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乱世_电影皇后胡蝶

1908年初的一个微风吹拂的日子,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幢普通的民房里,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一个小生灵降生人世。

母亲将孩子轻轻抱入怀中,低头凝视,孩子在母亲的怀里哭得一塌糊涂。母亲心头闪过一丝遗憾:是个女孩。这是她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她多么希望是个男孩。但不快的情绪很快就被初为人母的喜悦所取代,要生男孩,以后机会还多得很呢!只是到了若干年后,她才知道,这是她唯一的亲生孩子了。

初为人父的胡少贡与妻子也是一般想法,第一个孩子的平安降生使他感到欣慰。夫妻俩合计着,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宝娟。

胡少贡原籍广东鹤山,祖上并无特别显赫的人物。到胡少贡这一辈,他的姐姐嫁给了日后出任北洋政府总理的唐绍仪的弟弟,他们住在上海时,把胡少贡一家也接来了上海,所以,宝娟就在上海出生了。

就在宝娟出生的这一年,大清王朝的光绪皇帝和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仅相隔一天,分别于11月13日和14日驾崩了,新即位的宣统皇帝只是个3岁的小孩子。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消息传到上海,街头巷尾更是很少顾忌地绘声绘色谈论,有人推论:这些年来,列强环伺于外,革命党蜂起于内,清廷腐败无能,这大清王朝恐怕气数已尽。胡少贡每每听到这些言论,不由暗暗赞同,他为人谨慎,在街头并不参与这些“大逆不道”的议论,回家却不免跟妻子说起。妻子听后,暗自心想,这以后革命党人坐了江山,大概不会再有皇帝、皇太后了,不由轻轻一声叹息,低下头来,看着怀中的宝娟。宝娟正睁大着一双乌黑的眼睛,与她对视着,这一瞬间的景象,深深地印入了她的脑海中,女儿的生和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的死竟被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后,只要一谈及女儿的出生,她必定会说:“这个丫头就是老佛爷和皇上驾崩那年生的。”

果然,3年后的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不久,清帝被迫逊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到此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胡少贡夫妻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宝娟在20多年后,却“受封”为一位“皇后”——由千千万万影迷“册封”的电影皇后,这宝娟也就是日后红遍中国影坛的影星胡蝶。胡蝶这个名字当然是后来才改的(为了行文方便,以下再提及胡蝶之处,一般就直接称为胡蝶,尽管这个名字到1924年方才启用)。

说到电影,其实它的“年岁”比胡蝶也大不了多少。世界公认的电影诞生的日子是1895年12月28日,因为这一天,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正式放映了《墙》、《婴孩喝汤》、《水浇园丁》等几部影片。仅7个半月后,电影即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又一村”,电影首次在中国上映。中国人称之为“西洋戏影”,中国自古就有同样是靠光和影来表演的皮影戏,似乎在皮影戏和西洋影戏之间有着某种亲缘关系。对此西洋人也不完全否认,据说在法国的一家电影资料馆内,的确陈列了一套中国皮影戏的表演器具。当然,皮影戏和西洋影戏在表演效果方面有着极大的差距。西洋影戏是如此的逼真,以致于
最初在影院放映时,银幕上出现火车迎面开来的镜头时,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尖叫着起身躲避,而银幕上下起倾盆大雨时,观众又会情不自禁地撑开雨伞遮挡。西洋影戏以其特有的魅力一开始就抓住了中国观众。

普通老百姓如此,王公贵族也不例外,连紫禁城内也放起了电影。1904年(光绪三十年),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各地官员甚至在华的外国人都纷纷向慈禧进献礼品,英国驻华公使为表祝寿之意,特地进献了电影放映机和数套影片,在当时可谓是十分时髦而又颇具神秘色彩的礼品。可惜,技术尚处初始阶段,易燃易爆。在宫内放映时,仅映三本,摩电机轰然爆炸起火,正看得津津有味的王爷公主们,吓得四散逃开。慈禧很是不悦,暗想在其寿诞之日竟发出如此不祥之音,定不是好兆头,于是降下旨意,自此之后,禁止在宫中放映电影。

电影虽在紫禁城遭禁,但在千里以外的上海,却扎下了根。就在胡蝶出生的1908年,意大利侨民劳罗在上海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又北上北京,拍摄了《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另有一位叫雷玛斯的西班牙商人则于这一年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甫路口,修建了上海第一座正式电影院——虹口大戏院,这是个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用铅铁皮修建起来的建筑物。在此后的数年内,电影业不断发展,在一些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地方,雷玛斯和其他一些外国电影商先后修建了多家电影院,像位于北四川路海宁路口的爱普庐和静安寺路卡德路口的夏令配克影戏园,堪称富丽堂皇。然而,在这些影院中上映的却是清一色的外国影片。在上海,尚无中国人自己的制片机构。我们已无法考证,胡蝶的父母是否曾带幼小的女儿去这些影院中看过银幕上的“西洋景”,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生活于上海的胡蝶父母决不会对电影一无所知,我们还可以肯定的就是他们绝没有想到他们的宝娟将会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胡蝶虽然生逢本世纪初中国最动荡不宁的时代,但她有父母给她提供的一个祥和的家。小宝娟在父母的爱抚下,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十分可爱。为了使全家能过上比较优裕的生活,胡少贡得到姐夫的提携在京奉铁路上当了总稽查,有了较丰厚的薪金收入,但上海就住不成了,于是举家北迁。胡少贡成年累月奔波在京奉线上,全家人跟随着他,搬家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生活并不很安定。胡蝶很快习惯并喜爱上了这种生活,胡蝶晚年忆及童年时代时对这段时光别有深情:

这种生活,虽不固定,却也极有乐趣。

人们常说老年人容易忘记眼前的事,却会清晰地记起年轻时的往事,确是如此,我如今还清楚地记得火车一靠站,挎着筐子的小贩就叫开了:“二毛一支,又香又嫩的烧鸡!”鸡蛋呢,一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大箩[1]

胡蝶就在这颠沛不定又充满新鲜感的生活中一天天长大。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