破坏莫非做了一场梦?
【评析与欣赏】
《大气层消失》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儿童故事片。它吸收了童话、侦破、科幻、政论诸类型片风格之长而自成一体;它以“寓言”式的手法,奇特的构思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而富有情趣地阐明了有关的科学知识和人生道理,显示出影片编导宏阔的艺术视野、可贵的探索精神和独特的创作个性。
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遭破坏,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带有全球普遍性的公害问题。人们近年来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如何从艺术角度来观照和表现这样的题材,并且能够表现得情趣盎然,足以吸引观众,尤其是吸引少年儿童观众的注目,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影片编导在故事情节的组织,全片结构的安排上是颇具匠心的。影片采取多线推进的叙事方式,以污染的发生、监测站的反应和“孩子”寻找、清除污染3条线索的交织互进,构筑起影片的情节脉络,同时又让3条线索之间形成恶与善、愚昧与文明的鲜明对比,从而使影片既讲述了一个带有童话和科幻色彩的侦破故事,又具有相当开阔的艺术视野,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影片富有寓意地将环境污染(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大气臭氧层被毒气烧穿)与人类的丑恶行径联系起来,通过银行抢劫、火车劫持、偷汽油等事件来揭示故事发生的原因和危害。这一方面为影片的虚幻故事增添了某些可能发生的可信性和紧张、惊险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将自然环境的污染与人的灵魂的污染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揭示出了自然环境的被破坏与人类的罪恶、贪婪和愚蠢的内在联系,使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审美批判性。
与上述情节线索所表现的人类丑恶行径相对比的,是影片通过环境监测站对大气层污染的反应这条线索而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文明、智慧和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进步力量。在这条线索中,科学家不断地对“事故”予以评点、解释,这不仅为影片的“科幻”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也使观众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更为深入地认识到大气层污染的严重危害性,进而引起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警觉和反思,可谓是一箭双雕。从剧情的发展来看,这条线索的穿插起着渲染情绪、强化气氛、调整节奏、突出悬念感的作用,是影片的一个非常灵活的结构线索。
影片中最具光彩的部分是“孩子”获悉实情后,与动物一道寻找并共同清除污染源的情节线索。这条线索以纯真的童心、童趣,突出地表现了人类美好、善良、充满希望的方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并与人类的丑恶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影片编导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富有想象力地将大白猫塑造成具有神奇感知力的“人物”,并且完全“以正剧的角色去塑造动物”,而不采取动画片或童话片的方式;同时,又将“孩子”刻划成一个在特定条件下能听懂动物语言并能与之交流的“神童”。这就为影片带来了儿童与动物“交融”的独特视角。这种独特视角的采用,使影片所表现的“严肃”的“污染”问题,有了一个非常适合儿童趣味和兴致的展现与理解途径。喜爱动物、富有好奇心和同情心,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在儿童们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可爱的动物和自己没有什么分别,完全可以像好朋友一样相处、对话和交流。因此,当影片中充满童趣的画面展现在儿童观众面前时,他们很容易与其认同并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不难想见,儿童听到大白猫说话时的欣喜,看到大白猫被抢卖时的愤怒和担忧,目睹鱼儿死亡,雁被枪杀、濒临死亡时的难过与伤心;而军犬“雪鹰”叼着火把冲上前去,引爆罐子车时所表现出的英勇和无畏,则会引起他们由衷的钦佩和欢呼。也正是在这种与银幕世界的认同中,儿童们不仅了解到有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和人生的道理,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净化了心灵,培养了追求真善美的趣味。同时,成人观众,也会从影片这种对儿童、动物的心理刻划和形象塑造,唤起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想,获得重新体验童心、童趣的感受,进而加深对生态遭到破坏、环境被污染的危害性与严重性的认识,自觉担负起保护生
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影片编导明显采用了寓言式的抽象化手法。影片中的“女人”、“孩子”和司机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和多方面的个性表现,而只是某种代表一定思想和观念的,具有广涵性的符号。如“孩子”,他的纯真、善良和富于同情心,以维护人类生存为己任的强烈的责任感,生死关头的镇定自若和见义勇为,都折射出人类美好的品质、进步的方面;而卷入银行抢劫案的“女人”和想进山偷木材的司机,则更多地体现着人类的自私与贪婪。在“孩子”的崇高面前,司机自惭形秽,终于放弃了逃跑的念头,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爬向罐车关闭汽阀的过程中中毒倒下;女人也在清除污染源时,毅然推开来救自己的“孩子”,坦然地面对死亡。在善与恶的矛盾斗争中,司机和女人最终都选择了善,从而证明了人类正义和善的强大感召力。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影片的观念内涵得以超越具体的叙事情节,而达到一种高层次上的哲理性升华,这无疑与影片的叙事主题和结构风格是一致的。
对该片的创作指向,影片编导有着明确的探索意识,他们“以多层次的观众为目标”,坚持“探求深者看深,浅者看浅,老少咸宜,童叟相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取所需的路。”这种探索的结果,使这部影片突破了既成的儿童片模式,而带有“兼容性”的特点,呈现出多种风格杂糅一体的叙述特征,因而使一些评论者否认它是一部儿童片。
客观地说,影片编导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一部影片的探索与创新成功与否,不能只从理论上去界定(似乎不是既成的儿童片模式就是一种缺陷),还应看影片的审美与社会效果。儿童观众能不能完全理解和领会影片所讲述的科学知识和哲理性的内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懂影片在告诉人们要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那份爱心;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成年人(女人和司机)何以如此古怪和成人们心灵的复杂,但却不难从影片饶有情趣的故事中分辨出善恶美丑,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善和维护正义的力量与情怀。这样看来,影片是否属于儿童片的争议似乎无多大意义,随着电影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不断丰富、不断变革,儿童片也不可能固守在一种或几种模式上。因此,像《大气层消失》这样的富于创新性的影片,尽管还不是十分成熟的作品,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与不足,但它的大胆实践与独特个性,却能够为后来的创作提供经验和启迪,这是难能可贵的。
(修倜、李显杰)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作为故事本事参与叙事 电影叙事即是用电影语言讲故事,叙事即讲故事,而故事需要“故事本事”,所谓本事即本文故事材料对象的原始事件,可以使现实中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推论出的作为本文故事的背景和依托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