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罗马_电影皇后胡蝶

在巴黎时,胡蝶与梅兰芳再度相逢,并且见到了自日内瓦返伦敦途经巴黎的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祺夫妇。郭大使告知胡蝶,为迎接梅兰芳和胡蝶访英,已定于5月30日在伦敦举行盛大的欢迎会,邀集各界人士参加的请柬已经发出,请胡蝶和周剑云务必赶到。

由于办理签证的耽搁,原定29日起程赴英未能成行,直到30日上午胡蝶一行方才登上西去的列车。告别巴黎后,3个小时就到达了边境,换乘渡轮,横跨英吉利海峡,再换火车,总算在当天下午赶到了伦敦。中国电影代表团即将到来的消息早已传开,所以接站的除了使馆人员外,还有众多的新闻记者,这场面与胡蝶抵巴黎时无人知晓的情况大不相同。英国作为率先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列强之一,在华“经营”已近百年,更兼有在香港的殖民地,故一般的英国人对于中国远较法国人了解和感兴趣,新闻界当然不会放过这第一个来自中国的电影代表团。胡蝶看到众多的记者,有些出乎意料,但心里是非常兴奋的,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让西人知道中国电影,知道明星公司,知道影星胡蝶,这么多记者不请自来,真是太好了。可惜使馆欢迎会的时间即到,不允许与记者们叙谈了,只好对记者们说声抱歉,并请他们第二夭到旅馆来采访。

匆匆赶到中国驻英使馆,郭泰祺与夫人已在殷勤地接待各界来宾,看到胡蝶一行终于赶到,郭大使夫妇满脸是欣慰的笑容,热情地将他们迎入会场。梅兰芳早已在座,他早于胡蝶抵英,故来得从容,胡蝶此次欧洲之行,一路多次与梅兰芳相见,甚是投缘,“有很多观感相同,相谈甚欢”。

到会的都是各国在伦敦的电影界、文学界、艺术界的人士,还有许多应邀前来的新闻记者,胡蝶和梅兰芳顿时成为这些记者们包围的对象,记者们在问了胡蝶许多关于中国电影的问题并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又询问胡蝶对欧美电影的看法,他们本以为胡蝶对于欧美电影的了解与他们对于中国电影一无所知的情况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哪知胡蝶对于欧美影片和影星及导演,竟是如数家珍随手拈来,他们不由得大吃一惊。他们哪里知道,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的电影院里,充斥着欧美特别是好菜坞的影片,中国本国电影所占的比例始终只是少数,不要说像胡蝶这样吃电影饭的,就是一般的影迷,说起欧美电影来也都是能口若悬河的。记者们向胡蝶伸出大拇指,夸她知识的渊博,而胡蝶对于这鲜明的对比却感到了一种难言的隐痛,外国人对中国电影的无知是因为中国的软弱与落后,胡蝶知道凭她个人当然无法根本改变这种局面,不过对此次欧游能有机会向世界介绍中国电影的成就的意义更加看重了。

但是,此次伦敦之行,一直随身携带的《姊妹花》和《空谷兰》两片并未带来,而是直接寄到旅行的下一站日内瓦去了。因为归期已近,在伦敦只能逗留数日,考虑到可能来不及备请柬邀集各界人士观看影片,而日内瓦则是世界各国人士云集之地,于是就直接寄往了。郭泰祺夫妇和当地的侨胞们得知无片可看,均十分惋惜。郭大使告诉胡蝶,年初以来,先是中国书画展,继之梅兰芳的京剧表演都轰动了伦敦,而伦敦从未演映过中国电影,许多英国人压根不知道中国还有电影,若此次能把影片带来公映那该多好。胡蝶听了也是倍觉歉疚,乃与周剑云相商决定,待两片在日内瓦公映后即寄往伦敦以供放映,以补缺憾。后来影片果然寄回了伦敦,公映时“盛况热烈,颇获
好评,对于当时中国能有如此水准的电影,侨胞固感光荣,英国观众也很觉意外。”

第二天,又有许多新闻记者如约前来胡蝶下榻的旅馆采访,胡蝶则尽其所知一一作答,颇受记者亲睐,胡蝶向他们散发了一些照片,他们仍不满足,又拉着胡蝶来到大街上,以英国的街道为背景猛拍了一通。

