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深秋,正当《劫后桃花》一片拍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胡蝶和潘有声突然决定将于近期举行婚礼,消息传出,电影圈内外人士都颇觉意外,所谓意外,其实也就是这消息来得过于突兀。
胡蝶与潘有声的恋情,早在两三年前就已公之于众了。自打胡蝶欧游归国在江海关码头由潘有声亲手挽着接下船来,在所有的归国后的应酬中,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较之胡蝶出国前,两人关系又要密切了许多,但是,胡蝶与潘有声从来没有正式订过婚。按照当时的习惯,一般在正式结婚前,总要经过订婚这一步骤,体面人尤其如此。因此,在一般人眼中,虽然都知道胡蝶和潘有声是一对恋人,但大都以为两人要走向婚姻,总还有一段路,甚至对这段恋情是否能结出婚姻之果也还有些怀疑。现在突然传出他俩即将结婚的消息,怎能不感到出乎意料之外?
在消息得到证实以后,感到意外者仔细想想,又觉得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胡、潘恋爱已经多年,始终情投意合,即使那些钻天打洞搜寻名人隐私的小报记者,也从来没有发现过他俩之间有过任何争吵和不快的事发生过。胡蝶的年龄也已老大不小,按当时通行的以虚龄计算,已28岁,在那个时代,对于初婚的新嫁娘来说,这实在是个够大的年龄了。因此,胡、潘的结婚应该说还是一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胡蝶在解释她与潘有声相恋数年而一直不议婚嫁的原因时说:
这期间,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在我,拍电影的银色生涯正处在知识、经验都有一定水平的阶段,需要更进一步去追求。而在有声,也用他的话说,需要有更雄厚的事业基础才来成立我们的新家庭。这些都是我们婚姻一再延迟的因素。
胡蝶对于婚姻可能会给她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在胡蝶与潘有声恋爱的这几年,尤其是恋情公开后的这两三年,正是胡蝶在事业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从荣膺“影后”到在左翼电影潮中大显身手,从主演《姊妹花》轰动全国到周游欧洲列国的异常风光,都是这几年中的事,能成就如此不凡的业绩,原因固然多种多样,而没有婚姻家庭的拖累,不用相夫课子,可以心无旁骛地扑在电影事业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潘有声在耐心等待胡蝶的这些年中,也把主要精力投在了事业上。虽然他的成就无法与胡蝶相提并论,但他也绝对没有像林雪怀当年因胡蝶的进步而猜忌嫉恨、自暴自弃。潘有声在这几年中,事业还是小有成就的,他与胡蝶初识时,只是礼和洋行的普通雇员,不久,他转至德兴洋行,“潘在德人经营之德兴洋行,司输出,其后经营者归国,一切归潘君管理,留现银一万元,作营业。数年后,经营者不返沪,亦无音信,而该洋行由潘君之努力,营业逐渐发达,财产已至二倍。若潘有声,高中桃花之外,亦可谓财运亨通者矣。”[117]可见潘有声果然理财有方,事业有成。而所谓“高中桃花”当然是指得到“影后”胡蝶的青睐。
胡蝶对潘有声这几年事业上的进展也很满意:
有声先在礼和洋行,后来到德兴洋行任总经理。他的经营以纸为大宗,也经营其他货物。他善做生意,也长于交际,比如前良友总经理伍联德,中华日报总经理林柏生等都和有声做过纸的交易,同时也是有声的好友。明星公司如有用纸的地方,也和有声交易。郑正秋曾说过:“潘有声虽会做生意,
但神气完全是个大学生。”
郑正秋如是说,既赞潘有声的能力,更赞其气质,胡蝶听了当然大畅其
怀。
