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然而,4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知道胡蝶,大多不是因为她主演的影片,而是她在拍片生涯以外的不平常的经历,她对中国电影的诸多贡献反而被忽视了,这在胡蝶不能不说是件莫大的憾事。
因个人的兴趣,我自80年代中期以来,撰写了一些关于民国电影的书和文章,得以较多地涉猎了民国电影方面的资料和著述。我发现至80年代未,与胡蝶同时代及比她稍晚的著名女影星已有多人有传记出版,有些人还不止一部;而作为一代“影后”的胡蝶却没人为她作传。其实,最近10多年来,关于胡蝶的书和文章并不少,但大多恰恰是撇开胡蝶的拍片生涯不谈,而津津乐道于她的较闻趣事,这似乎有失偏颇。于是我产生了要为胡蝶写本记载其从影历程的传记的想法,并注意搜集有关胡蝶的资料。但时过境迁,一个20、30年代的红影星的从影历程今天到底还会有多少人感兴趣,更确切他说,到底还会有哪家出版社感兴趣,我心中无数,因而迟迟没有动笔。要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了却这一心愿。
胡蝶的一生丰富多彩,如何以20余万字的篇幅加以描述,使我颇费踌躇,最终才确定了以胡蝶的从影历程为主线,以她的爱情家庭生活及个人遭遇为副线的叙述线索。胡蝶从影的历史长达40余年,特别是风云变幻的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大事件她都曾亲身经历,并在其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作者尽可能地在叙述胡蝶拍片生涯的同时,展现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背景及其与胡蝶的关系。客观他讲,没有哪位演员对此期中国电影的影响能超过胡蝶的。而胡蝶在个人情感方面,曾饱尝过爱情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也曾经历过重重劫难,作为一部传记,这些当然也是叙述的重,点。总之,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能全面地展现传主多姿多彩的一生。
我以为,一部红影星的传记是极容易被写成一部小说或一部传奇的,而一旦被写成小说或传奇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了,因此,作者在写作本书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到小说或传奇的路子上去。作者曾查阅了能够找得到的20、30、40年代的报刊书籍以及50年代以来大陆和港台地区出版的各种电影史的专著、论文、回忆录等资料,将散见于各个时期各种书刊上的关于胡蝶的资料收集到一起,予以比较、鉴别和运用,对于同一事件不同资料中的不同说法,作者当然要作出自己的判断,作者可以负责他说,本书中关于胡蝶生平事迹的叙述,皆有尽可能准确的资料为依据,书中所有的对话,无一句为作者面壁虚构。至于胡蝶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和某个时刻的心情的表述,有些是直接引用有关资料,有些则是作者根据资料所作的合理的推论和分析,两者间的区别,读者自会一目了然。这样的写法,可能有失于呆板,但却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较而言,本书对胡蝶前半生,特别是20~40年代的历史的记述比较详细,并纠正了包括《胡蝶回忆录》在内的一些书刊记载的错误。当然,这也是胡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而胡蝶自退出影坛后,极力过一种普通人的平静的生活,不愿再成为报刊媒体注意的目标,因而资料比较匮乏,本书关于她后半生的记述就不免粗疏,这也是个作者感到十分遗憾的事。
与胡蝶对中国电影所产生的影响相比,电影史学界对她的研究可谓太少了。我对电影史仅是业余爱好,说不上有多少专门的研究,我所能找到的可资参考的资料毕竟有限,加之成书时间仓促,书中一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和错漏之处,衷心地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南京大学陈远焕、叶继元、许进、刘松健、赵枫、容国强诸位好友的鼎力相助,在此谨致诚挚的谢忱。
作者
1995年8月于南京大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