在伦敦期间,胡蝶及周剑云夫妇一行访问了英国的制片企业高蒙公司和大英国际公司。在高蒙公司,公司的负责人引导参观,胡蝶看到了许多新的设备和精致的布景,的确要比中国先进。在摄影棚内,正好有两个剧组在拍摄,都令胡蝶大开眼界。一个剧组在拍一部马戏班生活的戏,看着那么多动物演员,胡蝶不由得乐了。另一组在拍摄舞蹈镜头,胡蝶惊奇地发现当拍摄难度较大的舞蹈表演时,总是用一位身材服饰及化妆都与女主角一模一样的演员来代女主角表演,其实也就是用替身演员。当时的中国影坛尚不知用替身演员来进行一些专业要求高或危险性大的镜头的拍摄,事事必须饰演音真实表演,胡蝶不由想到当年拍摄《火烧红莲寺》时吊钢丝拍空中飞行,举枪舞棍作武打,弄得不好不是跌得鼻青脸肿就是被打得头破血流,若早想出用替身的办法,请些真有武功的人来做替身,岂不可少冒多少危险?

在大英国际公司,胡蝶看到了规模宏大的摄影场,因为伦敦是有名的雾都,利用日光进行拍摄的机会不多,故很多影片都是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成的,摄影场的规模也就必须要大了。令胡蝶叹服的还是布景的制作,实物大多是真料真作,丝毫也不马虎,影片的制作成本也就可想而知了。

摄影场内,好几个剧组正在拍摄,胡蝶一个个地看下来,蓦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原来是英国著名影星丽琳·哈惠。胡蝶驻足观看她拍片的情景,所拍的戏是丽琳·哈惠正在读一封信,一男子突然闯入,她大吃一惊。胡蝶留心数了一下,这一镜头竟反复拍了六次导演方才满意而告完成,对如此认真的工作精神打心眼里感到敬佩。拍片余暇,胡蝶与丽琳·哈惠聊开了,胡蝶表达了她本人对丽琳·哈惠的景慕之意,并告诉她中国有许多电影观众都很喜爱她。丽琳·哈惠满脸惊讶,说她从未想到过中国会上映她的影片,更想不到中国的电影观众会欣赏她。她对胡蝶的仪容风度也大加赞赏,热情地拉着胡蝶一起合影留念。在场的大英国际公司的导演、演员及工作人员也都和来访的中国客人合影留念。

除了参观制片厂外,对于伦敦这座名城也是不可不游的,白金汉宫、威士敏斯特教堂、大英博物馆、泰晤士河畔、海德公园等等风景名胜之地都留下了胡蝶的足迹。胡蝶还曾与来访的梅兰芳、旅欧的熊式一等一起游玩了伦敦植物园,并特地拜谒了当年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处。

在伦敦期间还有一件让胡蝶难以忘怀的就是观看熊式一先生翻译改编的中国戏剧《王宝钏》。观剧的那晚,适逢该剧在英上演第200场,梅兰芳等也都到场观看。该剧已译为英文,演员也全部是洋人,京剧唱腔洋人唱不来,故全改为对白。该剧自上演以来,很受欢迎,能演200场而不衰实为不易。但在胡蝶看来,毕竟已不是货真价实的中国戏剧,且布景、服装、道具显系拼凑而成,与剧情颇不切合。胡蝶不解地询问熊式一,既已演多场,想必已有较多获利,何不自国内订购一批齐全的戏服道具?熊先生答道,早有此想法,然演员们都很迷信,以为第一次演出获得成功时穿的服装是换不得的,否则不吉利,熊先生也无可奈何,只得依了他们。胡蝶原以为西方人都是相信科学而不讲迷信的,至此才知原来西方人也未必就能免俗。
胡蝶及周剑云夫妇在伦敦度过了紧张而愉快的5天之后,再次返回巴黎,两天后抵达瑞士日内瓦。

欧游以来,胡蝶所经的城市几乎都是各国的首都(列宁格勒即彼得堡,亦是俄国的故都),皆是规模庞大建筑雄奇商店林立人口众多的都市型城市,久居东方第一大城市上海的胡蝶虽也赞叹这些城市的壮美,但并不觉得特别神奇。车抵日内瓦,拍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这是一个花园般的城市,临日内瓦湖,市内湖山环绕,风景秀丽。位于日内瓦的中国国际图书馆馆长胡天石夫妇前来接站,将胡蝶一行送至预订的旅馆。

