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彩色遮幅式故事片
摄制:西安电影制片厂、森信娱乐发展有限公司合拍
编剧:黄欣孙毅安
导演:黄建新杨亚州
摄影:张晓光朱伸
主要演员:牛振华(饰王双立)雷恪生(饰老马)李强(饰小阎)
句号(饰李会计)刘国祥(饰王父)王劲松(饰猴子)
【故事梗概】
某文化馆代馆长王双立工作能力挺强,而且几年来一直努力工作,却总也去不掉那个“代”字。为招冷局长的女儿进文化馆,他煞费苦心搞了场假考试,但冷局长却突然不让女儿参加了。上边组织部来人搞民意测验,王双立满怀信心投了自己一票,却被视为不谦虚,招来领导一通批评。
正馆长没当上,王双立心里很不舒服,对土里土气的新馆长老马更是打心眼里不服气。欢迎会上,王双立有意冷淡老马,他手下的“猴子”也趁机出老马的洋相。
王双立把李会计的房子推荐给老马住,反过来对李会计说是老马看中了他的房子,李自然对老马怀恨在心。王双立把修舞厅的工程包给了石经理的建筑队,并把回扣一分为二,一半给李会计装修房子,一半供文化馆全体人员做旅游费用。感激不尽的石经理和李会计,自然帮着他对付老马。省卫生检查团要来了,石经理故意将工地弄得垃圾遍地,老马催促他清理,石拒不理睬。老马工作不得力,致使冷局长大为光火,立即叫王双立来处理此事,王双立提出一个用塑料布把工地围起来的高招,果然得到检查团的好评。上级领导对王的表现很满意。
冷局长的秘书小阎提出,文化馆搞一个抗洪摄影展,借机宣传冷局长。照相室的“猴子”故意挑了一张老马拍摄的照片参展,在这张照片上,冷局长一身洁净,背后还有人撑着伞,与周围的灾民情状形成强烈反差。冷局长因此而在前来参观的上级领导面前丢尽了脸。
如此几番较量之后,老马终于被挤走,王双立再次成为代理馆长。他一边为吃过老马亏的老宋、猴子落实“政策”,一边亲自出马跑拨款,督促舞厅施工。舞厅很快建成开业,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赞扬。然而接任正馆长位置的却是小阎,这对王双立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小阎有领导作靠山,年轻气盛。一次他找王双立的父亲修鞋时,王父把他的皮鞋弄坏了,小阎要求赔偿时,王父跑到医院闹着要卖血赔鞋。对小阎不满的老宋,以《鞋匠被逼卖血,只因为官不仁》为题,将小阎的劣迹披露于报端。小阎因此被停职检查。
王双立看到升任正馆长有望,再次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他忙前跑后,筹备开设镭射厅,南下广州购买器材。不料,他风尘仆仆回来时,满面得意的小阎仍稳坐在馆长的位置上。连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李会计也见风使舵,非要从王双立的工资中扣除掉王父赔偿小阎的皮鞋钱。遭此打击,王双立终于病倒住院。
在病床上,王双立倒也想开了,觉得自己过去那么折腾是自己气自己,
不值,还是知足者常乐,既然爬不上去,就退回来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于是,他找医生开假证明,弄到了准生症,准备让妻子生第二胎,以满足老父亲一直想要个孙子的愿望。平时买菜赏鱼,练练气功和书法,倒也乐得个轻松自在。
小阎主持文化馆的工作,本来还干得挺红火,不料猴子从中捣鬼,致使镭射厅因放映黄色影碟而遭查封。小阎索性带着情妇私奔。文化馆又没了馆长。
于是,王双立又接到领导找他谈话的通知
【评析与欣赏】
《背靠背脸对脸》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其叙事主题上的深入开掘和独到视角。该片直面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现状,通过对一个基层文化馆干部短短一段时间内升降去留的生活轨迹的描画,揭示和呈现了现代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盘根错节、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并深刻折射出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使该片拥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呈现力和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度。
其次,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王双立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形象。王双立是一个具有复杂个性的人物形象,他既非正面人物,亦非反面人物,其心底并不坏,工作能力也很强,可就是得不到上级领导的重用。为了能当上正馆长,他也玩弄过一些小手腕,拉帮结派,巧设陷井、制造矛盾。然而王双立并非片中李会计那种见风使舵、得势便猖狂的小人。他的自私同时也是对不公正待遇的变相发泄,并不是为了自己谋私利,他虽然想往上爬,也主要想凭借自己的工作能力干一番事业。就此而言,王双立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国影坛上是独树一帜的。
在本片中,王双立的饰演者牛振华的表演是相当到位的。牛振华的表演松弛自然、不温不火,他那张说笑不笑、皮笑肉不笑的脸,十分精彩地演绎出了人物的双面性格、两重嘴脸。尤其牛振华较好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流程,将人物得意时的踌躇满志、心花怒放与失意时的落寞惆怅、困惑与无奈恰到好处地交汇融通。
从叙事结构上讲,本片也颇具特色。影片结构以王双立是否能当上正馆长为主线展开叙事,同时又以王双立的家庭生活,即以王父因想要孙子,而与儿子、儿媳、孙女的矛盾冲突作为副线辅助。两条线索的互补与交叉,使影片叙事增添了立体厚度,叙事层面拓宽,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层面、多角度的刻画。叙事结构上的特色还表现在影片情节转换上的一波三折和叙述节奏上的张弛有度。
可以说编导通过情节发展的巧妙转换,使影片具有较为浓郁的故事性、趣味性。与此同时,影片又不止于讲述故事,而把焦点对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和潜意识层面,从而使整部影片的思想深度、批判力度得到深化。因此,本片尽管呈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化馆内的人事波澜、人际关系和日常琐事,但却折射出变革中的现实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人情世态。在这里各色人等,一应俱全,各种嘴脸,原形毕现,整个影片生活气息浓郁、内涵意蕴本厚。显然,影片所达到的这种现实主义批判高度,与其具有巧妙的叙事结构,平实、谨严的叙述风格和富于张力的情节线索与节奏是分不开的。
本片获首届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
角奖;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李显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