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彩色片
摄制: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黄亚洲汪天云
导演:李歇浦
副导演:胡立德杨兰如史凤和
摄影:沈妙荣朱永德
演员:邵宏来(饰陈独秀)孙继堂(饰李大钊)王霙(饰毛泽东)
【故事梗概】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中国人民正翘首期待着“巴黎和会”能给遍体鳞伤的神州大地注入新的生机。不料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却在会上,蛮横地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北洋军阀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个决定。消息传来,群情愤慨。
北大学生许德珩在校园内跪地仰面高呼:“青岛完了山东完了中国要亡啦!”1919年5月4日,3000多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他们火烧了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北大校长蔡元培偕同13所大学校长紧急求见总统徐世昌,请求释放被捕学生。为声援北京爱国学生,上海工人、商人和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3罢活动。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在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不幸被拘捕。于是各方积极营救。在上海的孙中山紧急会见徐世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指出要是杀了一个陈独秀,就会增加50个、100个、1万个。在湖南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李大钊撰文批驳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不久,在乡下躲避时写下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9月16日,反动军阀被迫释放了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及数百师生到监狱门口迎接。李大钊和陈独秀在车上倾心交谈,表示将马上成立马克思研究会,提出进一步宣传发动和组织工友。
全国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参加的觉悟社,湖北有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等。在湖南,人民不堪忍受张敬尧的残暴统治,毛泽东等发起了“驱张运动”,并率代表团赴京请愿。北京之冬,寒风凛冽,雪花飞扬。李大钊为“驱张代表团”雪中送炭。灯下,他同毛泽东促膝长谈。李大钊走后,毛泽东夜不成寐,杨开慧鼓励毛泽东继续向前。
一系列的爱国活动又一次引起军阀政府的惶恐。陈独秀家门口有不少军警和密探,他的妻子高君曼急忙找李大钊和高一涵立即赶至车站,把从武汉演讲回来的陈独秀抢在军警发现前接走。当夜,李大钊惜别妻子。次日,他雇了一辆骡车,自己扮成车夫,让陈独秀扮成管家,装成下乡讨账的样子,送陈出京城转道天津前往上海。在辘辘车声中两人相约南北呼应,尽快建党。(上集完)
1920年5月,毛泽东为送第二批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来到上海。他终于找到自己的老同学——上海机器工会的领导人李中,向他打听陈独秀的行迹,待毛泽东和李中赶到陈独秀演讲处,正逢陈独秀被军警驱散,仍然
未遇。
上海丰淞园,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相互谆谆告别合影留念。此时李中赶来,带毛泽东赶到文新印刷厂,陈独秀正和陈望道在校印《共产党宣言》中文译稿,毛泽东和陈独秀亲切交谈,并要了一本样稿。夜灯下,毛泽东展卷夜读,兴奋之极,他叫醒肖子璋,畅谈中国革命的未来。受列宁和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派遣,威金斯基来到中国,就建党问题和李大钊、陈独秀充分交换意见。威金斯基还会见了孙中山先生。
1920年8月,经过反复酝酿和认真筹备,陈独秀、李中、李汉俊、沈玄庐、杨明斋、陈望道、周佛海等人,率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被选为书记。上海建党的消息,如一芽萌发,传来了春天的气息,沉寂的大地露出了点点绿色。时隔一月,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三人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不久,他们又吸收了黄霜、罗章龙、刘仁静等人,亮出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的旗帜,李大钊当选为书记。11月,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人在武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与此同时,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之后,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党日本小组和巴黎小组也竞相而出。
7月流火,沉闷炙热的空气,那满天的乌云,孕育着惊雷。来自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悄悄潜入上海,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兼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可尔斯基,也取道欧洲从海路抵达申城。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寓所内庄严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包惠僧、陈公博、张国焘、刘仁静、周佛海,以及马林和尼可尔斯基。与会代表一致推选张国焘主持会议,举荐毛泽东和周佛海担任记录,马林代表共产国际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翌日,在第二次会议上,代表们汇报各地党团组织成立经过后,着手起草《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国共产党决议》等文件。
7月30日晚,正当代表们聚集一室举行第六次会议时,一位獐头鼠目的不速之客,突然光临会场横扫了一下便溜之大吉。富有地下斗争经验的马林机警地建议立即散会。一会儿,法租界巡警包围并搜查了会址,一无所获。经李达夫人王会悟提议,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继续举行,在这艘游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党纲党章,选举并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的负责人。代表们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他们情不自禁地举手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评析与欣赏】