一夜酣睡,第二清晨即起,胡蝶一行登车游览市容,但见青山隐隐,绿水长流,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再乘缆车登山,至顶有茶座,极目远跳,远处皎洁的雪山在浮云中时隐时现,天山相接,清秀耀目;俯首低看,美丽的日内瓦城尽收眼底,处处翠绿掩映着片片红瓦,罗讷河宛若一条玉带自城中穿过,煞是好看。胡蝶由衷地赞叹:“日内瓦的风景,真不愧世界最美的所在景色的清幽绝俗,可谓世无其匹了。”

在日内瓦,胡蝶一行还参观了胡天石先生主持下的中国国际图书馆,该馆位于日内瓦湖畔,建筑宏伟秀丽,藏书甚丰,还收藏有中国历代名画,为欧洲的汉学家们常到之处。胡蝶的到来,惊动了在此阅览的诸多学者,他们对中国影星在此出现颇感惊讶,纷纷上前用汉语打招呼,在这欧洲的腹地听到洋人说汉语,胡蝶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接着又参观了日内瓦的国际学校,日内瓦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许多国际组织的机构设于该城,所以有着来自世界各国的驻外代表,国际学校主要是为他们的孩子创办的,设备很好,当然收费也极昂贵。胡蝶在此也见到了几位来自中国的少年,孩子们看到来自祖国的访问者,自然十分亲热。

胡蝶微觉遗憾的是,早已寄出的《姊妹花》和《空谷兰》两片竟然还未到达,两片在日内瓦公映时胡蝶已踏上回国的归途,后来方得知两片在日内瓦放映备受旅欧侨胞欢迎,更有全家驱车几百公里从邻国赶来观看的,胡蝶知道,这其中寄托了许多侨胞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在日内瓦仅仅两天,6月9日,火车又带着胡蝶及周剑云夫妇奔向了访欧的最后一站——意大利的罗马。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刘文岛派出薛光前、寥家宝这两位使馆成员前往车站迎接,至旅馆稍事休息并午餐后,“下午,由使馆代表薛光前、中意协会秘书许性初,当地我国留学生童传华、吴志骞等,陪同游览二千年前古斗兽场遗迹,无名英雄墓,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广场,威尼斯宫,柏拉丁博物院,古罗马宫殿教堂遗迹等。”[99]在罗马大竞技场(即上文所说古斗兽场),虽然面对的已是断垣残壁,但那巨大的有四层看台可容纳8万余观众的巨大建筑,仍让胡蝶惊叹不已。古罗马的历史胡蝶所知有限,然而关于大竞技场上曾经演出过的角斗士与猛狮搏斗或互相角斗的惊心动魄的画面曾不止一次地在银幕上看到过,今身临其境,凝视着已空空如也的竞技场中央的空地,胡蝶的耳畔仿佛响起了两千年前这里的观众那震天动地的喧嚣,胡蝶庆幸,那野蛮的时代终于成为远古的历史,今天不会再上演了,她何曾想到,没出5年,整个欧洲都沦为了一个大竞技场,几乎欧洲各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被卷入了一场空前的大搏击,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的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的法西斯政权已历13个年头,表面上,意大利一派歌舞升平,而暗地里,正在积极扩充军备,准备发动对外侵略,而这一切当然也不为胡蝶所知。
当天傍晚,中意协会在苏俄大饭店举行了欢迎胡蝶、周剑云的茶会。此间的侨胞早几天就开始筹备这个茶会,请柬早就发出,中国驻意大使刘文岛及使馆成员、中国留意学生和华侨的代表均欣然赴会,意大利方面则有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国会议员白柏林尼等出席,到会者共有150余人,场面甚为热烈。

在罗马期间,胡蝶一行还参观了一家意大利制片厂。二战后,意大利曾以新现实主义电影而著称于世,但在胡蝶访问的1935年,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电影乏善可陈,使胡蝶感兴趣的是这儿拍戏时有专职的化妆师,演员只需躺在理发椅一般的椅子上,一切无需自己动手,倒是省事,这在中国还没有。制片厂的经理、导演、演员对于来访的胡蝶一行极为热情,并希望能看到中国影片,特别是胡蝶主演的片子。但片子已作了其他安排,他们很是遗憾,胡蝶也感歉疚。这笔“旧债”在隔了几乎半个世纪以后方得偿还,1982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放映了胡蝶主演的《姊妹花》。

6月12日中午,刘文岛大使在大使馆宴请了胡蝶及周剑云夫妇,全馆人员及当地华侨代表亦应邀作陪。这是胡蝶一行欧游数月中最后一次出席宴请,当晚他们即告别罗马,乘火车赶赴码头,他们已订购了船票的“康脱罗梭”号邮轮就要启航了。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