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鳌

  庄子特别重视个人心灵的修炼,他主张人们在认识宇宙、人生时,要保持一种虚旷、开放的心灵,千万不要使自己陷在固有的思维模式、心理结构里,不要固步自封。庄子曾经借用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从小好学,到现在已经69岁了,但感觉还没有认识到最高的真理,我敢不虚心吗!”

  《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来阐明虚心的道理:秋天来临时候,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天下无人能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的时候,面对无边无际、烟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这个时候,北海中的神灵北海若教导河伯说:“我和你比较起来,的确是大得无可比拟,但如果和无限的宇宙比较起来,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块小石子、一棵小树苗。”庄子借这个典故告诫人们:我们的心灵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已有见识和固有成见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虚心,不要骄傲自大。

  《庄子·秋水》中又讲了一个井底之蛙见东海之鳖的故事来阐明不虚心的弊病:井底之蛙对远道而来的东海之鳖说:“我非常快乐!我出来时在井栏杆上跳跃,回去的时候就在破砖块旁边休息。在水里面,游动的水托着我的两腋和两腮,跳到泥里,泥巴就盖住我的脚背。你可以看看井里的虫子、螃蟹和蝌蚪啊,他们都没有我快乐。我独占一坑水,盘踞着一口井,这是最大的快乐啊。”东海之鳖听了以后,就对井底之蛙描述了大海的情形:“一千里不足以形容海的辽阔,八千尺不足以形容海的深远。大禹在世的年代,十年有九年水灾,但海水并不因此增加;商汤在世的时候,八年有七年旱灾,但海水并不因此减少。海水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会因为雨水的多少而有所增加和减少,这就是无限广阔的大海的快乐。”井底之蛙听了东海之鳖对大海的描述,感到非常茫然。庄子这个时候就评价说:“心胸狭小、琐碎的人去看事物,就像是从竹管子里面看天,天只有巴掌那么大,又像是用锥子去量地,地只有鞋底那么大。这样的人实在太渺小了!”

  因此,在庄子看来,虚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规范。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偏执一方。我们要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放眼无穷的宇宙和无尽的大道,真正使自己达到自由的境界。



为您推荐

髑髅的快乐

《庄子·至乐》中记载了一段庄子和骷髅的对话,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有一天庄子去楚国时,看到一个死头骨(骷髅),他边敲打着这个头骨边发其感慨说:“你是贪欲过多、伤天害理..

有用的树与无用的鹰

极度的悲观厌世,看不见未来的光明,这使庄周的人生态度十分消极。他想摆脱人世间的烦恼,把贵贱得失抛到九霄,去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图个精神上的愉快。为此,他轻视利禄,..

《庄子》中的成语

《庄子》的奇妙寓言和生动词语在长期传诵中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白驹过隙、每况愈下、卤莽灭裂、得鱼忘筌、得意亡言、捉襟见肘、无病自灸、分庭抗礼、大而无当、不..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真人”的境界

有一天,庄子在和弟子讨论问题。 弟子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 庄子说:“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

君子儒与小人儒

自夏代开始,中国形成了一套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把人们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规范之内,从而保持社会等级秩序的稳定,并且也从这些行为规范中,培养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习..

大盗与小盗

在《庄子·外物》篇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叫《儒以、发冢》,也就是儒家以《诗》、《礼》等经典为依据来偷挖人家的坟墓。 故事说,在偷挖坟的时候,大儒在地面上催促说:“太阳快..