《开天辟地》是一部史诗性、全景式、纪实风格的历史巨片;是新中国银幕上第一次展现70年前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雄伟画卷。它像古希腊的不朽诗作《伊利亚特》、《奥德赛》那样宏伟壮观,情怀激越;如中国的长幅画轴《万里长江图》那样使中华山川尽收眼底。
1910年5月,在前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北京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在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中国最早觉悟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决心创建无产阶级的政党,虽然经历了种种艰难坎坷,终于在1921年7月的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影片《开天辟地》真实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
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王尽美、邓恩铭等在建党历程中的革命实践,也成功细腻刻划了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等历史人物的复杂心态,影片也反映了北京长辛店、上海小沙渡等最早爆发的工人运动,通过“中译本《共产党宣言》问世”、“陈独秀出狱”、“李大钊演讲”、“三次论战”、“湘江渔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留法支部集会”、“京城脱险”、“共产国际代表抵沪”、“‘一大’会议风波”和“南湖飞虹”等重大历史事件和恢宏画卷,让观众领略和感悟到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影片《开天辟地》既全景式地展现了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全过程,又集中地突出地表现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和第一次党代会代表的活动这根主线。影片丰富生动地塑造了一批感人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编导在影片中将事件置于后景,以人物来带动事件。在众多的人物中,出色地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人物形象。影片真实地刻划了陈独秀既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又有封建士大夫家庭遗留给他的气息,他恃才傲物,极其自信,胸襟也偏窄,但也是“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科学的急先锋,也是一个认清了真理,就心悦诚服的坦荡之人。影片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陈独秀作了一分为二的具体分析,即他在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建党初期,功不可没,但在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上又有明显的局限。影片中刻划的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他稳重内向,情感丰富,对问题考虑周全,顾全大局,不计名利。李大钊和蔼中带有冷峻,平和中带有严格。他爱孩子,同子女嬉戏时会流露出孩提的天真。他跟毛泽东谈“驱张”循循善诱,同陈独秀讨论时事则开门见山。影片中的毛泽东则是一个普通的、朴实的来自农村的青年。他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有强烈的爱国心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有坚强意志并不断锻炼自己体魄的有志青年。影片编导把毛泽东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来刻划,既洗炼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与生活,又揭示了他们顽强地探求真理,为振兴中华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影片中对其他人物也创造性刻划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如董必武的饱学而沉稳,李达的深邃而厚重,李汉俊的博识而自信,李中的豪放,陶二娃的忠直,张国焘的热情而又掩饰不住的自负,刘仁静的聪敏而又时时流露的自信等等。
影片《开天辟地》在音乐、音响、镜头画面等方面也颇具特色。影片没有自然主义地、纯客观地去表现当时的环境,而是做到了虚实结合,有气势地大胆发挥,如“紧急的夜色中的破旧自行车声”、“扑通的跪地声”、“原野中的骡车声”、“驱张列车声”、“红船劈波划桨声”等是夸张,但有力度而不失真。又如许德珩报信,在镜头运用、节奏变化、声响表现、光色流动上,都给人以沉重、浑厚、灰暗、死寂感。还有如毛泽东的击鼓湘江,万簇火光在广阔的夜色浓重的江边燃烧,戴着楚文化面具的人送鬼迎神。毛泽东兴致勃发,脱去长衫猛力击鼓,声震云天。这里节奏、画面、音响都给人以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力。它预示着苦难的、麻木的人们一旦觉醒,必将凝聚成强大的摧枯拉朽的力量!整部影片以灰、黑、紫等深色基调为主,造成了全片基调上的凝重感。
影片在创造历史人物的形象上,倾注了演员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艺术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创造的几个党内高层历史人物,不但做到了外貌的酷似,而且做到了精神气质上的吻合。陈独秀的生活经历前后有变化,但影片没有以后来的归宿去否定他前期功绩。演员在表演上仍显示出陈
独秀在早期思想界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创造了一个民主斗士的高大形象。对于外形塑造,陈独秀虽其貌不扬,但谈吐不俗,聪慧敏捷。有文字记载说他善写而不健谈,然而演员表演时却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他在工人中间演说,激昂慷慨,有声有色;在酒席宴前怒斥群顽挥洒自如;和无政府主义分子论战,义正辞严,演员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去表演,对原始材料做了筛选与发挥,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演员们在扮演领袖人物上,没有理想化,而是让观众感到亲切和具有人情味。如毛泽东率领的驱张代表团被困大福寺。衣食无着,军心动摇,李大钊将募集来的柴米油盐,冒着严寒亲自和工人推车送来,解绳装卸,和他们一起动手。在引导中解决群众情绪低的问题,谈笑间引导青年毛泽东认识到“湖南建国”的荒谬。他不以教育者的身份说话,而以探讨学问或乐用幽默的口吻说“你可别把张敬尧(湖南军阀)赶到我们河北来啊”。语气亲切温和,使人听得真舒坦!
影片《开天辟地》荣获了1992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政府奖,同年又荣获了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陈永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