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_电影故事梗概|评析与欣赏

1922年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摄制:峨眉电影制片厂

编剧:韩三平茅毛罗星

导演:韩三平

摄影:逻逊

主要演员:古月(饰毛泽东)孙敏(饰钟二牛)

【故事梗概】

1976年某夜,毛泽东在他的住处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干部钟二牛也陪同在场。他望着眼前老迈的主席,回忆起当年

解放战争时,陕北佳县一个贫穷小村的乡亲们为了迎接毛泽东,一斤一斤地凑粮食,要请有名的戏班子来为毛泽东演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甚至要交出仅有的3斤种子粮。毛泽东知道后,感动地向乡亲们致谢。

蒋军进逼延安,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乡亲们向主席祈几个字以当“镇山宝”,毛泽东挥笔写下“站在最大多数人民一边”一行大字。这时一阵喧闹声传来。一群战士正在数落一位老兵,他因舍不得丢下80多岁的老母和土地而要离队留下。毛泽东得知此情,感慨自语道:“母亲、土地,农民的儿子么让他留下吧!”

解放区的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将医生为他留下的唯一一支针药用来抢救一位生命垂危的农村小姑娘。苏联客人米高扬来访,在便宴上,为了对付米高扬的大碗敬酒,毛泽东请米高扬吃盐渍红辣椒,辣得米高扬大呼上当。

解放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进驻北京,住在中南海的毛泽东告诫同志们永远不要贪污,要对得起人民。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天,彭老总来向毛泽东报告了毛岸英在前线壮烈牺牲的消息。毛泽东沉浸在悲痛中。正在这时,钟二牛喜孜孜地拿着酒瓶走进来请毛主席为他喜得贵子干一杯,因为是毛主席为他作的媒。毛泽东强忍自己的痛苦,缓缓地举起了酒杯。卫士长得知真情后,痛哭自责,毛泽东又起身安慰他。

秋天到了,毛泽东登上专列外出视察工作。在专列上,得到“粮食丰收”的消息,毛泽东舒心地笑了,但当他回到故里韶山,却发现乡亲们因吃不饱而在挖苕根充饥,他的心颤动了。他拿出自己的稿费请乡亲们吃了一顿饭。回到中南海后,有一天,正在北大上学的李纳回家来了。在饭桌上,她饥不择食的馋相更增添了毛泽东的心酸。他相信了卫士小马在探家后写的材料,这份材料反映人民生活还很艰苦,很多地方没有粮食吃。毛泽东难过得老泪纵横

毛泽东的专列又奔驰在大江南北。他来到了部队观看军事演习,和战士拉家常、阅兵,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

中南海,毛泽东的客厅,毛泽东接见朱莉和戴维的活动结束了。戴维对朱莉说出了自己的印象:“伟大,一个极富魅力的伟人!10里之外,就可以感觉到他的个性!”
【评析与欣赏】
毛泽东,这位改变了中国面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人,是民族的骄子,但他也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毛泽东的故事》这部影片就是为我们展示了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壮丽画卷。影片编导执意要站在人性人情的方位去塑造毛泽东这个领袖人物,去“表现领袖伟大的情感”。影片在艺术上不落陈套,独辟蹊径,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深化,为领袖人物形象的丰满,作出了具突破性意义的可喜贡献。

为了表现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影片在题材的开拓和结构的处理上别具匠心。以往表现历史人物的影片,大都注意将人物放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漩涡中去塑造。许多史诗性的影片也都表现了毛泽东在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风云中的雄才大略。而这部影片却是按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着重在历史巨画的细部上精雕细刻。影片选择了解放战争中渡黄河前夕、西柏坡村生活、初入中南海、抗美援朝痛失爱子、重返故里韶山、大阅兵等40年代到70年代的若干生活片断。这些片断大都是些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故事,大大小小约20多个,却真实可信地展现了毛泽东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展现了他活生生的灵魂。影片像穿冰糖葫芦般地把这些故事贯穿起来,而贯穿线则是毛泽东的情感起伏。这种结构呈现出散点透视、大跨度、大起大落、灵活自由、信息量大。看起来散,一块一块地从不同侧面塑造毛泽东,实际上它又是严谨集中的,把九州方圆40多年历史变迁作为背景,并略去了对中央其他负责同志的描写而重点刻划毛泽东,把毛泽东的心理过程、情感起伏的过程推至前景,使观众不仅看到历史的巨变,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情感的波涛。由于毛泽东的情感都是从日常生活片断展示的,因而“平凡中见伟大,普通中见神奇”,使观众的心与领袖贴得更近更实,对其信仰的同时又平添了一种亲切之情。

影片采取的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情感汇融结构”。这种结构使影片表现出很浓的主观色彩。正如编导自述的,影片分成3个情绪段,即1949年以前的质朴浓重、建国初期的明朗丰富、晚年毛泽东的悲凉与孤寂。这样以积累心理、情绪的方法构成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将一系列生活素材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达到艺术上的统一、和谐,而创作者满腔的激情和对历史、对伟人的态度,深沉的思考也都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影片结构还采取了插叙方法,以1975年毛泽东接见尼克松女儿、女婿开始,经过长段回忆后,又复归到片头会见,并通过警卫战士的目光近距离地审视生活中的毛泽东,展示一代伟人的个性丰采。这无疑为银幕上塑造毛泽东形象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观众能从一个侧面更直接地了解和体会到毛泽东的精神世界。