在经过了爱情与事业的双重考验后,这时恋人终于决定走上婚姻的圣坛。胡蝶原打算从欧洲回来就结婚的,但因公司急于续拍《夜来香》,接着又开拍《劫后桃花》,胡蝶因出国耗费了公司的不少金钱和本可用于拍片的时间,不便马上向公司提出结婚一事,于是拖了下来。胡蝶的母亲可着急了,因为胡蝶的父亲已被确诊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世,母亲跟胡蝶说:“趁你父亲在世,由他带你入教堂,将你交给有声,他就放心了。”这样,胡蝶才向公司提出结婚一事,并通过传媒扩散开来。
其实,除了胡蝶所说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促成了胡蝶披上婚纱。首要的因素还是事业方面的,如果说3年前胡蝶怀抱在事业上争取更大的进境以一展鸿图的雄心,而不议婚嫁,那么,事业上果然有了突飞猛进的
3年之后的今天,要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胡蝶不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一方面,表演艺术的提高,并不是线性的平稳的发展,而总是经一定的蓄势以后进行新的突破,呈现出跳跃式的进步,左翼电影的应运而生,恰好为胡蝶突破旧的表演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使她从才子佳人卿卿我我的旧式影片中跳了出来,饰演了一系列全新的银幕形象。胡蝶在左翼电影潮中经历了“转变作风”后所塑造的新的女主角的形象,不再是恋爱片中“纯粹的爱”的符号与工具,而是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尤其是一个个由迷惘到觉醒的新的妇女形象——店员、村姑、农妇、婢女、奶妈、知识女性等,使她变得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她事业成功的标志,也得到了影评界和观众的广泛认可。但成就只能说明过去,观众总是需要新的东西,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胡蝶要想继续赢得观众,就必须再有新的突破。然而,胡蝶并没有找到新的突破的契机,对于如何实现新的突破,胡蝶心中很是惘然。考察欧洲列国电影的发展现状,胡蝶虽感深受启发,但这些感受远没有上升到可资指导今后表演上有大的突破的理论,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观众却对欧游归来的她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这种高的期望值若得不到满足,必然导致大的失望,就有可能被观众所抛弃。对于这一点,胡蝶心中是十分明白和十分担忧的,这造成了她在续拍《夜来香》和拍摄《劫后桃花》时一直挥之不去的战战兢兢和如履薄冰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胡蝶成名以后已经久违了,而这次却来得如此强烈。
另一方面,胡蝶本身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她在表演艺术上更进一步。胡蝶从影以来,拍过数十部电影,饰演过数十个不同的角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无论角色如何变化,却总是美丽的少女,而至1935年底时的胡蝶,年龄和身体条件都已使她不大合适再饰演这类角色。欧游归来的胡蝶已届27岁,虽风姿依旧,但人却明显地胖了。在欢迎胡归来的新闻报道中,客气的称她“更见丰腴”,不客气的则直言“前后左右均胖”,在欢迎胡蝶的人群中,更有人叫出“块头大得咧!”不免让胡蝶有些难堪。胡蝶也知道,再演少女,难免矫情做作,更谈何突破?而30年代的电影中,女主角十之八九均是少女,胡蝶感到事业上的发展余地已经不大。
既然难以在电影表演事业上更上层楼,何不见好就收,在尚被观众所钟爱时即与观众惜别?而结婚成家无疑是从影10年身心俱已疲惫的胡蝶进退有据的最好选择,进,可继续拍片,退,可就此息影。