在对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开掘中,编导重点突出了毛泽东与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通过描写毛泽东与普通劳动群众的关系,展示出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当毛泽东得知老乡们是凑粮请他看戏时,他将捐粮登记表珍藏起来,并牢记“欠了乡亲们一笔难忘的人情债”。这深沉的感情真是横溢沧桑。当开释那个要离队的老兵时,毛泽东面对滔滔黄河,喃喃自语:“母亲、土地,农民的儿子么。”表明了毛泽东对土地,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他还将最后的一支青霉素用于路旁农家的病儿;他为村民写下“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的大字,以作“镇山宝”。在韶山宴请时,看到乡亲们狼吞虎咽的情形,他是多么怅惘与内疚;他嚼着卫士从农村带来的黑糠窝头
是那么哀伤。人民的疾苦使他食不甘味、心情沉重。忧国忧民的毛泽东一生最关心的是九州百姓的温饱。影片选取的细节基本上与此有关。“民以食为天”,影片以这个充满哲理,充满历史感,与中国现实最贴近的问题为核心,把毛泽东同身边的亲人、老百姓、家乡乡亲的感情串通起来。

影片中毛泽东与群众的场面特别多,不仅是宏伟场面,而且是在群众之中。陕甘宁乡亲们的依依惜别、鸭子楼下群众的欢呼,这都是真实的历史原貌。毛泽东不但乐意和农民的孩子猜测他手心紧捏着何物,也乐意为卫士长的婚事当“高参”;他让土裁缝为他做呢子服;他与小刘“谈判”去留;他要拍一张神气的照片;他为同行的工作人员祝酒;他与三伢子的趣话;他与子弟兵从前的那份情与感这一切不仅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让人有“戏”可看,而且把领袖与人民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那种相濡以沫、血肉相连的真情、纯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那个一直陪伴主席身边的钟二牛,实际上已不是某个真人真事的简单照搬,而是千百万为追求翻身解放,紧跟伟大领袖英勇前进的战士的艺术概括,是普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血脉相连、真诚拥戴的艺术缩影。

影片对毛泽东情感世界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立体的,有发展的。影片没有回避毛泽东有失误的地方,比如,三面红旗时那种自信、那种矛盾、那种困惑。在列车上,当听到粮食亩产超万斤时,他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还是信了。毛泽东进城后,与老百姓疏远了,但原因是复杂的。在鸭子楼那场戏中可以看到,他火了,使劲推了警卫一下,要和老百姓见面。这里表现了毛泽东的性格,也使人想到毛泽东推的不是警卫,而是包围着他的让他与群众隔离的一种环境冲突。又如毛泽东对尼克松女儿说,他有很多问题要与马克思讨论,这正说明毛泽东是有反思的。这些镜头都表现了沉重的历史感,意味深长。影片中还写了毛泽东不胜酒力时引米高扬吃辣椒上圈套时的窃喜和狡黠;他为幼女到来笑逐颜开,为爱子牺牲泪流满面;他硬要挑两百斤粮担的倔犟;听到人海欢呼时的几分陶醉;晚年在书房独处时的孤独与沉郁为我们凸现出一个真切自然、血肉丰满的毛泽东的形象。他的欢笑与悲痛,他的睿智与幽默,他的诚挚与执著,他的浪漫才情和品德光辉,尤如一幅幅重彩浓抹的油画、一首首意象深邃的抒情诗催人泪下,促人深思。

影片在艺术总体把握上是朴实、细腻、深刻的,运用大量生活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精心的艺术处理,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品位。如,老来丧子这场戏对毛泽东内心深处情感变化的表现:当主席沉浸在对爱子的悲念中时,卫士长来,请主席为自己喜得贵子干杯,毛泽东强压个人的悲痛,脸上肌肉和嘴唇微微颤动,他慢慢地举起酒杯。当卫士长得知真情,痛哭自责时,毛泽东又起身安慰,并曲指数着一个个为革命献身的亲人。他脸上的神情渐渐从深情的缅怀变得坚定,并毅然出门去参加政治局会议。这段戏以喜写悲,以悲写情,进行了源于生活真实的艺术处理,非常朴实自然。一个伟人失子,一个警卫得子,一失一得,俩人内心的不平静,反衬得如此鲜明。那酒杯的一斟一送、一推一就、一拿一收,都是人物心境的直观表露,“不著一声,其意不尽”,这里也是于平凡中见伟大。影片深刻的内涵,都用巧妙的镜语形象地展现在银幕上。

影片的叙事和镜语的风格建立在运动性的长镜头系统之上。为了保持生活的实感,大量运用长镜头。如毛泽东在黄河岸边的漫步,迎着东升的红日,那镜头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在毛家祠堂请乡亲们吃饭,一推一摇,简
洁明了,蕴含极为丰富。片尾,长长的走廊上,毛泽东迈着艰难步履,顽强前行象征了毛泽东的事业不断延伸。当然,影片也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许多短镜头,用以表现叙事说理,加强影片的节奏感。

影片中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古月的表演挥洒自如,出神入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何静)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