舆论的压力则是促使胡蝶决定结婚的另一个因素。胡蝶自成名后,一直是报刊议论得最多的影星之一,在与林雪怀解约风波的前前后后,胡蝶已实实在在地领教了报刊记者尤其是小报记者的厉害,此后一直谨言慎行,但九·一八之夜的冤案,仍使她成为“红粉祸水”。好友阮玲玉不堪忍受黄色小报的污辱而含恨自尽更使胡蝶悲痛和愤怒,同时也生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然而,竟有一些小报造谣说胡蝶在国外闻知阮玲玉的死讯时“付之一笑”,这种以小人之心度人的报道十分恶毒,胡蝶只能置之不理,因为她深知,有些事情越辩越辩不清,而不辩反而自明,对小报的说三道四,能不理尽量不理才是上策。
但是,1935年中小报记者热衷谈论的另外两个与胡蝶有关的话题则令她有些为难。
其一是胡蝶的第一个未婚夫林雪怀之死。林雪怀于1931年底正式与胡蝶解除婚约后,即关闭了设在上海新新公司附近的照相馆,携盘店所得资金赴苏州,在观前街开设照相馆,并与姑苏姑娘王佩贞结婚,生有一女。但法庭认定的林雪怀所欠胡蝶的债务一直未还,胡蝶乃请求法庭强制执行,林雪怀的照相馆遂被查封。林雪怀忧郁成疾,患颧骨癌,终告不治,于1935年4月11日去世。小报记者闻知此讯,又将胡蝶与林雪怀昔日的恩思怨怨在报纸上再炒一遍,且言词间对已去世的林雪怀颇多同情,而对胡蝶颇多指责。胡蝶是在欧洲闻知这一消息的。胡蝶在与林雪怀分手后,因厌恶其为人而尽力让自己忘掉此人,现闻其死讯,更觉世事沧桑。访欧归来,甫抵香港,即有记者问胡蝶“对林雪怀死事有何感想者,胡摇首微喟,云不愿再提此人此事。”[118]但国内小报并未放过胡蝶,最短的评论只有几十个字,却十分刻毒:
民国二十四年胡蝶笑了
两笑刻薄朋友说:“阮玲玉死,胡蝶一笑;林雪怀死,胡蝶又一笑。”[119]
其二,因胡、林关系的炒作而转向对胡、潘关系的妄论,对胡蝶与潘有声的关系作了种种不负责任的评论和预测,仅举一例:
潘郎至于今日,无人不羡其艳福无双者,有说其与影后结合之经过者,当后与雪郎解约之后,居处岑寂,以后有声于银国,不可遽而作嫁,而失观众之热情,顾人生大欲,不可或缺,会有后戚与潘郎审者,因以郎介于后,郎颀颀有气概,颇惬后怀,顾穷,后不之鄙,二人相依至今,亦既有年,顾不订婚约,虽合衾之谣,甚嚣尘上,然终未实现,故郎之于后,在名义上实不足称未婚夫,三五年后,后不能称雄银坛,谋归隐计,必嫔巨富,而必不属潘郎,若在今日,不过为二人之过渡结合而已,潘郎之所以为幸运儿也。[120]此段文字,鄙俗不堪,但却也道出了许多影迷心中的疑问,即贵为“影后”的胡蝶倒底会不会下嫁一介平民的潘有声?即使如善察人心的小说家张恨水亦认为胡蝶与潘有声相恋正是她的精明之处,以潘为挡箭牌即可安全地出入女影星非涉足不可而又被正派的女影星视为畏途的社交场所,“但不结婚”,言下之意对胡、潘能否终成眷属亦表怀疑。
胡蝶在与潘有声的恋情刚公开的头两年确实因为潘有声的呵护而陡增安全之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们开始不断地以胡蝶到底爱潘有声什么?胡蝶真的会嫁给潘有声吗?胡蝶和潘有声什么时候才会结婚?诸如此类的题目来做文章,一有机会则以此类问题向胡蝶直言相询,甚至连海外的记者们也对此类问题发生兴趣。胡蝶欧游归国船过新加坡时,《星洲日报》记者就
问过胡蝶,与潘有声到底有没有婚约,胡蝶因与潘有声的确未有婚约,乃直言相告。此类问题折磨得胡蝶颇为苦恼,尤其是林雪怀病逝以后,报刊上更是借说往事而讽喻今人,把胡、潘关系说得很不中听。纵然潘有声豁达大度不予计较,但久而久之,谁能保证不会出现三人成虎谣言变为真实的结果,昔日与林雪怀反目成仇的悲剧岂不又要重演?这个念头令胡蝶不寒而栗。4年来,胡蝶已习惯于将潘有声当作精神生活中的一根支柱,有高兴的事与他分享,而受到委屈时则可向他倾诉。胡蝶与潘有声的恋爱,虽然从来就没有过轰轰烈烈死去活来般的高潮迭起,但这循序渐进的恋爱却始终让胡蝶感到一种宁静和温馨,她并不沉迷和陶醉于此,但这份恋情也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胡蝶绝不允许这份真诚的感情被亵读,而维护这份感情,回应小报记者的挑战,解开关心她的人们的疑问的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走向婚姻——让这份感情开花结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